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构建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
请思考:1.以上图片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2.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3.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内容提要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进什么是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为什么要构建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构建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的政策思考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进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平均主义分配,这种收入分配格局无法对个人产生激励作用,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而这反过来又制约了收入提高的可能性,结果导致了共同的贫穷。甚至会发生大面积饥荒。1978年,贫困率64%。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要打破平均主义。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底提出:分配制度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要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平均主义只讲精神鼓励不讲物质利益,对少数人可以,对多数人不行;短期可以,长期不行。2、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召开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一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党的十三大1987年召开了十三大,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凭债权取得利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险补偿;私营企业雇佣一定数量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以上这些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关于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主要有两点突破:1.第一次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2.第一次提出了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都应当允许。4、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召开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主要有三点突破:1.第一次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2.在效率和公平这个问题上,作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样一个选择。3.在党的文献里面,第一次提出了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5、党的十五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五大会场6、党的十六大1.第一次提出了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十六大关于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主要两个突破。2.就是第一次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1.第一次提出了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十六大关于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主要两个突破。2.就是第一次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从打破平均主义开始,到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我们分配的体制在一步一步地深化。其结果是打破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分配方式的多元化等原因也造成了我国收入产生了巨大的差距,甚至产生了两极分化。十七大提出: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7、党的十七大在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更被列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前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是密集出现在官方表达和民间热议中。8、2010年920760600自2010年5月1日起调整,平均涨幅14.3%温家宝2010年4月1日在官方《求是》杂志撰文,论及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文章明确提出,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并且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这说明:从根本上改变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局面成为社会、党和政府的共识。而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则成为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的最终目标选择。二、什么是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富人阶层中产阶层贫穷阶层(一)什么是“橄榄型”分配格局?(二)“橄榄型”分配格局与其他分配格局的区别发达国家在形成“橄榄型”前出现过其他形状的分配格局:金字塔型:¥¥¥¥¥¥¥¥¥¥¥¥¥¥¥¥¥¥¥¥¥¥¥¥¥底座庞大塔尖细小哑铃型:两头大中间细长(二)“橄榄型”分配格局与其他分配格局的区别倒丁字型中低收入者数量庞大,状似一块平放的又宽又长的板子,而高收入者和超高收入者则状似一根上下粗细差不多的棍子。(二)“橄榄型”分配格局与其他分配格局的区别三、为什么要构建橄榄形分配格局?(一).我国收入分配分化的基本数据: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口收入柯拉多·基尼是意大利著名统计学家。基尼系数测算是按人口的百分比占全社会收入的的百分比来衡量全社会收入差距,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部分占总收入的比例。G=A/(A+B)G0.2以下0.2—0.30.3—0.40.4—0.50.5以上标准高度平均相对平均较为合理差距过大差距悬殊警戒线国际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富士康事件)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经历了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逐渐扩大的过程。