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
礼之所存,立世之所需春秋战国,克己复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西汉武帝,三纲五常,建立封建君主礼仪之制;北宋南宋,天理天道,强化东方帝国伦理道德之位……历史的洪流从不曾停息,大国的传统礼仪源远流长。孔孟等思想大家宣扬的立身行事之本即为“礼”:孝德之心曰礼、仁爱之心曰礼、规矩之心曰礼……礼之所存,立世之所需。礼之所存,人立世之所需。每个个体都是社会中的一员,脱离于社会之外既不能生存,而个体利于社会之必备条件即为个人的礼仪文明。“瓜子男凤爪女”类的新闻常见诸报端:某某在地铁上嗑瓜子,瓜子皮随意丢放引人白眼,某某在公交上啃凤爪,散落在地的骨头绊倒老人……纵观这些事件总能引发骂声一片,观众们抨击这种公共意识缺失的行为、讽刺这些没有礼仪的路人。而立于社会之必需即为被社会需求,与其他个体形成和谐互助关系。由此可见,不学礼之人则与之相悖,所以,安身立命、行身立世之本在于每一个国民都能学习礼仪、践行礼仪、倡导礼仪。礼之所存,文立世之所需。中华民族的礼仪传统自古就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民族独特性之保障。随着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国的改革开放在迎来国外资金、技术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价值随之涌入,半睡半醒的民族接受它,当代年轻人喜爱它,传统孝德、传统仁爱等礼仪与此同时收到实用、利益等资本思想的腐蚀,这些冲击了我国文化的独特性,消解着民族文化的鲜明性。所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亦为学礼之所需。礼之所存,国立世之所需。国家这个实体自产生就是由每个国民共同构成,所以一个国家的风评就取决于国民礼仪文明之体现,每一个国民在内体现国民素质,在外体现大国风范。在21世纪激烈的世界竞争中,比拼的不仅是一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更有一个国家的文明素质,试想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只注重烧杀掠夺,那么只能如一战二战中的侵略者一样会被世界人民所痛恨、被历史所惩罚。以史为鉴,在新一轮的世界竞争中,注重国民礼仪意识、提升民族文明素质从而树立文明礼仪大国之形象势在必行。《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礼。”流传至今,则演绎出礼仪乃立人、立文、立国之所需。有鉴于此,当前国家应大力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礼仪风尚;学校、家庭教育都应将礼纳入教育过程、言传身教;每一个国民也应树立正确的耻辱观、努力提升自身礼仪文明底蕴。借此良机,让文明社会的建设搭乘学礼之风,让风范国家的树立借助学礼之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公共政策建设善治社会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轻民意。倾听民间的呼声是古往今来政治贤明的标志。好的公共政策,必定要以尊重民意为前提,以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根本宗旨,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和谐和人民幸福;好的公共政策还需全面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理性,能够提升和改良社会风气,滋养民众德性,形成以公共政策推进社会善治的良好局面。政策当以尊重民意为基,铸社会善治之厦。好的公共政策不仅要认真倾听民意,更要深入深刻的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诉求和根本利益为第一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深刻揭示了政策需要体现民意的必要性,不被人民群众理解拥护的政策,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方针决策。苏轼因地制宜治理西湖,结合实际,以人为本的先例向我们完美的诠释了好政策与民意的深层次含义。故此,好的公共决策,还需自下而上的不断革新和改进,要能够成分的挖掘社会各阶层民众的诉求,能够深刻反映社会客观事实,能够抓住改良风气的契机,能够融汇贯通民众呼声,搭建良性互动平台,深入民众,循序渐进,想民所想,思民所思。政策当释放民众理性之泉源,润社会善治之田。良好的公共政策当充分体现民众诉求,但急需政策的制定者充分把握民众理性的合理释放。唯有正确的、向上的、促进社会发展的诉求,才能使好政策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反之,则会危及社会治理,更甚者使国家、民族带来危亡之机。读雅典因民主而亡国感触颇深,读商鞅变法强国亦就思索久许,两者皆为民意而作为,结果却相差万里。无论是我国限塑令的推行还是美国养老制度的实施,无不证明有效的社会治理同样需要理性。故此,随意的缺乏理性的民意不可取,集中垄断强制亦不可取,唯有不断提升民众理性,转变社会风气,释放政府工作理性才能保障社会善治的质量。政策当滋养民众之德性,促社会长足发展。好的公共政策除了充分体现民意,释放政府和民众的理性,也不能缺乏民众素养的培养和社会风气的建设与改进。好政策就是一种社会风气,体现的是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家风;也是明礼诚信、遵规守纪的民风;更是两袖清风、求真务实的官风。古有晋朝炫富糜烂之例作为前车之鉴至今,亦有唐朝整肃离职、以奖代罚之典故,重塑社会良好风气;今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无不体现着政策中精神文明建设这块阵地的重要性。唯有以人民群众作为支撑,形成合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才能使好政策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屋漏者,民击之;水浅者,鱼逃之;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好的政策不仅要尊重民意,而且需提升民众理性,更需要滋养公民德性。如此方能全方位、多角度,释放各阶层理性的力量,营造优良的社会风气,以公共政策治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稳步前行。虽然我国被誉为“世界加工厂”,堪称世界制造大国,但是近年来所涌现出的国人“海外淘”现象也暴露出我们仍与制造大国相去甚远。而这主要在于我国的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山寨中国”形象根深蒂固,也在于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更在于制造人才的匮乏。因此,我们需通过弘扬对内注重产品灵魂、对外强调品牌影响力的工匠精神,进而实现制造业强国之梦。弘扬内外兼修的工匠精神,需将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理念作为中国制造升级的“航向标”。无论是仪表制造领域的翘楚虹润集团,还是家电领域的行业领袖海尔气团,都是我国制造业走出海外的成功典范。虽然生产领域不同,但他们成功的原因都在于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对产品工艺精雕细琢、对产品艺术精心精心精深。相反,一些中小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注重产品质量,而是一味的抄袭模仿或者偷工减料,不仅没有获取丰厚利益,更使企业走向衰落和破产。因此,打造制造业强国,我们必须立足产品工艺,以质量赢得市场。弘扬内外兼修的工匠精神,需将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多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助力源”。虹润集团通过内培、外引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更促进了企业的产品优化和结构调整;无独有偶,格力集团也通过培育和引进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更通过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更是取得了百项专利技术科研成果,使企业实现了由大变强的转型战略。