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修水县2010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
1修水县2010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单位全称:江西省修水县农业局通讯地址:江西省修水县农业局邮政编码:332400负责人姓名:余木生联系人姓名:胡衍华联系电话(办公、手机):0792-7221347、13879216280电子信箱:jxxsnyj@126.com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制2修水县2010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完善制度,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和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发展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0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财〔2010〕64号)文件精神和省农业厅、财政厅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修水县2010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一)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与湖北、湖南交界,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全县国土面积4504平方公里,是江西幅员最大的县;下辖36个乡镇,361个行政村,57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2万,其中农业人口69万。耕地总面积5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1万亩。2009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15.48亿元,占全县总产值30.64%,其中种植业总产值6.7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3.54%,养殖业总产值6.6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2.64%,农民人均纯收入2578元。(二)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3修水县2009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04.7万亩,农业以水稻、生猪、蚕桑、茶叶、油菜等几大产业为主。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总产量为22.54万吨;养殖业以生猪为主,生猪年饲养量56.2万头,产值3.88亿元;桑园种植面积8.8万亩,蚕茧总产量为4013吨,产值1.19亿元;茶叶种植面积为4.5万亩,产值0.32亿元;油菜种植面积9.1万亩,产值0.15亿元。(三)基层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修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各方面都步入了正常轨道。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按照“上下对口、因事设岗”的原则,设置2个正科级行政主管部门:农业局、蚕桑局;2个正科级事业单位:畜牧水产局、茶叶办;4个副科级事业单位:农技中心、农机局、种子管理局、蔬菜办公室及相关内设站股,均为全额拨款单位,人员定编153人,实有在职人数165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现有在职人员239人,设有农技站、蚕桑站、畜牧水产站、农机站、农经站,自2010年4月开始全面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县政府颁发了《修水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文件(修府办发[2010]11号),成立了修水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整合建站、科学定编、理顺体制、明确职能、健全制度、创新服务、经费保障等措施,开展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4工作。《方案》要求分步实施,整体推进,2010年5月底前完成太阳升、黄沙、西港镇综合站建设试点工作,6月底前完成综合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8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县36个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及建设任务。二、项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年度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于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建立健全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和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等措施,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推广机构、提高队伍素质、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为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二)基本原则1、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在整合利用现有科技推广培训项目基础上,广泛发动和组织各级农技推广单位、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和涉农企业共同参与示范县建设。把示范县建设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结合起来,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结合起来。2、突出产业,统筹安排。按照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流程来系统设计和实5施,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和新技术应用互动新机制的形成,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因地制宜,精干高效。按照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精干高效,扎实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做到统筹兼顾,认真处理好改革和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三)年度目标1、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四有五化”建设,即有专业队伍、有办公场所、有经费保障、有示范基地和站房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工作手段现代化、推广示范科学化、服务群众优质化。2、围绕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推广,通过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使我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加大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力度,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个;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遴选100名进行为期一周以上的系统培训,使之能够熟练掌握农业新技术、新6成果,提升他们的农技服务水平。3、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建立健全竞争上岗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等,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逐步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三、主要实施内容(一)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江西省农业厅“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工作思路,全面启动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综合建站。