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学智慧和人文素养***引言: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以前,中国的“国学”一词指的是“国子监”一类的国立学校,并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简称。由于鸦片战争爆发后,西学东渐,洋务派领袖张之洞为了富国强兵,向清廷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治国指导思想,这才有了中国学问的简称——“中学”。可见,张之洞专门用“中学”与“西学”两个不同的词汇,来区分中国与西方的思想文化差异。直到清末民初,社会上才出现与“西学”相对应的“国学”之称。“国学”是一个笼统的称谓,其所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人称中国传统文化为“汉学”一样是一个浑名。(二)中国人又回头青睐国学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从一个历史上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的经济文化强国,沦落为在西方列强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国将不国、种族不保的巨大反差,令当时的中国人把一切的怨恨都洒到了传统文化身上。好像中国社会之所以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全是传统文化惹的祸,于是,打倒“孔家店”,批判传统文化就成了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神州大地上的主流思潮。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允许国人放开手脚,大胆追求利益,以效益为导向的市场经济让中国迅速崛起,2010年起超过日本成了世界上上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贪污腐败、坑蒙拐骗、唯利是图、道德沦丧成了中国社会的大问题,不得不使很多国人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发现以前的中国并没有如此物欲横流,不择手段。作为数千年礼仪之邦的中国,其传统文化中还有不少很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于是就有了今天人们的“国学热”。一、文明与文化(一)功能性需要的是文明,超越功能需要的是文化1、文明在趋同,文化在融合2、中国历史上三次外来文化传入高潮(1)两汉之交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2)晚清西方词汇经过日本变成汉字传入中国(3)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词汇直接传入中国(二)文化的定义1、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汉代刘向《说苑》一书中首次出现“文化”一词。他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就是说“文化”仅仅指与武力镇压相对应的文治教化,即以体现封建伦理道德的诗书礼乐来教育感化世人,是统治者驾驭人民的手段——文治教化的意思,并没有现代汉语的文化涵义。2、拥有现代内涵的“文化”定义(1)词汇的传入现代汉语中的“文化”一词,清末才从西方经日本传入。西方“文化”,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2)泰勒的定义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的定义。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现代内涵的“文化”定义。3、翁礼华对文化的定义“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由心而生的自觉。”也就是说,凡是动物不会而人才会的事就是文化。例:从“家”字的偏旁结构说起4、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的文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狭义的文化:所指的仅仅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三)文化的四个层次:如果文化是一个球体,自外而内分成四层:1、物态文化2、行为文化3、制度文化4、心态文化其中: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四)文化的作用文化是族群的根和灵魂,它对凝聚、整合、同化、规范人们的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起着重要二、儒佛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中国还有一个初级阶段世界上所有国家最早出现的都是象形字,后来在大多数国家都发展为抽象文字,而我们中国却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和谐教孝饭企业、赢(亡、口、月、贝、凡)(二)从四千年前仓颉造字说起:重要的繁体汉字都比较简单,不重要的字都比较复杂:“人”很重要,一撇一捺只有2个笔画,乌龟就不太重要了!“龟”的繁体字(龜)16画“鳖”的繁体字(鼈)23画“鹂”的繁体字(鸝)30画((三)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是大师,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是专家;能把糊涂的东西弄明白的是科学,能把明白的东西弄糊涂的是文学(三)“心”很重要,所以“心”字只有4个笔划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心”(四)儒佛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字上面有三点:当中一点是儒家文化,两边各一点分别是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下面一个钩子钩起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解决什么问题?是解决人心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佛道三家组成,其中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形成“一体两翼”的“三元一体”文化。儒和道是中国本土文化,佛是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唐宋时期中国化了的文化。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和使佛教中国化的唐朝和尚惠能。他们三人并列为“东方三圣人”。儒佛道文化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除了具有非凡智慧以外,都对人生和社会的苦难有过刻骨铭心的体会和极其透彻的理解。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及佛教中国化(一)释迦牟尼创立佛教释迦牟尼原本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3-公元前483年)29岁出家修炼,35岁成佛,创立佛教。悉达多太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他所属的释迦族是一个较为弱小的民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时有被灭亡的危险。因而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和概念都在生与灭中变化着,没有永恒的幸福,而种种痛苦却是无休止的。