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第二节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三节学前教育学的研习方法第一节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及界定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二、学前教育的机构及形式(一)胎儿学校(二)托儿所(三)幼儿园(四)托教园所一体化(五)幼儿班(六)儿童福利院(七)SOS国际儿童村(八)家庭教育另外,还有儿童游戏场、儿童玩具图书馆、儿童博物馆、玩具图书大篷车、玩具图书流动站等非正规的社会学前教育形式。三、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内容包括:(1)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2)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3)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4)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5)学前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6)学前教育的途径与策略(7)学前教育的社会化(8)学前教育师资的资格与培训第二节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学前教育思想的萌芽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一、学前教育思想的萌芽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世界图解》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母亲读物》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认为儿童有4种本能,即活动的、认识的、艺术的、宗教的本能。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蒙台梭利《儿童的发现》、《蒙台梭利法》、《蒙台梭利手册》、《童年的秘密》马斯洛“需要层次说”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幼稚园之新大陆》陈鹤琴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第三节学前教育学的研习方法一、学习方法(一)教学与自学结合(二)理论与实际结合(三)博览与精读结合(四)口语与书面语结合(五)预习与复习结合二、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访谈法(三)问卷法(四)文献法(五)个案研究法(六)实验法第二章学前儿童观第一节儿童观的界说一、儿童观的概念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二、儿童观的种类白板论、生而有罪论、私有财产未来的资源有能力的主体第二节儿童权利的扩大与保护一、儿童权利的国际认识1959年11月20日,《儿童权利宣言》指出了十点;1976年联合国第31届大会上,决定将1979年定为“国际儿童年”。1989年11月20日,《儿童权利公约》正式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一、儿童优先考虑原则;二、尊重儿童人格的原则;三、尊重儿童意见的原则;四、一视同仁的原则。二、儿童权利的中国承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12亿多人口,其中16岁以下儿童有3亿多,约占世界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如何看待中国儿童今天的状况呢?联合国《世界儿童状况1996》曾公布过的一组数字,已反映了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关于儿童的基本指标,1994年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01‰,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平均为56‰,中国为43‰。--关于儿童的营养状况,1980年到1994年,低体重(中重度)儿童的比例,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5%,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平均为23%,中国为17%。--关于儿童的卫生状况,1994年1岁儿童卡介苗、百白破、小儿麻痹和麻疹的免疫所占的百分比,发展中国家平均分别为87%、80%、80%和78%,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平均分别为94%、91%、92%和89%,中国分别为94%、93%、94%和89%。--关于儿童的教育状况,1986年至1993年,发展中国家的小学净入学率男女平均分别为87%和80%,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平均分别为99%和94%,中国分别为99%和94%。三、儿童权利的保障与实施“成绩与困境并存”剥夺幼儿的公开课参与权中班的幼儿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户外活动,隔壁班的老师过来挑选几个小朋友参加公开课。老师就对小朋友们说:“谁想去上公开课啊?”有25个小朋友举起了手,可公开课只要从这个班挑选15个,老师就对小朋友们说:“摸到头的小朋友可以去参加公开课。”这样,这个班级里就有10个小朋友失去了参加公开课的资格和机会。而且,教师不是随机抽取幼儿,被摸到头的幼儿大多是教师认为乖巧、聪明、会配合老师的。上午10点,某幼儿园的中班的语言教学公开课,主题是用什么方法制服凶恶的老虎。教师和蔼地问幼儿:“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大老虎赶走呢?”有一个幼儿举手说:“用五指山把它压死。”教师点头:“对呀,我们可以用石头,请坐!”紧接着教师在教学板上呈现出之前准备好的石头图片。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儿童发展具有差异性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儿童的发展潜力要及时挖掘儿童的成长受制于多种因素儿童有各种合法权利正确儿童观儿童发展差异性性别差异个别差异文化差异第四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简介•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基本原则•1.依法保护原则。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全过程,依法保障儿童合法权利,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2.儿童优先原则。在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配置公共资源等方面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3.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处理与儿童相关的具体事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4.儿童平等发展原则。创造公平社会环境,确保儿童不因户籍、地域、性别、民族、信仰、受教育状况、身体状况和家庭财产状况受到任何歧视,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5.儿童参与原则。鼓励并支持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畅通儿童意见表达渠道,重视、吸收儿童意见。•儿童与健康•主要目标:•1.严重多发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减少出生缺陷所致残疾。•2.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3‰以下。降低流动人口中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减少儿童伤害所致死亡和残疾。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6。•4.控制儿童常见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5.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6.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降低到1‰以下。•7.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8.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9.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2%以下,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3。•10.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11.提高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12.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13.提高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14.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15.发展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加强儿童潜能开发。•策略措施:•1.加大妇幼卫生经费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和边远地区妇幼卫生经费投入,促进儿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2.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省、市、县均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县级以上妇幼保健院设置儿科,增加儿童医院数量,规范新生儿病室建设。加强儿童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儿童卫生服务能力。•3.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推进儿童医疗保健科室标准化建设,开展新生儿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等服务。逐步扩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儿童保健服务内容。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到80%以上。将流动儿童纳入流入地社区儿童保健管理体系,提高流动人口中的儿童保健管理率。•4.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措施,加强婚前医学检查知识宣传,规范检查项目,改进服务模式,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加强孕产期合理营养与膳食指导。建立健全产前诊断网络,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80%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60%以上,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和康复率。加大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目标人群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知晓率。•5.加强儿童疾病防治。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加强疫苗冷链系统建设和维护,规范预防接种行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普及儿童健康基本知识。加强儿童健康相关科学技术研究,促进成果转化,推广适宜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肺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死亡率。规范儿科诊疗行为。鼓励儿童专用药品研发和生产,扩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儿科用药品种和剂型范围,完善儿童用药目录。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先天梅毒综合服务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孕产妇艾滋病和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80%和70%,感染艾滋病、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均达到90%以上。•6.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为儿童创造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预防和控制溺水、跌伤、交通伤害等主要伤害事故发生。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以及游泳、娱乐、交通、消防安全和产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和儿童的自护自救、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和幼儿园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校园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保护儿童的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生活、教育、心理康复等方面的救助服务。•7.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加强爱婴医院建设管理,完善和落实支持母乳喂养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行母乳喂养。开展科学喂养、合理膳食与营养素补充指导,提高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水平。加强卫生人员技能培训,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贫血、肥胖等儿童营养性疾病。实施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继续推行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缺碘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8.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理安排学生学习、休息和娱乐时间,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完善并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体质监测制度,并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9.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指导和干预。加强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卫生保健管理,对儿童开展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儿童身心健康素养水平。帮助儿童养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加强儿童视力、听力和口腔保健工作。预防和制止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严禁向儿童出售烟酒和违禁药品。•10.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设儿童心理科(门诊),配备专科医师。学校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培训。•11.加强儿童生殖健康服务。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增加性与生殖健康服务机构数量,加强能力建设,提供适合适龄儿童的服务,满足其咨询与治疗需求。•12.保障儿童食品、用品安全。完善婴幼儿食品、用品的国家标准、检测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强化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意识,建立婴幼儿食品安全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婴幼儿用品、玩具生产销售和游乐设施运营的监管。健全儿童玩具、儿童用品等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13.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控制和治理大气、水、土地等环境污染以及工业、生活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强监管,确保主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主要重金属(铅、镉等)暴露水平符合国家标准。•儿童与教育•主要目标:•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2
本文标题:学前教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25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