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茶艺与茶道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的关系茶道的基本含义什么是茶艺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儒教:伦理的教育基础经典:《弟子规》道教:智慧的教育佛教:因果的教育第一节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的关系作为茶文化核心内容的茶道,是一种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的文化形式,它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出世的节操,洋溢着道家羽化升天的烂漫思想;因此,茶文化和儒家、佛家和道家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茶文化与儒、道、佛的境界相互渗透,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文化活动的氛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茶道精神与儒家思想1.儒家的道德观念与茶道精神是一致的唐末刘贞亮概括了饮茶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祛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中国的茶文化能成为一种极其广泛和普遍的社会文明,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与它能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有很大关系,如宫廷的茶宴、士大夫的茶会、市民层的茶饮、乡间的茶俗,还有僧侣的茶禅、隐逸者的茶趣。前四个层次都和儒教茶文化及其思想有极大关系,它们基本上是以儒教观念为指导的,所以说儒教茶文化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毫不过分的。然而这一核心的基础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儒教的人格思想。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须相应的纯洁平和。可以说在漫长的茶文化历史中,中庸之道及廉耻中和的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某种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茶是一种中正平和之物,通过煮茶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茶的审美境界能消除人的烦恼,因而,茶得到讲求和谐的中国国民的特别喜爱,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其性精清,其味淡沽,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即饮茶能平和人的心情,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可见,茶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得志时怡情、修性的重要手段,而茶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的重要手段。得志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小结: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通过饮茶,营造一个强化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的空间,这简直是一种绝妙的想法,然而它却代表了儒家茶文化真实的理想。儒家是入世的,然而又是以一种平和、儒雅、谦恭的形象入世的,而茶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却比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更能具体而实在地造就这种精神和形象。儒教茶文化真正能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核心。1.茶的物质功能与佛教结合阶段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南天竺僧达摩,自称为南天竺禅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时来中国。当时南朝佛教重义理,达摩在南朝难以立足,便到北方传播禅学,北方禅教逐渐发展起来。禅宗主张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心性,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说,心里清静,没有烦恼,此心即佛。二、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驱赶睡魔,清心醒脑;满腹时助消化;抑制性欲。正是僧人长时禅定的“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有时不免使人产生昏沉现象,而颇具提神益思,驱困解乏,生津止渴等效用的茶叶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禅定领域。茶之为药的性味功能见诸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籍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中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此种药性与药效,正与禅定之澄心静虑,专一不乱的要求契合,因此禅定与饮茶,在历史的发展演进中,走在了一起。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约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内禅修,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饮茶一二升而已”,说明至迟迄于东晋,佛教禅定已与用茶结缘.2.茶禅一味----茶与佛教的精神结合阶段茶禅一味的两层含义:一是指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苦”、“静”、“凡”、“放”均有相通之处。禅宗将饮茶一事,为悟道的契机与妙传心印的载体,称“茶禅一味”。“茶禅一味”的真义,即原本佛法平常,尽在日常茶饭间,“茶禅一味”之茶乃即禅即茶,即茶即禅,以茶喻禅时茶禅不二,乃至以任何一物喻禅时,物禅不二。所谓“闻声见色,无非是禅”,“低首举足,皆成佛道”。又说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佛色,佛声者,禅也。禅师借茶说禅的公案故事:《五灯会元》记载,一客人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仍继续倒……,客人说:“师父,茶已经满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就象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反映了禅去执、空灵的境界。三、茶文化与道教明代优秀茶学家朱权(1378-1448),在他的《茶谱》中明确指出:①茶是契合自然之物,“天地生物,各遂其理”。②茶是养生的媒介。他认为,饮茶主要是为了“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这两条,都是道家茶文化的主要思想。道家修炼,主张内省,崇尚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理念,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的目标,道家使人们相信在饮茶中可以得到充分感受。第二节茶道的基本含义早在我国唐代就有茶道这个词语,例如《封氏闻见录》中载: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也明确指出: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等等。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诗神、茶人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的最后一句为:“熟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该诗不仅描写了“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的饮茶之道,还描写了饮茶修道的过程,“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道不可得,所谓得道即证道、悟道。皎然的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通过饮茶之道来修道、悟道。茶道就是藉饮茶而修道。茶道中的饮茶艺术用中国从传统说法就是“饮茶之道”。修习茶道的目的在于养性修心,以提高审美素养、道德素养和人生境界,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饮茶修道”。简言之,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饮茶修道其结果在于悟道、证道、得道。悟道、证道、得道后的境界表现为饮茶即道。饮茶即道是查到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华茶道涵蕴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1饮茶之道即饮茶艺术,此道指方式、方法和技艺。中国历史上先后形成三类饮茶之道,以陆羽(字鸿渐)《茶经》为代表的煎茶茶艺,煎茶萌芽于西晋,形成于盛唐,流行于中晚唐,亡于南宋;以蔡襄(字君谟)《茶录》和赵佶(宋徽宗)《大观茶论》为代表的点茶茶艺,点茶萌芽于晚唐,形成于五代,流行于两宋,明朝后期而亡;以张源《茶录》和许次纾《茶疏》为代表的泡茶茶艺,泡茶萌芽于南宋,形成于明朝中期,流行于明后期与清中期,近现代衰退自上世纪80年代始复。煎茶道对环境的选择重在自然,茶道宗旨在于培养俭德、正令、务远、守中的性情。点茶道注重主、客间的端、接、饮、序等礼仪,且礼陈再三,颇为严肃。泡茶道注重自然,不拘礼法。2饮茶修道即借饮茶修行悟道,此道指道德、规律、真理、本源。中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七碗茶”流传千古,“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细致地描写了饮茶的身心感受和心灵境界,特别是五碗茶肌骨俱清,六碗茶道仙灵,七碗茶得道成仙、羽化飞升。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记:“至若茶之为物,…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冲淡闲洁、韵高雅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之。”茶禀清、和、淡、洁、润、静之性,故饮茶能致清导和、熏陶德化,藉茶而修德,探虚玄大道,参天地造化,清心出尘,一瓯通仙,终而得道。3饮茶即道即饮茶即修道,此道指本源、宇宙根本。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生活,自然做事,不修而修,道在其中。道法自然,平常心即道。大道至简,不修乃修。茶道贵在朴素、简单,要饮则饮,从心所欲,自然无为。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内涵呢?中国茶道的四谛为“和、静、怡、真”。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和、敬、清、寂”。韩国茶道基本精神为清、静、和、乐。朝鲜茶道核心为中正。“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一、日本学者对茶道的解释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人本茶道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日本茶道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做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二、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具体内容为: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道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的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台湾茶文化论》43页“探求茶艺的根本精神”,台湾碧山出版公司出版。)范先生的茶艺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虽未加以详细解释,但其含义仍不难理解,与前述几位专家的意见相去不远。更早一点,在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量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其具体解释如下:美——
本文标题:茶道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97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