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一讲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英译汉教程ACoursein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王静安教授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0732101/2102课程名称:英汉翻译综合教程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2/2课程学时:32/32使用教材:英汉翻译综合教程王宏印编著辽宁示范大学出版社方式:笔试课程简介考试方式:笔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10%,其中成绩20%,期末成绩70%。参考书目: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王志奎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英汉语篇翻译李运兴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王武兴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英汉翻译基础古今明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章英汉翻译概述第一节翻译的定义与分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双语转换过程或结果。就英汉翻译而言,就是把英语所表达的意义忠实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出来。从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过程,又是该活动的结果。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两种社会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形成于社会、文化和语言现实之中,同时又为促进社会、文化和语言发展服务。翻译属于交叉学科,它与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有着密切联系。它正在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翻译学。翻译又是一门艺术。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总之,翻译是一种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翻译一般分为三类:(1)按翻译手段,可分为口译(interpretation),笔译(translation)和机器翻译(machinetranslation)。(2)按源出语(source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language),可分为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语内翻译(intralingual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translation)。语际翻译指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诸如英汉互译、法英互译等。语内翻译指同一语言内部进行的翻译,如方言与民族共同语,古语与现代语等。符际翻译指不同符号之间进行的翻译,此类翻译往往只限于通讯及保密等工作。(3)按翻译题材,可分为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等。不同类型的翻译有着不同的要求,学习时应注意它们的共性和个性。第二节翻译的标准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7—1814年)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翻译和评判翻译的三条基本原则:(1)Atranslationshouldgiveacompletetranscriptoftheideasoftheoriginalwork.(2)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asthatoftheoriginal.(3)Atranslationshouldhavealltheeaseoftheoriginalcomposition.(A.F.Tytler: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1791)19世纪末,我国清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严复(1853—1921年)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andElegance)三字标准。无论是泰特勒的三原则,还是严复的三字标准,都在翻译界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后者,在中国翻译界讨论翻译标准时,几乎无不提及。正是在三字标准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之说。“神似”论和“化境”说,同“信、达、雅”三字标准一样,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大多数的翻译教程都采用“忠实、通顺”(faithfulness;smoothness)的四字标准。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纂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例如:1.Janedoesnotworkhardbecauseshewantstoearnmoney.2.Thepresidentstandthere,hatinhand,beggingCongressfortheirvotes.忠实还指保持原作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要完全做到这些,实非易事。但作为基本要求,可先掌握口语体和笔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对翻译的要求,掌握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及其对翻译的要求。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流畅的现代汉语,没有诘屈聱牙、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等现象。例如:1.PindusRoadwasalong,wide,straightstreetthatranparallelwithBreadRoad.2.Shenotonlylaughsalotbuthasaheartofgold.忠实与通顺相辅相成。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失去了翻译的意义;通顺而不忠实,脱离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翻译成了无益之举,译如不译。我们反对信而不顺或顺而不信,我们主张既信且顺。第三节翻译标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翻译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双语活动,它具有科学和艺术双重性。语言中许多内容属于规定性的。基本语言知识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必须牢牢地掌握。这是翻译的前提。在翻译过程中,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语言中的比喻、习语等不能歪曲,不能断章取义,信手滥译,而必须忠实地再现原语的内容和形式。换言之,译文不能违背原意。这就是翻译的科学性。翻译的艺术性是由语际差异亦或是语言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就英汉翻译而言,英美人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与中国人不尽相同,因此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大相径庭。