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历史(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时间:2011-06-2109:32:04来源:勤思考研网作者:勤思考研网点击数:22参考书目历年真题考研大纲免费资料2012辅导班(十三)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一、关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深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个方面。他认为现象世界是相对的,可以经验的,属政治范围;而实体世界是绝对的,是超越于经验之外的,是超政治的。但两者又不是相脱离的,而是紧密结合的,联合两个世界的就是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追求现象世界的幸福也是为了这一目的。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他认为“教育有两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前者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分别相当于体育、智育和德育;后者有世界观教育。前者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的,后者以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境界为目的。而美育则是联系二者的纽带。蔡元培认为,五育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世界观及美育是完成道德的手段,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总之,“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应该说,这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这几方面的教育,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二、改革北大及其高等教育思想(1)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关于大学性质问题)北大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大)“老爷”式的学生继续下来的,官僚积习很深,当时学生入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升官发财的阶梯,对学问则无兴趣,上课瞌睡,或看杂书。1916年底,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先作了一番调查研究,认为整顿北大的办法,第一是改变学生的观念。(2)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体现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蔡赴校之前,校政腐败,教员缺少学术研究的气息,基于此,他以“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方针。一是体现于对待学术,二是体现在对待教员两方面。蔡元培主张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故他在延聘新教员时,只问学识不问派别、资格、年龄、国籍。他认为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每一种派别,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应让他们并存。这能使学生能够广泛接触教员中不同学派的观点,兼听则明,启发思路,令其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当然也不是无所不包,比如宗教,他就不允许教员在课堂上宣讲,他主张网罗众家、兼容各派人物,但绝不容不称职的教员,对于学术水平低者,不论中外教员,一律裁减。(3)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北大改革前,体制比较混乱,各学科各自为政。蔡元培主张学习德国大学的管理方法,组成健全的教授会,使学校决不因校长一人去留而引起动荡。他认为,第一步应是组织评议会,每5名教授选举评议员一人,全校共19位,校长是评议长。评论会为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与权力机构,凡学校的兴废皆需经评议会审核通过。第二步组织各门(系)教授会,共11个学科教授会,由各学科的教授公举教授会主任,任期三年。其职责是:分管各学科的教务和教学工作。后由各学科教授会主任组成统一的教务处,教务长由这些主任推选,任期一年(4)改革教学体制他主张废除年级制,仿效美国学校之法,实行先科制。他认为:大学采用年级制,就与小学校无异,使成绩好者无法进步,而留级者每因数门学科不及格,须全部修习,兴趣全无,严重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选科制“比现行年级制、划一制可以发展个性。”他说:“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可见选科制的实行与蔡这一思想相关。他还认为:选科制是新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平等并不是消灭个性,有特长者不可强屈之以普通。(5)改革高校办学体制——论学与术在蔡元培看来,学与术,实为两个名词,应有所区别,即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应有区别。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科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属于术。学与术虽然关系密切,“学为基本,术为支干”。在北大学科设置上,他将文、理、法、商、工等多科,改为文、理、法三科。商归入法科,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后又相继成立研究所。1919年,废科设系,共11个系,要求文理兼习,学文科的兼习理科,学理兼习文科。蔡元培主张学术分校,大学专设文、理二科,在当时还有反对“重术而轻学”风气的积极作用。蔡元培不仅主张文、理科与应用学科分别设置,而且还主张沟通文、理科。三、论教育独立1922年3月,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了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政党与教会的影响,教育为什么要独立呢?第一,他认为,教育是发展人的能力,完成其人格,不是将他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别种目的的人去应用,所以教育应超然于政党和宗教之外。第二,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时能达到的,政党不能常握政权,往往不出数年,便要更迭,若把教育权交给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第三,教育是进步的,凡有学术,总是后胜于前,而教会是保守的,故教育要超然于各派教会。蔡元培认为,教育独立的内涵应该包括:第一,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第二,教育行政独立,要求各省设立专管教育的司,不能附设于政府部门之下,由懂得教育的人充任,教育总长不能因政局而变动。第三,教育思想独立,要执行一定的方针。