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工人运动史 第一部分(1-4章)
第一部分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1840—1949)第一章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工人阶级一、工人阶级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工业发展的产物。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工业是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产生的。1、工人阶级的诞生及其来源(1)19世纪40、50年代,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在通商口岸、租界和租借地投资兴办企业,雇佣中国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出现最早的产业工人。起初,主要是船舶修造业和轮船公司;接着,“非法”开设原料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厂、打包厂等;后来,在租界经营公用事业,如煤气厂、发电厂、自来水厂等。到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开办的企业有191家,工人约3.4万人。(2)19世纪60年代,在内忧外患条件下,清政府搞起洋务运动,力图“自强”、“求富”,在1862-1894年30多年间创办了48个军事和民用企业,共雇佣4万产业工人。(3)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出现近代民族工业,到1894年有136家,以缫丝、面粉、火柴、纺织、造纸、印刷等轻工业为主,工人约有2.7万—3万人。三个来源的工人数约计10万人,分别占总数的35%、37%、28%。这是近代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其产生的时间(年龄)、资格比资产阶级要早。2、成长19世纪9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逐渐取代商品输出。(1)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将“设厂”合法化,外资企业在中国纷纷出现。到1913年,在中国修筑铁路10944公里,投资29个煤矿,166家工厂。外企中的铁路工人、海员工人、矿山工人、企业工人等人数迅速增多。(2)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允许、鼓励和提倡、奖励民间投资,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1913年,中外企业中的工人约有50万—60万。20年中人数增加了4-5倍。“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战前,工厂数698家,1920年增加到1759家,增加了157%。日、美资本又乘虚而入,工厂数和贸易额均大有增长。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估计约261万人,包括铁路、邮电、海员、汽车电车、矿山、建筑等产业工人。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已有一定规模,逐步成长为一支新兴的社会政治力量。261万产业工人,加上手工业工人、店员、城市苦力等1800-2000万人,如此规模、人数,为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劳动神圣”口号盛极一时;1919年6月,为支持学生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人同盟罢工促成了五四运动的胜利,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3、发展变化中国社会随后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下,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发展情况不同。(1)1919—1936年,是发展阶段。这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外企业的迅猛增长相关。1919-1922年,资本1万以上新设的工厂有673家(1840-1911年71年工矿企业951家),平均每年168.25家;1923-1927年,新设608家,平均每年121.6家。“资本家增多了,产业工人也增多了”。据研究,1933年前后,中国产业工人大约有393万人(工厂工人200万,矿业工人75万,交通运输工人78万,建筑工人40万);非产业工人有5036万人(手工业工人1400万,农村工人3000万,等等),总计5429万。可见,中国工人阶级人数有了明显增加。0501001502002503001894年1913年1919年1923-1927年产业工人数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数(单位:万人)(2)1937—1949年发展变化A、国统区抗战前,西南、西北比较落后,工厂数加上湖南仅237家,工人数33188人(全国除东北外有3935家,工人数456973);抗战后,首都、工厂西迁等因素,到1943年国统区的工厂增加到3574家,工人24万多,加上其他工人估计超过30万。非产业工人应更多,超过100万。不过,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工业经历了一个由混乱、恢复,重又陷入全面危机、崩溃的过程。抗战胜利初,工厂回迁,大多停顿,工人失业600万;1946-1947年6月,国统区工业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注册的工厂数:1945年底4382家;1946年底5985家,1947年6月为11877家。1948年经济衰落到崩溃境地,工人失业情况更糟。B、沦陷区日本控制的沦陷区,“以战养战”,工厂较战前有所增加,工人阶级队伍也相应扩大。据齐武研究,抗战胜利前,东北、敌占城市和矿区的产业工人约在220万-250万之间。还有大量的手工业工人和苦力工人,估计500万左右。C、农村根据地工人的发展刚创建时,没有近代工业和产业工人。为粉碎敌人围剿和经济封锁才建立一些公营工厂等,这样也就有了第一批产业工人。据统计,1933年中央苏区新建工厂32个,产业工人2000多人。苏区工人阶级队伍中产业工人人数很少,主体是手工业工人、店员、苦力、传统运输工人和农村雇农。人数估计25万-35万左右。抗日根据地工人人数和构成情况缺乏完整的资料,只能了解大概。1943年,陕甘宁边区有公营工厂82家,职工6300余人,加上私营、合作工厂,共计工人12000人。抗战后期,各根据地工人人数总计在120万以上。但产业工人仍占少数,一般占11%-15%;主要是矿工和纺织工人。解放区工人阶级抗战胜利后,中共派人到东北创建军事工业。到1948年9月,建立9个军事工业基地和5个直属兵工厂,工人2万人。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大城市的解放,到1949年底,共没收、接管国民党和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58个,拥有职工129万人,产业工人75万人。新中国成立之际,全国职工人数约有809万人。二、中国近代工业的畸形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构成1、中国近代工业的畸形发展背景:“双半”社会主要表现:(P32)近代工业的产生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突发性与独立性、三个阶段)近代工业由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三部分组成;具有鲜明的殖民工业的特征;(地区、结构)资本有机构成特别低。