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关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文献综述
《文献信息检索与图书馆利用》结课作业题目:关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文献综述学院:建筑学院居住区生态设计研究摘要:随着国内房地产的大力发展,各类打着“生态居住区”旗号的设计层出不穷。什么是真正的生态居住区?如今的生态居住区发展如何?真正的生态居住区是什么样的?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话题。关键词:居住区生态规划设计前言: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载体,在城市化日益加剧的潮流之中,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通过先进的技术条件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消耗掉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据初步测算,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住宅建设用钢量占全国用钢总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使用过程中消耗,住宅使用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若加上建材生产和建造的能耗,住宅的总能耗就将达到我国总能耗的37%左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该引入到居住区的设计之中。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打造一个生态型的居住区,立足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体系内建立起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聚居环境。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居住区最新研究的探讨,研究生态居住区建设的最新成果。国内居住区生态设计国内目前在居住区生态设计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绿化景观、节能环保两方面的措施。1.绿化是让人亲近自然的最好方式,在我国的居住区设计规范中,对于绿化率的要求十分明确,各地方政府也通过各类条文对于居住区的绿化率有各自的要求。总的来说居住区的绿化主要有丰富市民生活、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保护环境卫生、防灾避灾、保持坡地的稳定性等作用。在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例如,除普通草本植物外,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一般意义上的绿化已经不能充分满足人的需求,目前更多的设计侧重于对立体绿化的研究,建筑屋面、墙面绿化、立体种植等。这些方面的绿化措施可起到保温、遮阳、截水、净化空气等效果。屋顶花园是目前居住区绿化大力发展的方向,通过绿化、配置必要的游憩设施(坐椅、茶座等),使屋顶成为仪次于地面的一种新型的积极户外活动空间,如果建筑间通过连接廊相连,将进一步激活屋面的活力,一改灰色、消极屋面空间为绿色、有活力的空间。在我国的居住区绿化规划中不注重地域性。由于各种原因,崇洋现象十分普遍,很多位于不同地区、拥有不同自然条件、社会背景和不同使用者的住区,其绿地景观环境的设计却大同小异,以致很难看出地域性的差异。同时,外来植物往往不太容易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对于植物的养护要花费较大的代价。我国当代城市设计有很多是借鉴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理念,强调标志性建设,对于城市规划的思考欠缺,缺乏主流意识。在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环境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处境,把握好未来走向,最重要的在于我们要加强对传统人文主义文化艺术的解读和转型创作,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世界文化艺术的多元格局,用我们特有的文化感觉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构建住区文化价值。让居民在感官上,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在味觉上,通过生理的感受上升到精神的感悟,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住区绿地景观系统。2.居住区设计中的节能环保主要体现在太阳能利用、建筑节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2.1太阳能利用:在我国目前的很多小区内,许多住宅都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这种单的装置有效的利用了太阳能,为家庭提供热水。考虑到住宅能源的消耗占总能耗的1/5-1/4的比例,所以利用太阳能来解决小区的能源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目前,我国对于这方面的应用还在探索之中,在许多小区,太阳能能够提供一些基本的照明,但是让太阳能完全满足居民的基本用电还有待探索。2.2建筑节能:建筑节能主要从建筑的水、电、气、热出发,以及各类建材、制品的节约出发。新型材料的利用能有效的调节建筑室内的温度,夏天能够很好的散热、冬天能够很好的保温。所谓生态的住宅就是要满足“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要求。2.3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发展纯净水入户、分质供水、中水回用。目前,主要有两种途径,首先是水的高效利用,其次是对于雨水、污水的循环利用。2.3.1高效利用水:(1)各有所用的原则。就生活用水来说,饮用水当首属一类消耗用水,而清洁用水则属可循环利用的二类再生水,而冲洗用水就属于三类消耗用水。(2)积极采用节水系统、节水器具、设备和措施。