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送孟东野序韩愈主要人物与写作缘由•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中唐著名诗人,有“诗囚”之称,在文学史上与韩愈形成“韩孟诗派”,又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他壮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时被授为溧阳县尉。怀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际,韩愈写此文加以赞扬和宽慰,流露出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感慨和不满。赠序是唐初形成的一种文体,即赠言它不同于介绍评述文章作品的书序,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劝勉、推崇、赞许之辞。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相当于议论性散文。(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大凡:大致、大略,可译作“一般说来”。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会发出不满的声音。(2)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或:无定代词,有的。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水浪奔涌,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是有火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3)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4)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弗:否定副词,表示一般的否定,可译作“不”来修饰“平”其:语气词,表委婉、推测,当“大概”来讲;乎:与句中语气词“其”相呼应,当“吧”来讲。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第一段,论述“物不平则鸣”的道理。运用比兴的手法,以彼物言此物、触物兴词,从草木、水受外力的激动而发出声音,论及人的言论、歌、哭,都是因为有所不平的缘故。(1)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音乐,是人们心中郁闷而发泄出来的心声,人们选择最适合发音的东西来利用它们奏乐。(2)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种乐器,是各类物质中发音最好的。(3)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维:句首语气词,起提示,引出主语的作用。推敚:推移,变化。敚:同“奪”。自然界对于一年四季也是这样,选择最善于发声的事物借它来发声。因此春天让百鸟啁啾,夏天让雷霆轰鸣,秋天让虫声唧唧,冬天让寒风呼啸。一年四季互相推移变化,也一定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4)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类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它的精华,所以尤其要选择善于表达的人,依靠它们来表达意见。第二段,列举自然界多种现象论证“不平则鸣”的观点。例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就是最善于发出声音的东西;而上天则用鸟鸣、雷鸣、虫鸣、风声来告诉人一年四季的推移。这些都为阐述“人也亦然”打下论证的基础。(1)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在唐尧、虞舜时,咎陶、禹是最善于表达的,因而借助他俩来表达。夔不能用文辞来表达,他就借演奏韶乐来表达。夏王太康失国,他的五个弟弟用歌来鸣之。伊尹为殷商鸣,周公为周朝鸣。(2)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儒家六种经典上的诗文,都是表达得很高明的。(3)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周朝衰落时,孔子等人表达看法,影响巨大而深远。《论语》上说:“上天将使孔子成为著书立说宣扬教化的人。”这难道不是真的吗?(4)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周朝末年,庄周用他那汪洋奔放广大无边的文辞来表达。楚国是大国,它灭亡时由屈原的创作来表达。臧孙辰、孟轲、荀卿等人用儒家的学说来表达。(5)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眘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这些人,都通过各自的主张来表达。秦朝的兴起,李斯是表达者。(6)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最:程度副词,做状语,表示善鸣中最突出的。在汉朝,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其中最善于表达的人。此后的魏朝、晋朝,能表达的人及不上古代,可是也并未绝迹。(7)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宾语前置)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将:副词,或者、或许;丑:意动用法;鸣:使动用法就以那些善鸣者来论,他们的文辞清丽而浮华,节奏频繁而急迫,辞藻放荡而悲伤,志趣松弛而放纵;他们的文辞,杂乱而没有章法。也许是上天认为他们的德行丑恶而没有谁去顾念他们吧?为什么不让那些善于表达的人出来表达呢!•第三段,论证人也如此,不平则鸣。文章承接上文,从自然界论及人类社会,从唐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谈到隋、唐,列举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论证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论点。(1)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唐朝建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凭他们的出众才华来表达心声。那些还生活在世上且地位低下的人,孟郊开始用他的诗歌来表达感情。(2)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他的作品超过了魏晋,其中高超的已达到了上古诗作的水平,其它作品也都接近了汉朝的水准。同我游学的人中间,李翱、张籍大概是最引人注目的。他们三位的文辞表达确实是很好的。(3)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然而不知道上天使他们的声音和谐,从而让他们作品表达国家的强盛呢,还是使他们身受贫穷饥饿,愁肠百结,进而让他们作品表达自身的不幸遭遇呢?他们三位的命运,就决定于天意了。身居高位有什么可喜的,身沉下僚有什么可悲的!(4)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东野将到江南地区去就任县尉,心里好象有想不开的地方,所以我讲这番命由天定的话来宽慰他。•第四段,从唐朝的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一直说到孟郊、李翱、张籍,认为他们都是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的人。最后点明题旨:“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借以抒发对孟郊怀才不遇的感慨。文论思想:不平则鸣(1)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原因:文学的产生,韩愈认为是“不得其平”,愈不平,则文学愈善。“不平”,主要倾向于指不平遭遇,不幸的命运而引起内心的不平衡。(2)揭示了文学抒情的特质:文学应抒写不平之情,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感宣泄,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3)揭示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从唐虞到唐之有天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善鸣者,而且所鸣的内容和形式也不相同。(4)肯定了文学批判现实的功能。鸣不平,往往是因社会矛盾引起,文学反映社会不平,也就有了批判现实的功能。不平则鸣为文学批判现实提供了理论根据艺术特色1、构思独特、别具匠心。打破常规构思,用很大篇幅阐释“不平则鸣”的道理,仅有最后少量笔墨言及孟郊,乍看好像都在说题外话,其实不然,细品之,无一言不是为孟郊而设,言在彼而意在此,体现了韩愈谋篇布局上的别出心裁。2、句式灵活、变化多端、骈散结合。如:列举各个朝代,句句变化。如“在唐虞”、“夏之时”、“周之衰、其末也”、“楚,大国也”、“秦之兴”、“汉之时”、“其下魏、晋”3、修辞手法灵活多样。运用比兴、排比、对偶、反问等,是文章说理更加形象化。
本文标题:送孟东野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8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