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通感•通感也叫移觉,使五官功能感觉到的效果互相转化、彼此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例如: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感觉效果移用于视觉。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沈从文《遥夜》)歌声“长颤”是感觉效果移用于听觉。•通感例子•1、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来得及返身进屋去沏一壶茶,待他进来时,你喝住狗的?叫后引他进屋,他会马上品到飘逸的茶香。(迟子建《原始风景》)2、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迟子建《原始风景》)3、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4、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5、莲妮好快活,银铃似的笑声把个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金曾豪《野种》)•6、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高风《金黄的大斗笠》)•7、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钱钟书小传•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生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文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面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鬼·兽》,表现抗战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剖析人性的弱质,具有机智讽刺的独特手法和文体风格。《围城》已经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在《写在人生边上》一书。他更多的精力是放在文学研究方面,《谈艺录》是一部富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以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随着这个研究机构的几度变迁,其任职未变。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钱钟书的创作与学术成果,近年来更得到国内外的重视与评价。《七缀集》已经有法语选译本,英语全译本在进行中。•现在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10年(宣统二年)出生11月21日(农历庚戌年10月20日),钱锺书出生于江苏无锡县。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子泉),叔爷钱基厚(孙卿)。•1911年(宣统三年)一岁钱锺书出生那天,曾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为他取名“仰先”,取“仰慕先哲”之义,字“哲良”。至此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锺书”。•1916年六岁在亲戚家的附塾附学,曾念《毛诗》。以后由伯父教他读书。读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以及《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小说。•1920年十岁入无锡东林小学。父亲为钱锺书改字“默存”,有要他少说话的意思。••1923年十三岁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大量阅读《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1925年十五岁返家度暑假,乃得知《古文辞类》、《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大型选本,从此开始系统阅读,是一生治学之始。•1929年十九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报考时,数学成绩不及格,因中英文成绩特优,被破格录取。•1929—1933年十九———二十三岁在大学期间,建立了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观念,知识结构正式形成。因出众的才华受到罗家伦、吴宓、叶公超等人的欣赏,被看作特殊的学生。1932年,结识杨绛。1933年,与杨绛订婚。•1933—1935年二十三———二十五岁在上海光华大学任外文系讲师。••1935年二十五岁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1937年二十七岁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获得副博士(B.Litt)学位。同年,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女儿钱瑗出生。•1938年二十八岁秋,与杨绛乘法国邮船阿多士Ⅱ(AthosⅡ)回国。•1939年二十九岁夏,自昆明回上海探亲,开始写作《谈艺录》。秋,赴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1939—1941年二十九——三十一岁在湘西两年。其间于1940年暑假曾回家探亲,因道路不通,半途折回。完成《谈艺录》最初部分,约相当于《谈艺录》初稿的一半。完成《围城》的布局、构思。有《中书君近诗》一册(非卖品)。有论文《中国诗和中国画》(1940)。此文后来收入了《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1947)、《旧文四篇》(1979)和《七缀集》(1985)。•1941年三十一岁暑假由广西乘船到上海,时值珍珠港事件。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由开明书店出版,是“开明文学新刊”之一。•1944—1946年三十四——三十六岁写作《围城》。其时困顿于上海沦陷区时期的经历和情绪,对《围城》题旨和书名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1946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由开明书店出版。•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是“晨光文学丛书”之一。《谈艺录》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49年再版而止。是“开明文史丛刊”之一。•1949—1953年三十九——四十三岁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研究所事宜。1953年院系调整,清华改为工科大学,文科部分并入北京大学。钱锺书摆脱教务,在文学研究所工作,实际干的是《毛泽东选集》英译的定稿工作。极少发表作品,以静静读书为主。•1955年四十五岁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本〈堂·吉诃德〉引言》,刊载于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编的《文学研究集刊》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版)。•1955—1957年四十五——四十七岁在郑振铎、何其芳、王伯祥等人的支持下,穷两年之力完成了《宋诗选注》,选注了宋代81位诗人的297首作品。