我国目前的小区规划中,节能环保这一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因为往往节能环保所投入的代价可能会比较大,所以更多的开发商会选择价格便宜的材料替代价格昂贵的节能环保材料。其实,这对于节能环保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政府需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研发机构要尽快研制出成本低的产品。国外居住区生态设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就致力于生态居住区的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些生态居住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环境方面,种植粮食作物,不仅可以绿化还有真正的经济效益;使用清洁能源系统;鼓励生态型商业;通过合理的能源和废弃物处理,保护洁净的土壤、水和空气;保护自然,维护原生环境。第二,社会方面,社区居民互相认识、互相联系;共享公共资源,提供互相帮助;强调整体和预防性的卫生措施;提供有意义的工作,使每个居民得以维持生计;促进终身教育;促进边缘群体的融合,鼓励不同种族、文化、职业和收入者的团结。第三,文化方面,尊重不同方式、不同文化和不同地方的言行;通过例行的仪式和庆典,促进社区归属感的形成;强调创造性,把艺术作为社区与外界交流的方式。国外的居住区设计主要有一下的一些特点:1.公用设施:社区居民可以共享几万平方英尺的室内空间。还有一些共享的设施,如洗衣房、儿童娱乐室、青少年娱乐室等。各居民家中不再设有洗衣房和车库,大多数居民家中没有多余的房间。社区每周聚餐,由各家主妇轮流主持,只需付少许的费用即可参加。2.邻里设计:门廊、小路、院子等半私密的社区空间促进了非正式的社会交往,居民在家中就可以看到院子中玩耍的儿童。3.居民参与发展:社区整个工程建设的构思、设计是居民们与设计师、政府部门等共同协商的结果。4.居住者自我管理:居民都致力于管理社区的能源、上下水、废弃物处理、交通等事务,关注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把位于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中心城区的哈利法克斯生态城作为一个生态居住区的案例来分析。哈利法克斯生态城规划是一个有800~1000居民的居住、商业、文化混合功能开发案,它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其改良生态环境的目标:1.在原本被污染的场地上种植植物改善土壤环境,把原来工厂留下的烟囱作为地下车库的排风口。2.住在用节能的连立式为主,用太阳能满足室内的供电要求。3.通过收集雨水和灰色水阻止水的流失,把屋面排放下的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管道排入地下收集池,经过处理之后利用。几年之后,管道的输入水为零。4.提供公共交通代替私人交通,减少废气的排放,节约能源。国外对于生态居住区的研究有很多已经落到实处,他们更注重于切实的人文关怀和细节。把人的生活融入到设计之中,让居住在里面的居民与设计师更多的互动。但是,他们也有不足之处,很多太切实的设计需要大量的后期费用去维护。太多的人为参与让居住区的自然氛围不足。太过于智能化的设计让居住在里面的人的一些本能意识退化。总结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之下,生态居住区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但是生态居住区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从国内外的对比来看,我们还欠缺很多。在国内大部分开发商和居民认为生态居住区就是绿化多的小区,所以,经常会出现的生态小区都片面地强调绿化率。虽然这样的小区建成后可能是绿意盎然,但实质上生态效果却不好。我们对于生态居住区的认识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绿色”上,事实上真正的生态居住区不仅仅靠绿化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从小区的规划、建筑的设计、绿地的建设上都要从各种技术层面来考虑。,其技术策略是对建筑设计规划、住宅声、光、热以及风场等诸多技术整合后的结果。在具体的项目操作过程中,国外的先进经验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国内一些生态居住区项目停留在概念阶段未能付诸实施,就是因为缺乏利益的参与,纯粹的理念目标往往难以实现。如果能吸引各方利益团体加入生态型社区的建设,形成多方合作的机制,生态居住区将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最为重要的是,国外的生态小区更多的考虑到了人参与的要素,设计为人服务,让人真正生活在其中。而国内的小区对于人的考虑还很欠缺,很多设计完全不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应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方法,做出有我们地区特色的生态居住小区。参考文献[1]李建华、任彬彬.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发展模式研究[A].山西建筑2005(09):34[2]余源鹏.精品住区规划设计300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3]秦坤.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J].上海住宅,2004(10).[4]周剑.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5]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成阳.后小康绿色住宅模式研讨[J].中国房地产,2004(12).[7]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王涛.景观设计助推绿色建筑发展[N].经济参考报2010-11-5.007[9]宗合.建筑不能再乱贴“绿色”标签[N].中国建筑报2010-12-7.002[10]郑强、卢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11]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标题:关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20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