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绿色食品产生背景2004-12-28绿色食品产生于90年代初期,在基本解决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后,政府开始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问题。绿色食品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潮流而诞生的。(1)国际背景二十一世纪以来,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给资源和环境带来许多问题,如臭氧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海洋污染、热带雨林减少、珍稀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土地沙漠化、毒物及有害废弃物扩散等,这些危害在80年代进一步显露出来。(2)国内背景①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不能再以牺牲环境和大量损耗资源为代价的老路。②经80年代的改革和发展,进入90年代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食物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③农产品的供求过剩使农业发展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方向发展。绿色农业的产生背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布时间:2009-6-514:31:00来源:绿色农业初探作者:钟雨亭一、绿色农业构想中国的绿色食品开发从九十年代开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绿色食品产业的规模开发为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效益,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振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新的途径。这里提出如下探索性构想:——“绿色农业”的终端产品应当是绿色食品。1989年农业部农垦司在制定农垦系统发展规划时,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出了拳头产品、重点企业、配套攻关技术3项措施,把无公害产品作为拳头产品,并冠以“绿色食品”。与此同时,“绿色组织”、“绿色大合唱”、“绿色消费”、“绿色长城”等也都应运而生。1990年5月,农业部推出了旨在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消除食品污染的绿色食品工程,黑龙江等9个省率先加入了这个工程。农业部1992年在农垦司“绿办”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科研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隶属农业部,专门负责组织实施全国绿色食品工程。199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1995年后,黑龙江、广东、河北、山东、辽宁等省市推出了无公害农产品,多数进行了注册登记。近几年,农业部在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农业环保技术合作方面,与100多个国家的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在质量标准、技术规范、认证管理、贸易准则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1998年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UNESCAP),重点向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介绍和推广了我国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模式。——“绿色农业”在某些方面,类似于国际上的有机农业。国外的有机农业是本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专家哈沃德提出的。199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有机农业的概念进行了统一,认为有机农业应该是在维持地力和防止病虫害方面,通过加强自然过程和物质循环的方式,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费适度,在使环境不断向良性平衡方向变化前提下,取得最佳生产效率的农业系统。我国的绿色农业是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根据资源的时空及功能有效利用的原则,按食物链、加工链及其量比关系,因地、因时、因物制宜,把生态、生产工程元件进行优化组合,科学组装,建立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持续高产稳产的土壤生产力;并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人工自然复合系统。更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二、绿色农业的内涵绿色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回归,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各种类型农业的否定,而是抛弃各类农业种种弊端,取长补短,内涵丰富的一种新型农业。它的内涵可包括五个方面:——绿色农业及与其伴随的绿色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新鲜的空气、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使人类能够世代繁衍生息。但是由于人口剧增,经济发展,使资源受到了破坏,环境受到了污染,这种对自然资源的伤害,按反馈规律最终都回报给行动主体的人类本身,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的环境综合症、“文明病”及各种怪病在折磨着人们。于是人们由于本能和对科学的认知,开始越来越关心健康,注重食品安全,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对来自没有污染、没有公害的农产品倍加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农业及绿色食品以其固有的优势被广大消费者认同,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必然产物。——绿色农业应是受到保护的农业。绿色农业既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环保产业,同时也是需要支援,加以保护的弱质产业。绿色农业尽管没有立法,但是作为绿色农业的特殊产品,绿色食品是在质量标准控制下生产的。绿色食品认证除要求产地环境、生产资料投入品的使用外,还对产品内在质量、执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都有极其严格的质量标准,可以说从土地到餐桌,从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销售的全过程都是靠监控实现的。因此,从绿色农业到绿色食品较之其他农产品更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安全性,也是我国政府在努力追求的食物发展目标。——绿色农业应是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型的小农业。它的优势是节约能源、节约资源、节约资金、精耕细作、人畜结合、施有机肥、不造成环境污染。但是也存在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种植单一、抗灾能力低、劳动生产率低的弊端。绿色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以高产、稳产、高效为目标,不仅增加了劳力、农肥、畜力、机械、设备等农用生产资料的投入,还增加了科学技术、智力、信息、人才等软投入,使绿色农业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绿色农业应是多元结合的综合性大农业。绿色农业融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以农林牧为主体,农工商、产加销、贸工农、运建服等产业链为外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抗灾能力与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体现了多种生态工程元件复式组合。——绿色农业应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从1996年到2000年,曾多次组织专家到绿色产业项目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多数项目地区水质、土壤、大气良好,绿色食品原料资源丰富。但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市场信息不灵、科技素质低下,一些贫困地区只能出售绿色食品原料,效益不高。实施绿色食品开发之后,贫困地区发挥了受工农业污染程度轻,环境相对洁净的资源优势,原料转化为产品,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拉动了贫困地区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振兴。