1957年因父病到湖北省亲,有《赴鄂道中》五首绝句,寄寓了对当时形势的感受。此年父亲钱基博病逝。•1958年四十八岁《宋诗选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五十年代末成立《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定稿小组。袁水伯任组长,乔冠华、钱锺书、叶君健任组员。小组的工作至文化大革命爆发暂时中断。•1966年五十六岁“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书、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经受了冲击。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锺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锺书、杨绛用事实澄清了诬陷。•1969—1970年五十九——六十岁1969年11月,钱锺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不久,“五七干校”迁至淮河边上的河南息县。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在“五七干”,钱锺书一度担任过信件收发工作。1970年6月,女婿王得一被逼含冤自杀。•1975年六十五岁此年前后,海外误传钱锺书的死讯,在港、台、日本等地引起了一阵悼念活动。此误传于1977年前后被澄清。《管锥编》初稿完成,此后又陆续修改。••1976年六十六岁由钱锺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诗作《老至》寄寓了对形势的感受。•1979年六十九岁4月至5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赴美国访问。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等,大受欢迎。《管锥编》1—4册由中华书局出版。《旧文四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收有《中国诗和中国画》、《读〈拉奥孔〉》、《通感》、《林纾的翻译》等4篇文章。《宋诗选注》重印。•1980年七十岁11月,赴日本访问。在早稻田大学作《诗可以怨》的演讲。《围城》重印。•1982年七十二岁《管锥编增订》出版。本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3年七十三岁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身分主持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并致开幕词。《人兽鬼》和《写在人生边上》被列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七十四岁《也是集》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此书上半部是1979年以后发表的三篇论文:《诗可以怨》(1981)、《汉译第一首英译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1982)、《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1983);下半部从《谈艺录》补订本摘选。《谈艺录》补订本由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七十五岁《七缀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包括《旧文四篇》和《也是集》上半部的3篇文章,共7篇文章。•1989年七十九岁《钱锺书论学文选》(六卷本)由舒展编成,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此书包含有钱锺书新补手稿约20余万字的内容。•1990年八十岁12月,电视连续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普遍好评。•1991年八十一岁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锺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1998年12月19日八十八岁上午7时38分,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2)从大量例证的分析中说明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没有指明的描写方法就是通感。•第二部分(3、4、5、6、7)通感在中国文学中的具体表现。•第一层(3-4)•通感就是日常经验里的五官打通。•最早的是视觉和触觉向听觉的挪移。•第二层(5-7)•日常生活中表达五官打通经验的习惯语言可直接入诗。但诗人更多新奇的字法。•举例说明诗人的奇创。•从逻辑角度的不兼差不越职说明通感的奇效。•第三部分(8-10)通感在中西方的异同,说明通感在中西方文学中普遍存在。•通感在西洋文学中很早出现,但无相关理论。•中国文学中通感也很早出现,但也无相关理论。•通感在中西方文学里自有传统。写作特点:•旁征博引•精到议论分析•中西比较•深入浅出周振甫《诗词例话》•通感•……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疏》:“上如抗”者,言歌声上响,感动人意,使之如似抗举也。“下如队”者,言声音下响,感动人意,如似坠落之意也。“曲如折”者,言音声回曲,感动人心,如似方折也。“止如槁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动也。“倨中矩”者,言其音声雅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矩也。“勾中钩”者,谓大屈也,言音声大屈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钩也。“累累乎端如贯珠”者,言声之状累累乎感动人心,端正其状,如贯于珠,言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礼记·乐记·疏》)•白居易《琵琶行》里传诵的那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白居易只是把各种事物所发出的声音——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间关鸟声、幽咽水声——来比方琵琶声,并非说琵琶的大弦、小弦各种声音“令人心想”这样那样的“形状”,他只是从听觉联系到听觉,并非把听觉沟通于视觉。……韩愈《听颖师弹琴》诗里的描写……那才是“心想形状如此”,“听声类形”……把听觉转化为视觉了。“跻扳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两句可以和“上如抗,下如坠”印证,也许不但指听觉通于视觉,而且指听觉通于肌肉运动觉:随着声音的上下高低,身体里起一种“抗”、“坠”、“扳”、“落”的感觉。(钱钟书《通感》,见《文学评论》1962年1期)•“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钱钟书先生提出这种“通感”,给我们指出修辞上的一种手法,是很有意义的。《礼记·乐记》里指出音乐“感动人意”,“上如抗”像把声音举起来,举起来要用力,这就跟肌肉运动觉联系起来。“下如坠”,声音从高变低,像从高处落下来,这就跟视觉联系。《老残游记》里记大明湖边听白妞黑妞说书,声音一层高似一层,用扳登泰山来作比,越升越高,也是从声音联想到扳登的肌肉运动觉与泰山的视觉。“曲如折”,声音的转折,如表达音调的变化,引起听众情绪的变化。“止如槁木”,声音止静,像枯木的止而不动,这如白居易《琵琶行》
本文标题:通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0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