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阅读选用的材料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和考纲关于“浅易”的要求,文体以叙事类的史传(包括正史和野史)最多,其次是叙议结合类的杂记、赠序和书信等,纯粹论说类的材料较少。内容多突出忠孝节义廉等传统道德、真善美的人物品质,所讲之理深入浅出,关联现实,注重对考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人物方面,如新课标I卷中的孙傅忠诚爱国,正直无私,勇敢无畏;新课标Ⅱ卷中的来护儿志向远大,文治武功,忠诚廉洁;安徽卷中的梁皙次淡泊宁静,孤介自持,廉洁爱民;江苏卷中的欧阳发笃志好礼,刚直不阿,治学严谨;等等。这些人物个性独特,形象鲜明,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说理方面,比如上海卷《静者居记》一文先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看法,然后直指心灵,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核心观点,有意针砭眼下浮躁之弊,给人恍然之感;再如15年浙江卷《太平州学记》一文借太平州学得以重建说明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事业成败皆系于人的道理,议论高远,顺势而发,不由得人不信服。如果我们承认高考不仅是选拔性测试,也是日常教学的延续,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试题所选之材就不可小视,课程的三维目标一个不少地要在试题中有所体现。16年文言文选张岱《琅嬛福地记》,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中暗寓学海无涯的道理。一、高考史传类文言文的特点内容:史传类文章的主人公多为有声望的文臣武将或其他一些人物,他们往往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史传文常规结构是:先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然后概括介绍人物学识、品行,为官的建树、治国的才能,接下来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记叙,叙述生平经历和突出事迹。最后一段归结人物的一生,收束全文。2.史传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忠孝、守法、处事高明、英勇有智谋,清正廉洁等。3.史传类人物传记“实录”的写作特点,所谓“实录”,是指“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也就是说,在同一短文里,既有可能写到这个人的善行,也可能写到他的恶习。一边阅读,一边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勾画出来)二是官职。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勾画出来)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画出层次或作上起始记号)划分层次时就要注意抓住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文章的线索,而文章线索往往又是时间(有的从官职的变化可以看出)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或人物的变换。四是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画出信息,注意结合历史事件分析)(二)阅读解题步骤:1.抓住特点,节节划读,理清脉络:人——简历——性格特点——为政成绩——具体事件。2.利用注释及后两题题干帮助理解文意:文后注释帮助扫清文字障碍;信息筛选题题干多是“下列全部表现某某怎样怎样(某种品质或境界)的一项是”,往往能提示传主的精神品质;最后一题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述,命题形式基本上是三对一错,75%的正确分析概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意。3.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打破题号顺序,调整做题顺序:从最后一题做起,到信息筛选题,然后再做前面两题。分析概述题:定区间——细对照,找差异——定选项;信息筛选题:排除法。实词推断题与虚词辨析题或句式题的解题方法参考前面各章节。积累史传文常用的核心词汇。如表现人物个性的:耿、厚、矜、刚毅、孝悌、古直、阿谀、谄谗、木讷等;表示官职变化的:授、除、迁、左迁、下车、擢、黜、调、复、辞、致仕、乞骸骨等;表示主管的:知、典、主等;表示说话的:曰、云、谓、诏、诰、敕、白、陈、禀、对、语、谕、晓、辩、问、诘、诉等;表示死亡的:驾崩、崩、山陵崩、薨、卒、死、殁、终、不禄、圆寂等;表示科举考试的:第、及第、登第、贡举、状元、解元、举人、秀才、院试、乡试、殿试等;表示官职和官府名称的:宰相、丞相、三司、知州、巡抚、宦官、太史、太守、知县、六部、国子监、翰林院、参知政事等。•补充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转、调、徙、补、改•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兼、领、署、权•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贬、谪、出、左迁、罢、免、黜、废•第五类:执掌、主持的词语。知、行、主•补充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司:有关的官员。•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趣)•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9、游击:掌管军队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分析理解:1、人物:白居易、刘禹锡、李德裕、贾谊。2、正面:刘—李,白与贾作侧面处理3、事件:刘询问李是否读过白的文章,李说没有读也不想读4、事理:刘希望李能够重用白,李忌其才而排之。白的遭遇与贾相似。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分析理解:•1、人物:李侃(陪衬人物)、其妻杨氏(主角),胥吏、百姓(叙述所需);•背景:项城为叛军困时,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挺身而出。•事件:杨氏作为(1)劝阻丈夫怯退;(2)激励百姓奋起;•结果:叛贼全都逃跑,项城的人没有伤亡•2、杨氏说话艺术:杨氏的话,说得实在,入情入理。从百姓的角度思考,所以能够激发大家的斗志。•3、人物个性: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
本文标题: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8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