因此,中国制造业的强大需立足于强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更需立足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弘扬内外兼修的工匠精神,需将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金钥匙”。品牌是一个企业信誉、实力的综合体现,但是我国的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理念缺失、市场环境不佳、管理专业化欠缺等问题。而这不仅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更会制约企业市场空间的拓展,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正如大家所知,“品牌是企业的生命所在、灵魂所系”,品牌是中国制造亮相国际舞台的通行名片,更是赢得国际市场的有利法宝。因此,我们需强化品牌意识,打造民族特色品牌,进而扩大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增强其国际认可度。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实践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既是社会转型的需要,更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想实现这一宏伟愿景,我们必须不断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以此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规划愿景,占据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导先机。“解决问题能力”是申论的重要考查能力之一。在山东省考的申论考试中,解决问题能力趋向于实用性,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经验去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并且对策题目有时写的字数还较多。对此,很多考生表示毫无头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得出针对性、实用性的对策。》》更多更全申论技巧、写作技巧、名言佳句、申论范文尽在中公教育申论频道《《对此,中公教育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大家:要想做好提出对策题型,只要弄清楚这一能力考查的核心,抓住六项注意,就可以轻松搞定对策,做出饕餮大餐。注意一:明确作答对象提出对策题目的作答对象不一定只是对策,有的时候可能是先概括问题再提对策,或者是先概括原因再提对策,因此在作答前需要明确作答对象具体是什么,否则答得越多,错得越多。比如山东2012年省考省直第三题:“针对给定资料5所反映的移民搬迁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从Z主管部门的角度,提出改进工作的具体建议”。要求:1.问题定位准确;2.建议措施具体可行;3.不超过900字。很明显,从要求的第一条可以判断出我们需要将材料5中的问题全部找到,然后再提出相应对策予以解决。注意二:身份限定提出对策题目在题干中往往会给身份的限定。需要考生在提对策时要考虑到身份,所提的对策要符合身份,不能超出权限范围。例如:2014年山东省省考A类第二题:因航班延误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破坏机场正常秩序,威胁民用航空安全,已演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假如你是一名行政执法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就这一现状提出解决对策。(20分)要求:分析准确,内容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这一道题目在提对策时,所提的对策应该符合作为一名行政执法人员手中的权限范围。注意三:对策的基本要求提出对策题目中的对策一般要遵循3个要求:第一,针对性。要求所提对策要针对材料作答,保证90%以上的要点来自于材料;同时还要针对问题作答,否则对策要点就不会准确。第二,可行性。所提对策要具有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伦理可行性。第三,可操作性。要求所提的对策不能太大、太空。特别是当要求中出现“具体可行,具有操作性”等要求时。例如2012年乡镇的真题:针对给定资料反映的当前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主管部门的角度,提出改进工作的基本思路。要求:1.问题定位准确;2.思路建议具体可行;3.表达简洁,700字左右。中公教育中公教育专家分析,在作答此题时,就需要让每一条对策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注意四:明确对策来源尽管大纲中要求考生联系实际或自身实际经验,但这一能力毕竟是客观题,大部分要点仍然来自于材料。从何处找对策,就显得尤为关键。一般来说,中公教育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对策有三大来源:第一,直接对策。一般以“将”、“要”、“需须”、“应该”、“建议”,此类动词引领,考生只需要稍微变换下语序摘抄即可,较为简单。第二,间接对策。一般可以根据问题推对策、原因推对策、经验推对策、教训推对策。具体如下:根据问题推对策。正如上文所说,这一能力要求考生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申论考试中,问题有时会以具体的小问题呈现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小问题入手解决大问题。根据原因推对策。指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来解决该问题。比如山东2012年省考乡镇试卷第三题:“针对给定资料反映的当前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主管部门的角度,提出改进工作的基本思路”。这个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农技人员无力推广农业科技。通过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会发现:农技人员科学素质较低是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得出“对农技人员开展长期的培训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推广能力”这个对策,顺理成章。根据经验或教训推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分析材料中的相关案例,得出其经验教训,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比如,上面提到的山东2012年省考非乡镇试卷第三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移民搬迁后生活不便利,而在资料7中明确提到了商洛市一个做法:为了方便群众的生活,市政府对移民进行了集中安置,并完善了道路、水电、幼儿园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由此我们就可以思考:是否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第三,自创对策。在这里,对考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要求,需要立足于材料结合实际得出相应对策,但一般出现的情况比较少。比如2011年山东省考真题:给定资料5提到了某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假设你是一名普查员,请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这一题中根据材料中普查人员的行为,再结合实际,可以得出“提高普查人员的素质”。注意五
本文标题: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84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