(体力劳动)2、工人阶级的构成(特征)A、来源多样化主要来源是破产农民。农民出身的工人占第一代产业工人的大多数(52%以上-79%);破产手工业者和破产手工业工人是另一组成部分;城市贫民(店员、小商贩、苦力、佣工和退伍士兵等)也是一个来源。B、分布不平衡工业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决定了工人阶级分布的不平衡,也反映了近代工业的“两半”性质。主要表现:高度集中在地域分布上集中。集中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上海几乎占一半。在产业部门上集中。主要集中在纺织、矿山、铁路、造船、航运等企业中,尤其是厂、矿占首位。集中在大型厂矿,特别是集中在外国企业中。C、技术工人占少数近代产业工人中技术工人很少,绝大多数是半熟练、不熟练的非技术工人;在半熟练、不熟练的非技术工人中,女工和童工占有极大比例。在20世纪30年代前,约占全国工人的40-60%;6-12岁的童工“多得不得了”。三、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状况深受三重压迫,悲惨状况世界罕见。1、工时长,劳动强度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普遍实施8小时或10小时工作制。同期,中国工人平均每天工时为12-14小时;全年或全月劳动日很长,除春节、端午、中秋有休息外,几乎没有星期日;多为原始手工操作、粗笨沉重的体力劳动,“突破了劳动日纯生理的最高限度。”(马克思)2、工资极低,生活悲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般工人日工资平均1.5角-2角;女工、童工0.7角或更低。同期,外国纺织工人比中国工人高出5倍、15倍或20倍;1925年,中、日纺织工人工资差距3倍。煤矿工人、海员比外国低5倍及以上。名义工资低,实际工资更低。一因克扣盘剥;二因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三因币制紊乱。生活费用支出占总收入一半或2/3、3/4,只能维持最低劣的伙食,“根本谈不上什么营养”,困苦不堪,靠借债、典当度日。3、劳动条件恶劣,劳动灾害惊人厂房狭窄,设备简陋,噪音刺耳,灰尘弥漫,缺乏阳光,空气污浊;是“名副其实的地狱”,“实不异于身囚牢狱”。劳动条件如此恶劣,职业病、传染病非常流行。工伤事故严重,资本家不顾工人死活,不肯改善劳动条件和采取最低限度的劳动保护措施,“各安天命”,也不负任何赔偿责任。“人命一条不如一马”。(人20/马60)四、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和弱点作为新兴阶级,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性(先进性)。因国情不同,有自身独特的优点:深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没有工人贵族的土壤,能担当,反帝爱国精神特别鲜明;工人阶级的相对集中(地域、行业),有利于组织和团结、传播和发展,从而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突发性产生的工人阶级在血缘、生活、思想文化上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有利于与农民结成亲密联盟,加强对农民的领导。——必然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弱点:绝对数量少(1933年约占全国人口0.7%)年龄较轻(比欧美晚100年)来自破产农民,大部分属非技术工人,文化水平低,缺乏阶级意识和阶级觉悟;受传统观念、小生产意识影响较深(如行帮组织、同乡观念、帮派利益等)。——必须建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作为核心。2、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定的国情使中国工人在政治上没有民主和自由,也难以在城市取得武装暴动的胜利。因而,城市工人运动在中国革命全局中所起的作用是战略配合,是第二条战线的主要力量;一开始将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爱国斗争特点;工人运动相对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某些特定的产业中;(上海、武汉;煤矿、铁路、海员)其弱点对工人阶级的政党和运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党的左、右倾思想;过激斗争方式等)思考题1、中国工人阶级的诞生概况。2、中国工人阶级构成的特点。3、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劳资关系一、近代中国复杂多样的劳资关系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由于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变迁,劳动关系呈现了复杂多样的形态。清末民初,北洋军阀政府,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日本占领区及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劳动关系各不相同。1、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的劳资关系中、外资本家把饥饿和棍棒一齐强加在中国工人身上。一方面,降低工资,延长工时,提高劳动强度等手段榨取更多利润;另一方面,派军驻守、武装巡警,维护野蛮、残暴的管理制度,使工人实际处于工奴地位。厚生纱厂《工人约则》52条有33个不准,到处是惩罚、殴打,工厂是“雇主的乐园”,“绝对的独裁”。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中国的劳资关系呈激烈的对抗状态。工人早期的反抗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中共成立后斗争蓬勃发展,工人要求加工资、改善待遇,要求组织工会的权利和自由等;但中、外反动势力依靠强权和暴力,利用国家的法律手段,完全剥夺工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并血腥镇压工人的斗争和组织。2、国民政府时期的劳资关系1927年4月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动政策发生了变化:1)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分别设立劳工运动和劳工行政机构。【劳工部、农民部、青年部—民众运动训练委员会(民训会)—训练部—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劳工局—工商部(实业部)劳工司—经济部工业司劳工科】2)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政府名义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劳工法规。如《工会法》《团体协约法》《劳资争议处理法》/《工厂法》《工厂检查法》《矿场法》等,涵盖工会组织、劳资纠纷、工业安全、工矿生产环境等;——大棒加胡萝卜政策3)1929年开始派出由政府、雇主和劳工三方代表参加的完全代表团出席第12届国际劳工大会。1930年设立国际劳工分局,批准14个国际劳工公约,1944年成为国际劳工组织常任理事国。这些变化迎合了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干预劳动关系—向制度化、法制化过渡),貌似与国际接轨,但政权性质使其并无起到改变劳资矛盾的实际作用,“劳资协调”政策的目的也没有实现。抗战以后,国民党强调
本文标题:中国工人运动史 第一部分(1-4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8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