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曾经:特指T/B细胞的激活目前:在免疫活动中发生的刺激-反应对免疫应答的认识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免疫应答的类型两种免疫应答之比较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参与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K细胞,NKT细胞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参与分子补体,C反应蛋白,抗菌肽,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细胞因子等免疫球蛋白(抗体)、细胞因子等受体特征胚系基因编码,同类型细胞表达相同的受体(非克隆表达)体细胞基因片段重排后的基因编码,同类细胞表达各自独有特异性的受体(克隆表达)受体种类TLR,NLR,补体等BCR、TCR识别配基PAMPs、DAMPs抗原表位反应时间立即延迟至数日免疫记忆无有固有免疫应答1、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2、固有免疫应答的格局识别物:分子模式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PRR)效应物:固有免疫细胞与急性反应蛋白效应方式:应答迅速,无记忆,不耐受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固有免疫应答的格局体液因子作用阶段细胞作用阶段适应性免疫应答1、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2、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格局识别物:抗原识别受体:抗原受体(TCR\BCR)效应物:T/B细胞、抗体效应方式:相对迟缓,有记忆,可耐受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格局正向应答与负向应答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正向应答与负向应答正向应答:产生效应阶段的免疫应答负向应答:无效应阶段的免疫应答原因:无合适反应克隆克隆活化受阻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初次应答:免疫活性细胞首次接触抗原后出现的反应格局——一种无免疫记忆细胞参与的应答。再次应答:免疫活性细胞再次接触抗原后出现的反应格局——一种有免疫记忆细胞参与的应答。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抗体变化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中抗体形成的比较初次应答再次应答诱导期1-3周2-3天抗体效价低高抗体持续时间短长抗体主要类别IgMIgG抗体亲和力低高一、补体系统的激活与效应二、固有免疫细胞的激活与效应固有免疫应答补体系统的激活与效应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的激活补体的生物学效应补体系统的组成经典及MBL途径的前端反应成分C1、MASP、C4、C2、C3旁路途径的前端反应成分C3、B、D、P因子共同末端反应成分C5、C6、C7、C8、C9调节成分:C1-INH、C4bp、CD55、CD46、H因子、I因子、C8bp、CD59补体受体:CR1、CR2、CR3、CR4补体系统的激活1、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2、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3、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补体活化的MBL途径定义:由MBL结合病原体甘露糖残基引起的补体系统激活过程阶段: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甘露糖残基MBLMASPC4C4bC2C2aC4b2aC3C3bC4b2a3bC5C5bC6C7C8C9C56789——MAC+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MBL的立体结构MBL的糖识别区(CRD)MBL复合体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定义:由抗原抗体复合物作为激活物的激活过程阶段: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C1qC1rC1sC1分子模式图C1分子模式图C1q与IgM的结合C1q与IgG的结合C3转化酶的形成C4C4aC4bC4bC2C2bC2aC4b2aC5转化酶的形成C4b2aC4b2a3bC3C3aC3bC5C5bC5aC567复合体的形成C5bC7C6C567攻膜复合体的形成C8C9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免疫复合物C1C1C4C4bC2C2aC4b2aC3C3bC4b2a3bC5C5bC6C7C8C9C56789——MAC+