第四,教育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西方教会文化“渗入教育”,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无疑,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西方教会文化“渗入教育”,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无疑,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然而,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治,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总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的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倡导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缔造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从他开始,并由于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十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一、生活即教育—本体论其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其二,生活教育自有人类生活即已产生,且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通过生活来进行。其四,由于生活多种多样,有好坏、进步落后之分,故教育也有好坏、进步落后之别,只有过上好的、前进的生活,才能接受好的、进步的教育。提出依据:一是中国教育现状,长期以来脱离生活实际。二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非将来生活的准备。”主张将社会上的生活引入学校,从而获得经验与能力。陶则进了一步。注意点:陶主张生活即教育,但并非等同,从而主张取消教育。而是强调两者间的一致性与相关性。二、社会即学校—领域论生活即教育,整个社会都是生活的场所,故社会即教育之场所。他认为依据在于:其一,传统学校与社会隔了一道高墙,而改良者主张半开门,将社会上的东西,选一部分并加以缩小,再搬进学校,使学校“社会化”。总归仍是鸟笼,而非鸟世界。生活教育者则主张把墙拆除,以青天为顶,以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人人都是学生。其二,从人民大众的处境来看,传统的学校教育将大部分人民排除在学校之外,无法普及教育,倘若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狱均视作学校,当作教育自己的场所,就能使所有人都接受到教育了。其三,杜威“学校即社会”论。这里可思考一个问题,即关于陶与杜威思想的关系,传统观点总是从政治角度来谈两者的本质区别,资产阶级思想家与人民教育家的区别,事实上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均在于强调充分的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在本质上,始终是一致的。如果说有不同,也是国情的不同。当时的中国,普及教育连一年加补习教育都实现不了,是“小众教育”。就教育自身发展顺序来说,一般都是经过“学校社会化”—社会学校化—社会学习化的过程。总之,陶的用意旨在扩大教育的范围、对象和教育的内容。当然这一主张所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脱离民众的“死学校”,而非取消学校。三、教学做合一—教学论教学做是生活之三方面,也是教育的三方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其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均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便是先生,在做上学的便是学生。做的涵义: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是蛮干,不是做;单纯的劳心,是空想,也不是做。与杜威“做中学”有一定关系,均以做为中心。但也有区别,教学做三位一体,强调其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强调“劳力上劳心”,培养运用“活知识”、有行动能力、创造力的人才,更有积极意义。陶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新的进步的教育理论,批判旧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重新解释社会与学校的关系,主张变革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当然,从理论体系上说,并不完备。四、普及(生活)教育思想1、三大要义:传统理解即义务教育与补习教育。以识字扫盲为基本任务。陶的理解:其一,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指学龄儿童及失学成人之普遍入学。其二,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仅指普遍识字或文盲之普遍消除。其三,整个寿命(一生)现代化,而不仅是有限几年的义务教育。要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这是一个宏大的理想教育,大约生活不灭,永无普及教育之日。2、组织形式:工(做工)学(科学)团(团体)。“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实行军事、生产、科学、识字、运用民权、节制生育六大训练。3、教育方法:推行小先生制。认为“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发动小学生来充当教师。优点:有利于女子教育的普及;能使中华民族返老还童,使成人得到一种少年精神;不花钱便能接受教育;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沟通,白天学习,晚上教人。五、论民主教育:1945年,陶发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他认为:所谓民主教育,1、应该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以反对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民主的教育必须达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2、应该是“文化为公”、“教育为公”,不分民族、性别、老少、阶级都应该教育机会均等,但不妨因材施教。3、应该是使学生自动的民主的教育方法,要多种多样,要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4、应该是民主的学制,从单轨出发,多轨同归,换轨便利。陶提出,要实现民主教育,教师首先要自我教育,肃清二千年专制制度和十多年法西斯训政所遗留在教师身上的余毒。树立真正的民主作风。1、向老百姓学习,学习人民的语言、人民的感情、人民的美德。2、向小孩子学习。六、创造教育思想以开发儿童创造力为核心内容。但他并不是从心理素质及其形成因素方面去分析,更多地是论述创造能力的社会方向、内容、动力方面的问题。在陶看来,所谓创造力,即“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从社会政治方面看,即为争取民族大众的生存和解放而斗争所需的能力,以及为使中国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建设新中国所需的能力。从教育方面说,包括:一是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或认知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能行、掌握各种工具的技能和处事的能力。陶创造能
本文标题: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1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