同一话语会有几种不同的译法,偶尔还会遇到难译或不可译的内容则需要很大的灵活性。好的译文形神兼备,粗劣的译文则平淡无味,或有悖于原文甚至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翻译的艺术性即在于此。翻译活动的范围很广,种类很多。然而无论哪类翻译、哪个译者,在翻译中都要有一定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翻译标准,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要求译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实通顺地再现原文。这就是翻译标准的原则性。然而在实际翻译中,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的读者和不同的工作方式,对翻译要求不一。这就要求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相应地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以满足各类翻译的需要,而不是将翻译标准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这就是翻译的灵活性。原则性和灵活性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之间,原则性是第一位的。灵活性从属于原则性。灵活性建立在原则性的基础上,灵活的目的在于更好体现原则性。翻译之所以要求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因在于翻译标准的忠实和通顺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尤其是就内容和形式而言,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有时难免顾此失彼。在难以两全的情况下,或重形式或重内容,这就靠翻译的灵活性来决定了。此外,各种类型的翻译具体要求各异,如没有灵活性则难以体现翻译的原则性。总之,原则性是恒定的,灵活性是不断变化的。灵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忠实。这和奈达所提出的“动态对应”(dynamicequivalence)本质上是一致的。翻译中需要有灵活性,但灵活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那么,如何掌握灵活的限度呢?这就涉及到翻译标准的量化问题。否则,过度的灵活则会流于自由主义。在翻译中对灵活性做出明确的硬性规定对科学地量化翻译标准、恰如其分地掌握其灵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科学地量化翻译标准对解决自古以来的各种争议(如直译、意译之争,形似、神似之争),对于克服翻译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具有积极的意义。翻译标准的量化要充分考虑题材、体裁、风格等因素。翻译的题材和体裁与翻译的灵活性密切相关。源出语题材和体裁不同,对翻译的灵活程度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讲,文学作品对翻译的灵活性要求较高。科技文献和法律条文在翻译中则不能过于灵活。详细情况,可参照下表。—灵活性→←原则性—条约、协议、法规、政策公文、政论、科技资料—效应等值程度→—神似程度→←形似程度——意译程度→←直译程度—一般学术著作新闻报道报告文学、散文、小说电影、剧本、诗歌综上所述,翻译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体。译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原则性放在第一位,但又必须有适当的灵活性。灵活性不是无限的,它受题材和读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译者的任务是在翻译中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四节翻译方法翻译方法是翻译赖以实现的具体途径。方法不同也会使译文风格千差万别。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因此,掌握必要的翻译方法对译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讲,翻译界大都认为翻译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之分。一、直译:所谓直译,就是指既传达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当译文语言可以用与原文语言相同的表达方式来再现与之相同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时,就可采取直译法。二、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只传达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拥有同样的表达方式来再现同样的内容,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必拘泥原文的形式,而是依照原文的意义,灵活地把原文的意义表达出来。简言之,采用意译法。例如:1.WateriskinginCalifornianfarmland.2.Oneboyisaboy,twoboyshalfaboy,threeboysnoboy.直译还是意译是古今中外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我国,自东汉翻译佛经开始就出现了直意之争;在西方,圣经翻译中也围绕直意问题大费唇舌。时至今日,仍然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我们认为:(1)方式和方法要服从于目的要求;(2)在方式、方法问题上不一定采取非此及彼的态度。从根本上说,直译或意译都是表达方式问题。在翻译过程中,哪种方式能较好体现“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就采取哪种方式。能直译时则直译,不能直译则意译;需要直意结合时,那就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或曰直意参半。一个篇章,一部作品的翻译一般都要涉及直译与意译,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作品在直译与意译的程度上自然会有所不同。一般说来,法律文献、学术文献新闻报道等要求有更多方面对应准确性很强的直译,而歌词、抒情散文、舞台或电影剧本、小说传记等多数情况很难做到字面对应,意译即可。三、异法与归化——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翻译方法翻译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沟通两种不同的文化,传递不同的文化信息。如果寓于原语中的文化内涵在译语中失真,就算不上是成功的翻译。如何在翻译时处理好文化因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对存在明显文化差异的两种语言进行互译时,是保留原语的文化特征,将原语文化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再现出来呢,还是抹去原语浓重的文化色彩,改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文化意象来译,涉及到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异化法(foreignization)与归化法(domestication)。简言之,异化法是对文化特性的保留;归化法是对文化特性的诠释。我们认为,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互为补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异化法和归化法,既让读者领略到异域风情,又不至于使读者坠入五里云雾,实乃两全其美之事。以下来讨论处理文化特性的保留和文化特性的诠释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1.采用文化特征保留法以再现原语的民族心理及文化特征。Constantd
本文标题:第一讲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3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