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 长春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1汉语家园单元教学目标:在欣赏、感受、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与热爱,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与运用,让对对联这种语言艺术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放异彩。单元教学重点:了解“对联”。单元教学难点:对联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1—1对子歌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对子歌》。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教学过程:2一、谈话导入,介绍“对子”。对子就是对偶的词句。对偶就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比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对子歌的内容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分韵排列,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对仗工整,义理健康,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古人在学律诗时,就先学写对子。学好对仗句,是学好律诗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古时私塾学童首先学“对对子”。二、自由朗读,学习基础知识。1.蓑suō,“衰”本为草雨衣的象形字。因为与草有关,所以后来增加一个草字头,写作“蓑”,即蓑衣,是一种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指导书写时应着重强调“蓑”的下部分是“衰”而不是“哀”。2.“鸿”、“钧”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练习书写。三、再读对子歌,指导朗读。1.小组内读。2.教师示范读。3.在停顿、延长和语调的高低变化上。4.找一找,对子歌中蕴含了哪些相对的词语。5.小组讨论: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6.读出对子歌的节奏感和韵律,小组比赛。四、拓展与运用。31.读一读。这是杭州孤山公园内的一副对联,全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以回文倒念,它起到了绘形绘色的作用。首先要认真地读,读出韵律、节奏,背诵、积累;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说一说,上下两联哪些词语相对。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2.写一写:溪对谷,水对—,峻岭对——。〔积累〕要求熟读背诵。个别生字可以查字典,了解字意,如:“萼”、“鹭”等。五、总结板书设计: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夹案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4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教学反思:1—2郑板桥题联赠渔民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郑板桥的这副对联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了解、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5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郑板桥的这副对联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了解、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6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四、背诵与积累。1.背诵对联。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7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2.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了解、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读出文中对联的韵律。2、背诵郑板桥的对联二、书写生字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艘、骤、蔬、碑”,强调易错处。三、拓展与训练积累课后的对联,并说说哪些词句是相对的。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2、自己试背诵。3、同桌互背。84、指名背诵。四、阅读课后的小资料,了解郑板桥。五、收集对联,和大家交流。板书设计: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尘沙万斛珠教学反思:1—3茶酒联趣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认识。9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对联。我们对对联并不陌生,前几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对子歌》《郑板桥题联赠渔民》等文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对联有关的文章《茶酒联趣》。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一)读文识字。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10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3.出示生字词拼读。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5.读准“悬”“赐”“吩咐”等词语。6.齐读课文。(二)练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生仔细听,强调读准字音。2.学生试读课文①自读;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④生竞读;点评。三、复述课文,锻炼口语表达。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小组内先练习讲一讲,看看谁讲故事语言流畅,有条理。3.试着用3——5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4.再试着用1——2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四、发挥才智,探究对联的妙处。(一)读了这则对联,你想到了什么?(二)这个办法是怎样帮助了富商的?(三)从这则故事中,你觉得富商是怎样一个人?(四)猜测一下,这个学者长什么样子?可能有着怎样的经历?11五、指导书写生字。六、搜集这样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开一个“故事交流会”。七、布置作业: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茶酒联趣》。1、指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得熟练、有感情。2、指生复述课文。3、再次深入体会文中的对联,感受对联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并12背诵下来。二、拓展与训练其实写对联并不难,只要你多积累并掌握规律,就可以下笔自如了。请你试试:上联:春来花香柳绿下联:————————三、收集对联,和大家交流。四、搜集这样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开一个“故事交流会”。五、布置作业: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板书设计:茶酒联趣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教学反思:2古诗四首单元教学目标:1.读有读的道理,就是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神韵。如五言的节奏一般为二三隔,七言的节奏一般为二二三隔。表喜之情态,语气宜气满声平,语调宜平稳舒缓。13表哀之情态,语气宜气缓声柔,语调宜平稳舒缓。表忧之情态,语气宜气短声细,语调宜升降曲折。2.在我国的诗歌中,有些意象或表现相对稳定的感情,有时却表现不同乃至相反的感情。美感世界是纯粹的意象世界。凡文学作品,都是营造超越现实生活的意象。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3.联系自己(共鸣):北大教授谢冕:“欣赏诗歌的最终目的就是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燃烧”。《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泊船瓜洲》自己与亲人朋友分离的经历来,引起共鸣。单元教学重点:积累背诵古诗。单元教学难点: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特色,能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中培养语言素养,受到美的熏陶。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3.大体把握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这首送别诗所表达的旷达的人生态度,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14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简介作者:汇报有关作者的资料。三、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律诗的四联分别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来的?(二)题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15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四)分析诗句: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是什么?(离别)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原因。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
本文标题:长春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5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