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的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他为了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出家修行,创立了佛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二)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1、洛阳白马寺的由来两汉之交,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有两个骑着白马的僧人来到洛阳,开始被安排在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外交部),由于时间长了,皇帝认为久住国家机关不妥,就下令国家财政拨款给他们在当年国道(洛阳出城口的大马路)边上造了一个宗教场所,这就是今天著名的“白马寺”。此后,中央部委的“寺”,也就成了宗教场所的专用名词了。2、观世音菩萨因避讳改为观音观音菩萨原称“观世音”,因为到了唐朝第二个皇帝叫李世民,为了避讳(避“世”字之讳,改称“观音”)。3、观音菩萨变性,由男变为女宋朝妇女信佛教的人越来越多,而佛教没有男菩萨,为了解决男女授受不清的问题,就把观音菩萨变男性为女性。4、托孔子的福,佛教有了“殿”的称谓宋代,朝廷把孔庙供奉孔子塑像的主体建筑命名为“大成殿”,佛教也随之搭便车把供奉佛像的建筑也改称为“殿”(诸如: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建筑称“大雄宝殿”,供奉观音菩萨的建筑称为“圆通宝殿”)。5、佛教的领导人的不同层级根据觉悟高低、能力大小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次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第二层次是:菩萨——自觉、觉他第三层次是:罗汉(阿罗汉)——自觉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圆满;菩萨次之,罗汉最低。原来佛教只有一个护法神韦陀,为了使佛教在组织上进一步中国化,隋代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将三国时期的忠义之士——关羽也安排为佛教的护法神。从而韦驮为左护法,关羽为右护法。后来不仅天台宗的寺院供奉关羽,各宗寺院也争相仿效,关羽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国佛教的保安司令了。智者大师说,有一次他在荆州的玉泉山入定,於定中听见空中传来:“还我头来!还我头来!”的惨叫声,原来是关羽的头被敌人砍下来,其愤恨不平,到处寻找自己的头。智者大师反问:“你过五关斩六将,杀了那么多人,他们的头谁来还呢?”并为其讲说佛法。关羽当下心生惭愧,而向智者大师求授三皈五戒,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1、三国时期,朱士行成了第一个投身佛门的中国人2、梁武帝以皇帝之尊为佛教在中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能亲自上台宣讲佛教教义。他不光为僧尼剃度、吃素、水陆道场等等佛教仪规设计和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还四次投身京师(今南京)《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为奴,导致国家财政花费三亿铜钱为其赎身。同泰寺僧人在将大量财政赎身资金投入工商业(商店、榨油坊、碾米坊、手工业)的过程中,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小额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典当行”(质铺)3、唐太宗建立国家译经院,将梵文译为汉语,奠定了汉传佛教八个不同流派的文献基础唐太宗接受从印度取经回国高僧玄奘的请求,财政拨款建立国家译经院,花了一百多年时间,把印度的梵文佛经全部译为汉语,从而使中国汉传佛教有了八个不同的主要流派。它们是: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四)佛教与政府和社会的冲突1、佛教影响税收和国防僧尼不纳税,不当兵,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军队兵员征集2、佛教僧尼不事生产,靠施舍、乞讨为生,影响社会风气3、与朝廷治国指导思想的矛盾如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因为老子姓“李”,与自己同姓,是李家的祖宗,于是他就用自己的祖宗——老子的道家思想治理国家,压制佛教。当年玄奘出境,也是混在逃难的老百姓中间偷渡出去的。唐太宗接位后很重视佛教,要用儒佛道三教治国。听说玄奘到长安了,专门派宰相裴度去长安迎接,并在东都洛阳亲切接见。4、皇帝的决绝措施——“三武一宗”灭佛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事件分别发生在:公元444年,北魏太武帝灭佛;公元574年,北周武帝灭佛;公元841年,唐武宗灭佛。倘再加上公元955年,后周世宗灭佛,称为“三武一宗”灭佛。(五)佛教与中国儒道文化的冲突1、与儒家文化的冲突(1)僧尼落发剃度与《孝经》“身体发肤,,孝之始也”的矛盾三国时,曹操割发代首就是“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典型事例。(2)僧尼不娶妻生子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矛盾(3)僧尼云游四方与“父母在,不远游”的矛盾(4)出家僧尼信佛不信皇帝——礼拜王者的矛盾(5)儒家认为人死神灭,而佛教认为人死神不灭的矛盾(6)儒家的入世和佛教出世的矛盾2、道教与佛教之间争夺社会地位的冲突明显晚于佛教建立的道教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编造出老子化胡的故事。故事说:博学的老子原是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也就相当于中央图书馆管理员。老子辞职后,骑着青牛西去,出函谷关时,给关长写下了名著《道德经》。走啊,走啊!老子一直走到了印度天竺国,收了一个叫光净菩萨的人做徒弟,这个徒弟学有所成,便成了佛祖释迦牟尼。由此可见,道教是佛教的师傅。为了进一步在社会上扩大影响,让老子化胡说家喻户晓,西晋道士王浮还别出心裁写了一部《老子化胡经》,成为道教历史上的一部经典。《老子化胡经》为韵文,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通俗易懂,便于在民间传播流行。经文原文还配有乐谱,可以配乐吟唱。化胡经中的化字,包含了教化、宣化与转化的意义;胡是指外族或外国,化胡经中的胡字,则专门指佛祖释迦牟尼和佛教。(六)佛教与中国人固有的偏好的矛盾世界上,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三大宗教。其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只有一本经书,即: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亦称《古兰经》。而佛教却有一屋子的书,以致于中国著名佛寺大都有“藏经楼”。而中国人恰恰是崇尚实用理性,对那些无关日用的、抽象的、繁琐的理论不感兴趣。比如唐僧玄奘在印度参加大辩论,击败对手,载誉而归的《法相唯识宗》,通过繁琐的心理概念分析,论证客观世界只不过是人的主观意识的派生物,从而否定物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回国后玄奘把这一套东西照搬出来,结果是被中国人视为“对牛弹琴”,流传了三十多年就烟消云散了。(七)中国化使佛教能在中国生根落脚,迅猛发展1、有偿度牒制度解决了朝廷和僧人的经济矛盾安史之乱中登基的唐肃宗为了解决当时国家财政困难,就派人去太原试点出售僧尼的度牒,所谓度牒就是老百姓出家的身份许可证,朝廷规定无证者不得出家。试点很成功,一次就得钱100万贯。苏东坡疏浚杭州西湖,淤泥堆积成“
本文标题:国学智慧和人文素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3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