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强化二主观表述题当以主观问答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意)时,一般都会与“筛选、整合、归纳、概括”等能力结合,考生不可只简单摘抄所考查句子或概念在文本中的前后文,而是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按照所给提示线索,将文章中的原话用自己的语言转化成有条理、有层次,符合要求的答案。在作答格式上也要根据题目要求(或隐含提示)来分点作答,或按总分总模式,或以逻辑顺序拆分作答。对一般论述文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通过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检测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注重答案的组织与规范表达。分析综合这个考点在答题时要注意归纳概括的技巧:“提纯”和“概括”,“并加”和“提炼”。对文章中渲染、论证、说明、铺叙的文句进行删剪整合来提纯核心;采用并加(把并列的内容相加)和提炼(抽取各个内容要点的共同点)的方法将几个部分按一定角度和意图整合为一个整体。【真题示范】(2011年广东卷)(全文见P38强化一真题示范)1.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4分)【命题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词语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然后联系前文所述观点,味道是酸甜苦辣的总和,但酸甜苦辣并不就是味道,味道是蕴藏在酸甜苦辣中间的一般规律,两者并不等同。【参考答案】第一个“味”:人的味觉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第二个“味”:超越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2.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4分)【命题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此题包含着一个哲学命题,一切都是相对的。文中对这个命题有深入的探讨,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即使对哲学一知半解,也可以通过文本认识这个原理。有了这个原理做基础,我们可以将文本的信息与题目的材料做一一对应的迁移,就会发现“美是相对的”在题目所给的材料中就是原始森林的景色在探险前后给大学生们的不同感受,了解了这点,我们就可以从这里切入进行分析。意思答对即可。【参考答案】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大学生以探险的心态进入原始森林,那种原始的风貌在他们眼中是难得一见的美;当他们迷路被困,面临危险,原来的美就消失了。这表明美是随着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解答主观题时考生需提醒自己:“答案内容联系前后文,答题模式审题找提示。”在二轮复习中解答这类型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全文主旨文脉的基础上,锁定、锁准答题区域,借助原文关键词句组织答案。牢记分点作答,简洁而不遗漏,书写整齐,字迹清晰。一般来说,主观题答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满足要点法:首先要满足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也不要“多多益善”。其次,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般说来,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短语或句子。再次,有明确字数要求的题目,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标点算字,超字扣分)②原句移用法: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有一些题目,原文里确有内容可以直接作为问题的答案,我们只需把原句移用过来即可。③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有些题目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就应该根据题目要求,首先从原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重新“组装”,最后作恰当规范的表述。④综合分析,条分缕析法:有些题目,需要对全文进行分析,作答时就需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应注意答题的条理性和完整性,注意语句要通顺。最后还要强调一下“点面结合”的答题技巧。这里所说的“点”指的是具体文本,“面”指的是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点面结合”是指在组织答案时既要从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出发,恰当地使用鉴赏术语,又要结合具体文本,从实际出发。这样组织的答案就会要点齐全、规范严谨。案例一内容要点归纳不全【试题】(2009年广东卷)(篇幅所限,只选取答案信息点所在段落)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考生误答】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社会和学校的干涉。【误答诊断】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范围在原文最后一段(即选段)。先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如“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一层是主观因素。而“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是客观因素。由于题干中的“影响”是个中性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因此答案也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促进和干涉)。案例答案中,只给出“干涉”而没有写出“促进”;另外,案例答案还遗漏了“个人认识和自觉追求的程度”。文中有“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据此进行概括提炼可得出答案的第三点。【增分提示】概括内容要点的题目,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答题对应区域,然后再概括题干关键词(具体到本题就是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对答题区间的内容进行层次划分,以确定答题的要点有几个。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或者从总说、总结句中提取关键词语来组织答案。【正确答案】示例:①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②社会(学校)的促进和干涉。③个人认识和自我追求的程度。案例二脱离文意,主观臆测【试题】(2010年广东卷)(篇幅所限,只选取答案信息点所在的段落)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分)【考生误答】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说明一个演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演技,还要有感情的投入,演出来的角色才能惟妙惟肖,真切感人。【误答诊断】该考生不理解文意,答题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并且忽略题目的要求,这样的答案从格式上答非所问,内容上也离题万里。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明确提示从“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阅读文本,可知,“非我”就是创作者融入客观现实之中,感受客观现实的脉搏,这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我”就是说创作中要表现出“我”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画线部分的前一句,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非我”,要把握具体形象的特点。后一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增分提示】考生应谨记:①紧扣语境,切忌随意阐发。试题虽然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但答案基本是客观的,观点是作者的,答案在文中。所以,无论是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还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抑或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生都必须遵循“答案就在文本中”这一黄金法则,尽量选用文本中的原词、原句,着力于整合文本信息,切忌随意阐发。尤其不可脱离语境,另起炉灶。②规范答题,切记分条作答。有些题目对此有明显要求,如题干中有“分条作答”、“哪几个方面”、“哪些”、“哪几种”、“分别”等词语,就是提示考生要分条作答。即使没有明确要求,考生也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题目有几个小问题,不同问题的答案要放在不同的段落,以示条理清楚;二是如果答案较复杂,要点较多,应将答案的各个要点用序数词标示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对采分点不会遗漏。【正确答案】①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②演员在表演中使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或:演岳飞、秦桧像岳飞、秦桧,却不使自己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案例三不会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概括不到位【试题】(2010年广东卷)(全文见P40强化一查漏补缺案例三)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分)【考生误答】创作方面,创作者要先有真实的生活、丰富的体验才能进行创作,思考、创作的过程也同样是体验的过程,这就是创作中的不可无“我”。欣赏方面,欣赏者如果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灌注在作品中或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就不能领会欣赏作品;领会欣赏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这就是欣赏中的不可无“我”。【误答诊断】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要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文章重点论述了“不可无‘我’”,作者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进行了论述。根据文意,应重点分析第①、④、⑥段。但该考生根本没有理解文中的“不可无我”,只是将第①段中的一些信息搬抄来作答,将主观的“体验”生拉硬拽地等同于为“不可无‘我’”,不能得分。【增分提示】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技巧如下:综合利用文章的各种显性与隐性信息(如行文风格、语言表达方式;组成文章内容的主要材料;形式上的标志词句等)。在本题中表现为,明显可以利用文中的标志性词句(第④段尾句、第⑥段尾句)所给出的显性信息,划定答题区域。步骤如下:①通过作品的表达方式来揣摩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对此有初步的感性体验;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③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正确答案】①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目的。所以,不可无“我”。②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才不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所以,不可无“我”。
本文标题: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第四章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强化二 主观表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1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