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定义:因为C3b灭活受阻引起的补体系统激活过程步骤:C3的活化与灭活C3灭活受阻C3正反馈C3自发水解C3C3aC3bC3bH因子I因子C3biC3b的自发形成C3b的降解C3bC3bBbC3bBbC3bnBbH因子I因子B因子D因子Ba补体系统的旁路激活C3正反馈环路C4b2bC3bBbB因子D因子C3C3bC3bBb不同途径补体系统激活的比较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免疫复合物病原体甘露糖残基C1、C4、C2MASP、C4、C2病原体表面C3、B、DC3转化酶C5转化酶攻膜复合体补体的生物学效应1、攻膜复合体的生物学作用2、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攻膜复合体的生物学作用1、溶菌2、溶细胞溶菌溶细胞补体的溶细胞作用1、调理作用:2、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3、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细菌C3b受体吞噬细胞补体的调理作用肥大细胞过敏介质C5aC3a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C5aC3a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组织炎症介质作用——趋化物质免疫复合物C3b受体红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免疫粘附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C1q——识别免疫复合物、识别病毒膜蛋白C4a——过敏毒素C4b——组成C3、C5转化酶、参与免疫粘附C2a——组成C3、C5转化酶C3a——过敏毒素、趋化因子C3b——组成C3、C5转化酶、参与免疫粘附、调理作用C5a——过敏毒素、趋化因子C5b、C6、C7——组成攻膜复合体C8、C9——组成攻膜复合体Ba——参与免疫调节Bb——组成C3、C5转化酶固有免疫细胞的激活与效应1、吞噬细胞的激活与效应2、NK细胞的激活与效应3、其他免疫细胞的激活与效应吞噬细胞的激活与效应1、PRR对分子模式的识别与激活2、清除与杀灭效应3、扩展适应性免疫作用TLR分布与意义TLR的配体与激活1、氧依赖杀菌机制反应性氧中间产物(ROI)系统反应性氮中间产物(RNI)系统2、氧非依赖杀菌机制(乳酸、溶菌素、防御素)吞噬、杀灭作用①产生超氧离子O2+NADPHO2-+NADP+H+②产生过氧化氢2O2+2H2H2O2+O2③产生单个氧原子H2O2+OCl-1O2+H2O+Cl-④产生羟基游离基H2O2+O2-O2+OH-+.OH⑤产生次氯酸H2O2+Cl+H+HOCl+H2O⑥产生有机氯胺HOCl+R-NHRNCl+H2O活性氧途径NADPH氧化酶过氧化物歧化酶ROI系统NO途径①产生NOL-精氨酸+1/2O2瓜氨酸+NO②产生过氧化氮游离基NO+O2-ONOO-RNI系统APC作用扩展适应性免疫作用经抗体介导的调理吞噬经CD4+T细胞介导的DTH炎症经T\B细胞介导的肉芽肿反应NK细胞的激活与效应1、NK细胞的激活机制2、NK细胞的效应机制NK细胞的激活自然杀伤过程的机制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机制NK细胞毒作用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二、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抗原识别阶段2、细胞活化阶段3、抗原清除阶段抗原识别的机制抗原的提呈:外源性抗原的提呈内源性抗原的提呈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与APC的非特异结合与APC的特异结合外源性抗原的提呈(一)不变链内质网内质网吞噬溶酶体外源性抗原的提呈(二)LMPLMP2m内质网内质网TAP钙联蛋白内源性抗原的提呈(一)TAP内源性抗原的提呈(二)抗原加工提呈的两条途径比较溶酶体(内体)途径胞质溶胶途径(endosomepathway)(cytosalpathway)抗原类型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酶解部位内体蛋白酶体结合部位内体内质网结合分子MHCII类分子MHCI类分子提呈对象CD4+T细胞CD8+T细胞辅助提呈分子CD4CD8APC与T细胞的非特异性结合——依赖黏附分子APC与T细胞的特异性结合——免疫突触形成抗原识别的过程CD4MHC-IITCR/CD31ICAM-1B7-1B7-2LFA-1LFA-1ICAM-3LFA-3B7-1CD28CD28LFA-1ICAM-3CD22T细胞APCCTLA-4—T细胞与APC的粘附LFA:淋巴细胞相关抗原ICAM:细胞间粘附分子CTLA: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MHCICD8TCRCD28CD80CD54LFA-1(CD11a/CD18)CD2CD48免疫突触的分子构成SynaptictetheringofaAPC(green)toaTcell(red)TCRTCRMHC分子MHC分子CD4CD8T细胞APCT细胞靶细胞CD4+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