这一点不仅对我国边远山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亚洲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也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三、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关系纵观中国农业发展史,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采集狩猎为主的原始农业约7000年为第一阶段;以栽培作物和饲养家畜为主的传统农业约3000年为第二阶段;以石油为主的现代农业约150年为第三阶段;自本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绿色农业兴起为第四阶段。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的体系。近代学者,都在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索农业的方向和属性,概括了常规农业、石油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多种农业形式。传统农业的历史较长。它强调在尽量减少人工管理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以畜力为主,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群体的多样性,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现代农业通过机械化、化学化、设备化、集约化、资金化等多种手段获取大量农产品,实施的是掠夺式经营、大量投入无机肥、农药,污染环境,报酬递减,传统农业消耗系数为4:1,现代农业消耗系数为10:1,资源消耗和产出极不合理。这种做法破坏了生态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无论是绿色农业、常规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样才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首先我们不否认常规农业落后的一面,但是也决不倡导多施化肥,滥用农药。其次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现阶段绿色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要实现有机结合,最终以绿色农业逐步替代常规农业和现代农业。第三要正确认识保证粮食安全和坚持绿色农业发展的辩证关系。现阶段强调农产品的数量安全,并不等于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发展绿色农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回归到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农产品的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质量没有保证,数量也无从谈起,这和实施绿色农业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四、绿色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工业污染严重,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食品残留的有害物质成分较高。为了防止食品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增进人类健康,发展绿色农业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农业的目的。一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来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遵照自然规律,无论是顺应自然,还是改造自然,都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实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二是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健康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相应发生了改变。绿色农业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较好的解决了污染问题,满足了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需求。三是有利于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常规农业的生产方式只注重自身的生产效益已远远不够,必须把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绿色农业类似国外的有机农业,AA级绿色食品类似有机食品标准。因此,实施绿色农业可以应对入世后“绿色壁垒”的挑战,绿色食品的竞争力可以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中国家具有开发绿色农业的比较优势。一方面有政策优势。发展中国家农业政策的目标是提高生产率,政府支持的重点是促进粮食生产,以解决不断增长的粮食安全需求。而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目标是为了补贴农民收入,维持农业和工业部门的收入平等,支持的重点是促进出口。但这两种政策的导向都是在发展经济中过量消耗农业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有资源优势。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东盟等发展中国家人均土地都接近10亩,超过我国人均占有土地的份额。这些国家不仅拥有丰厚的土地资源,而且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雨量、光照、积温等非常适合农作物一年几作。特别是一些国家的边远山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土壤、大气、水质等没有受到污染,具有开发绿色农业的天然优势。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占的比重较大,这些国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开发绿色农业,这不仅对亚太地区的健康发展大有好处,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发展绿色农业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的绿色农业尽管与国外的有机农业拥有共同的属性,但是结合我国的国情,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具有广阔的前景。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实践,管理机构日趋完善,标志认证步入规范,市场开发进展迅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为了妥善解决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农产品质量问题,国家提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农业行动计划》白皮书,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大力支持。1999年国务院委托有关部门拟定《2001—201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这些承诺和规划为搞好绿色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指明了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绿色农业将对亚洲农业产生较大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亚太地区乃至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亚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既要坚持发展优先,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坚持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增进健康有机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同步实现,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是我国绿色农业必须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也为亚洲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以借鉴的模式。我国的绿色农业应对亚洲地区农业起到拉动作用。我国的耕地占世界的7%,已经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农产品供给平衡,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亚洲的农业耕地面积中实施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管理的仅占2.6%,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是亚洲乃至世界上的农
本文标题:绿色食品产生背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0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