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基尼系数为0.5左右,无疑已超过了国际惯例的警戒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最高和最低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1985年时的2.9倍,上升至2005年时的9.2倍,而目前这一收入差已达到惊人的20倍之多。(二)我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基本情况1.城乡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倍数,1978年这一数据是2.56,其后随着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到1983年这一数据降至1.82。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乡居民收入比总体变化不大,但到了1999年,随着重工业增速超过轻工业并引领工业化进入中后期,这一数据明显攀升,到2009年已变成3.33。2.行业差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收入分配领域的很多问题,已引起老百姓的不满。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行业间差距最高达到了15倍之多;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相差20多倍,少数金融国有企业高管的年薪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0多倍,而个别企业高管的天价薪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000多倍。3.阶层差距富二代穷二代(三)目前我国收入分化产生的原因分析我国收入分配严重失衡由多种原因造成的:1.(全球化)经济学理论的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斯金认为,按照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获益,从而缩小该国的贫富差距,但在中国,事实情况并非如此。为此,马斯金提出一套替代理论:发展中国家也有高技术的管理层和低技术的生产工人。而全球化的结果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选择与发展中国家的管理层及技术人员合作,而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由生产工人执行。这样一来,前者确实享受到全球化的好处,而后者的收入很难提高,于是贫富差距就被拉大。2.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等环节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不合理放大了由生产力不平衡、自然资源等客观条件形成的收入差距,成为收入差距不合理的主要根源。我国经济结构受制于各种因素还很不合理。农业集中的劳动力过多,而耕地是有限的,农业增加值在下降,劳动力转移不出来,城乡差距就很难缩小。同时,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过低,服务业是解决普通劳动者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有效途径。外向型经济比重依存度比较大,国际上经济形势一有风吹草动,我们的这些外向型经济企业就受到重大的冲击,相应的这些企业就业的劳动者的收入就会大幅度减少。我们现在仍然是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主,投入多、产出少,污染环境,破坏环境,大量地浪费资源,从长远看,我们的蛋糕里面有一部分是不能吃的,是无效的、无用的,甚至于我们的GDP像煤炭一样是带血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后面的分配问题当然也很难以从根上得到解决。3.体制因素(直接原因)。(1)在收入分配体制上,收入分配体系涉及一次、二次、三次分配领域,时至今日,该系统还存在不少缺陷。政府主导的经济使收入分配倾向于政府与资方,不利于一般劳动者;据新华网:现有的收入分配情况下,劳动者报酬的比例相对比较低,在GDP中,劳动者报酬的份额在逐步下降,从1995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在GDP当中的比例从51%下降到39%。但是,同时企业盈余从23%上升到31%,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劳动者报酬在分配收入结构中有所下降。在初次分配层面,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相对下降,技术进步和资产收益率提高造成劳动报酬下滑,城乡、地区、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收入差距的拉大。再分配未对收入差距产生明显改善作用。在二次分配中,对政府的财政收入,其中用于社会保障或者其它民生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是太够,特别是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确定比例,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相应提高比例的制度的安排。中国公民纳税仅次于福利极高的法国,居世界第二,而享受的福利才占税收的8%。政府财政收入中教育、卫生等公共开支的比例,美国为42%,英国49%,加拿大52%,而我国仅占8%。居民收入增长慢,社会福利支出增长慢。近10年来,国民收入分配一直在向政府倾斜。我们的个人所得税的调节,现在的对象主要是工薪劳动者,而很多靠资本、财产发大财的人反而没有纳税,这都进一步造成了分配关系的不合理。(2)在社会管理体制上,城乡分割管理的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农民似乎天然地就低城里人一等,这样一种身份地位让他们在收入分配中明显要吃亏。(3)在财政体制上,我们的财政分灶吃饭体制(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水平差距很大,也很难以使一些国家统一的好的分配政策在各地都能够贯彻落实下去。(3)另外,我们现在社会普遍缺乏诚信,做假账、坑蒙拐骗的行为经常发生,这些也使分配秩序行为更加混乱,进一步地扩大了不合理的贫富收入差距,乃至于一些非法收入比较泛滥,灰色收入也比较多见。4.行业垄断。根据人保部的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四、如何构建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如何营造一个公平的社会条件,使得社会成员通过自身后天的学习和努力,获得通向中产阶级的畅通渠道,并形成有序的社会流动,从而使得社会的收入分配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在这一领域,光凭市场是无能为力的,政府“看得见的手”必须起作用。(一)政策动向:5月有媒体报道,发改委等部门前正在全国多个省份进行不间断的调研,并表示目前收入分配规划正在研究。在此之前,全国各地掀起“加薪潮”,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范围广、力度大。在江苏率先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上海、山西、重庆、浙江等省市也纷纷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据悉,目前,已经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十余省市,平均上调17%左右。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的重要文章,题目是《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文章指出,应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此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1.需要从一次、二次分配等方面统筹规划和安排。在一次分配领域,首先要明确国家、企
本文标题:构建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7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