CD8+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细胞活化信号CD4+T细胞的活化信号:第一信号:抗原刺激第二信号:共刺激分子(CD28-CD80)CD8+T细胞的活化信号:1、与CD4+T细胞的活化相同2、第二信号来源于CD4+T细胞TCRMHC分子CD4CD28CD80(B7)CD4+T细胞APC活化第一信号活化第二信号CD4+T细胞的活化TCRMHC分子CD8CD28CD8+T细胞活化第一信号靶细胞(APC)CD80(B7)活化第二信号CD8+T细胞的活化TCRMHC分子CD8CD28CD8+T细胞活化第一信号靶细胞(APC)CD80(B7)CD8+T细胞的活化受阻活化第二信号活化第一信号IL-2受体CD4+T细胞CD8+T细胞IL-2CD4+T细胞对CD8+T细胞的活化的辅助抗原清除机制CD8+T细胞的清除机制CD4+T细胞的清除机制未活化ICE活化ICEICE底物P34cdc2(凋亡)FasL基因FasLFasTCRCD8+T细胞的效应作用机制穿孔素粒酶CTL靶细胞TNFRTNFTDTH抗原肽靶组织细胞因子(IL-2、TNF、IFN-)CD4+细胞的效应作用机制活化巨噬细胞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抗原识别阶段2、细胞活化阶段3、抗原清除阶段抗原识别类型TD抗原的识别TI抗原的识别MHC分子CD4T细胞B细胞TD抗原的识别TCRTI抗原的识别TI抗原B细胞细胞活化机制TD抗原的激活机制TI抗原的激活机制TCRMHC分子CD4CD28CD80(B7)TD抗原激活B细胞的过程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活化信号2活化信号2活化信号1CD40CD40L抗原TI抗原激活B细胞的过程TI抗原B细胞抗原清除机制激活补体免疫调理ADCC抗体的补体激活作用抗原Fc受体吞噬细胞抗体的免疫调理作用抗体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机制免疫损伤一、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二、超敏反应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同时存在区分主次致病作用免疫保护免疫损伤超敏反应1、概念与类型2、发生机制由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对组织、细胞造成的损伤及引起的机体功能、代谢障碍。免疫损伤(Immuneinjury)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以免疫损伤为主要表现的免疫应答。免疫损伤类型Coombs&Gell分型过敏反应(速发型)Ⅰ型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细胞溶解型)Ⅱ型免疫复合物反应(免疫复合物型)Ⅲ型迟发型超敏反应(迟发型)Ⅳ型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迟发型)Ⅳ型超敏反应的类型超敏反应的机制Ⅰ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1、IgE的产生(致敏)2、肥大细胞的活化(发敏)3、过敏介质及其作用(效应)Ⅰ型超敏反应机制IgE介导过敏反应作用IgEFcRI肥大细胞过敏介质变应原肥大细胞释放的过敏介质血管活性胺类组织胺、血清素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白三烯、前列腺素羟基化磷脂衍生物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炎性蛋白与多肽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激肽原酶蛋白多糖硫酸软骨素、肝素组织胺受体的分布与作用受体类型作用组织作用类型临床表现收缩舒张H1呼吸道平滑肌+哮喘消化道平滑肌+腹泻、呕吐血管内皮细胞+水肿H2血管平滑肌+休克Ⅱ型超敏反应机制1、抗细胞膜抗体的形成:由细胞膜抗原致敏产生由非细胞膜抗原吸附致敏产生循环免疫复合物中的抗体2、抗细胞膜抗体的损伤作用: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抗体介导的补体激活ADCC抗原Fc受体吞噬细胞抗体的免疫调理作用抗体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机制Ⅲ型超敏反应机制1、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清除2、沉积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C3bC567C3aC5a增强吞噬作用炎症趋化作用过敏毒素作用激活补体血管内皮间隙增大血管通透性增高中性粒细胞浸润吞噬免疫复合物并释放溶酶体酶组织消化纤维素样坏死血管炎Ⅳ型超敏反应机制1、CD4+T细胞形成的免疫损伤2、CD8+T细胞形成的免疫损伤TDTH抗原肽靶组织细胞因子(IL-2、TNF、IFN-)CD4+细胞的效应作用机制活化巨噬细胞未活化
本文标题:适应性免疫应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00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