一是建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将原农技站、蚕桑站、畜牧水产站、农机站、农经站整合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二是按照小乡镇4至6人、中等乡镇6至8人,大乡镇8至12人的标准,结合各乡镇产业特点,核定全县36个乡镇综合站编制为336个,并按产业特点核定分解到各乡镇综合站;三是合理配备农技人员,配备站长1名,副站长2名,实行站长负责制,依据职能,统一定岗、定员、定责,统一调度,分工协作。2、三权归县。乡镇农业综合站是国家农业技术机构的重要组成部份,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人、财、物三权归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党、团组织关系归属所在乡镇党7(团)委。实行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统一聘用、统一调配、统一考评,乡镇人民政府参与本乡镇农技人员考评,县农业主管部门主动听取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3、经费保障。乡镇农业综合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工作经费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切实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的后顾忧。从2010年元月起,综合站选聘上岗农技人员工资标准按全额拨款事业人员标准执行,每个综合站每年安排2万元以上工作经费,并安排一次性综合站建设费用50万元。4、完善制度。一是创新用人机制。为充分调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对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实行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推行竞争激励机制,留住精干的、分流一般的、安置年考体弱的,实行全员竞聘动态用人管理机制。由县主管部门按照“一推双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全员竞争上岗,采取业务考试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各岗位工作人员。二是量化绩效考评。基层农技人员的考核实行县农业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的新机制,分别占考核的40%、30%、30%,县农业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年度农业生产计划和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制订出目标管理责任考评细则,将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量化到岗,落实到人;乡镇人民政府考评农技人员的敬业精神、协调配合、服务效率、廉洁自律等内容;8服务对象主要对农技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效果等内容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实行奖优罚劣制度,年终根据考评结果对位于前三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后三名的单位和个人则给予通报批评。三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将农技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全县实行统一排位,凡达不到基本合格的,取消当年补助工资和奖励工资,不予评先、评模、评定职称,连续二年不合格的,作待岗处理。5、建立网点。各乡镇逐步建立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点,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农技活动室,各配备1名农技村主任,农技村主任由乡镇农业综合站推荐,当地乡镇党委研究任命。并依托现有的村级农技员、防疫员、科技示范户,从中选聘1-2名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热心服务农民的人员,作为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协助员,接受乡镇农业综合站的业务指导。6、创新推广。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需求,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全县推行以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模式的工作责任制度,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充公发挥高产创建示范片、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等的辐射带动作用。(二)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修水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和养殖业并举的农业大县。经过筛选,确定主导产业为5个,9推广主导品种18个,主推技术13项:1、主导产业和主导品种。①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生产产业,主导品种为先农3号、蓉优3号、岳优9113、蓉优5号、协优63、65002等;②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产业,生猪主导品种为杜长大良种猪、修水杭猪;③以蚕桑生产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主导品种为推广优质高产的桑树品种农桑14号、育7-11等,蚕品种菁松皎月、洞庭碧波等,使桑蚕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100%;④以茶叶生产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主导品种为国家级无性系良种乌牛早、迎霜、槠叶齐等;⑤以油菜生产为主的油料作物生产,主导品种为“双低”优良品种浔油8号、中油杂6号、德油8号等。2、主推技术。①水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0万亩、“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技术25万亩、轻简节本增效栽培技术30万亩、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1万亩;②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技术,推广规模化养殖场50个;③蚕桑推广小蚕共育和方格蔟营茧技术,并以小蚕一日二回育、大蚕少回育、大棚养蚕等省力化养蚕新技术为重点;④茶叶推广有机茶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无公害茶叶高产栽培技术;⑤农业机械化耕作技术,面积20万亩;⑥油菜推广免耕机械开沟直播栽培技术6万亩。(三)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围绕我县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有潜力的优势农产品发展的需要,我们规划着重建立以下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1、太阳升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基地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轻简栽培技术等农业新技术和双季高产优质新品种,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2、太阳升蚕桑综合示范基地:基地面积2200亩,涉及农户3200户。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实行标准化、规范化栽桑养蚕。重点推广农桑系列新杭×白云、菁松×皓月等桑蚕新品种,推广以小蚕一日二回育、大蚕少回育、大棚养蚕等省力化养蚕新技术为重点的养蚕配套技术。3、江西国鸿集团修水养殖示范基地:基地位于太阳升工业园区,年饲养生猪10万头。按照生猪标准化生产规程,建设规模化养殖场,以养殖三元杂交猪为主,积极开展养殖新技术、疫病防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4、大椿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以大椿茶厂“霞森”牌有机茶和大椿玉叶茶叶专业合作社为核心,辐射全乡5000亩茶园,按照有机茶生产标准进行生产管理,打造大椿茶叶之乡品牌。5、马坳万亩油菜高产示范基地:以县农技中心牵头,农机局、种子站、植保站、土肥站密切配合,推广生育期适
本文标题:修水县2010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2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