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布朗的挑战——《谁来养活中国?》莱斯特·布朗系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自1994年以来多次发表有关中国粮食问题的预测。他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10期上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1995年他又出版了专著《谁来养活中国?》。在《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布朗指出:象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这类在工业化之前人口密度就很高的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粮食的大量进口,中国也不例外。他预测,中国到2030年人口将增加到16亿,而且由于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迅速,食物结构改变也加速,粮食需求将大幅度提高,与此相应的供给潜力则不乐观:耕地和水资源日益转为非农业使用,靠扩大播种面积增加产量的潜力很小,单产的提高也是有限的。由此他预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粮食产量将以每年0.5%的速度下降,到21世纪30年代,粮食缺口将为2.16-3.78亿吨。布朗警告说:2.07-3.69亿吨是目前世界谷物出口总量的1-2倍,届时全世界都无力养活中国。中国的大量进口将使世界粮食市场由过剩时代转入短缺时代,同时推动全球粮价大幅度上涨。从而砸碎穷国和穷人的饭碗,扰乱全球的政治和经济秩序;而且中国的粮食进口还将把中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转嫁到出口国的土地上,这无异于出口危机。农铁制农具骨耜石器铁制农具农--農、辳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林,从辰。古代森林遍野,如要进行农耕,必先伐木开荒,故从“林”;古代以蜃蛤的壳为农具进行耕耨,故从“辰”。小篆认为从晨,囟(xìn)声。从“晨”,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意。本义:耕,耕种。关于“农”字的解释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农业的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⑴中国是世界农业三大发源地之一:(东亚/西亚/美洲)⑵中国是世界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2.刀耕火种的的原始农业⑴出现时间:⑵表现:七八千年前先清除地上的树木、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播种布朗族的刀耕火种布朗族的刀耕火种3.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农业的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2.刀耕火种的的原始农业3.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⑴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⑵商周时期的农具:⑶商周时期的耕作技术:⑷商周时期的农作物: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材料:木、石、青铜(少用)类型:耒耜、石锄、石犁等沟水、草土、草肥、虫害粟、稻、黍、稷、麦、桑、麻等“五谷杂粮”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⑴春秋战国——使用和推广:铁农具、牛耕⑵西汉时期——改进和进一步推广:耦犁和犁壁⑶隋唐时期——完善:曲辕犁和犁评2.耕作技术的进步:⑴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代田法(西汉赵过)⑵耕作技术:(北方旱地)耕耙耱技和(南方水田)耕耙技⑶耕作制度:从两汉的一年一熟到宋朝的江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3.水利灌溉: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2.耕作技术的进步:3.水利灌溉:⑴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⑵灌溉工具: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推动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农业到刀耕火种再到铁犁牛耕整个演变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以及农作物种类的丰富等。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集体劳动:2.春秋战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一: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二: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有条件和发展不利因素有哪些?三:小农经济的地位?小农经济的含义及其特点⑴含义: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散的,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⑵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⑴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⑵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⑶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⑷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⑸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⑴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⑵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⑶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⑴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发展的地位⑵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明清宋朝隋唐魏晋南北朝两汉春秋战国商周原始农业水利灌溉农作物耕作技术生产工具风力水车一年两、三熟高转筒车筒车曲辕犁翻车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漕渠、白渠、龙首渠代田法、一年一熟耦犁、犁壁都江堰垄作法铁农具、牛耕粟、稻、黍、稷、麦、桑、麻排水、锄草、培土、沤肥、治虫耒耜、石锄、石犁、青铜农具水稻、粟刀耕火种石刀、石斧完中国农作物之(北方)粟、(南方)水稻粟谷又称谷子,去壳后为金黄色的小米。粟谷生育期短,适应性广,耐干旱,耐瘠薄,抗逆性强。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西亚农作物之小麦(Triticumaestivum)、大麦小麦大麦从麦芒来区分,大麦的芒很长,和麦穗的长度差不多,小麦的芒相对来说要短,大麦的外壳很难剥下来,小麦的外壳在脱粒时已经掉了,大麦一般作啤酒的原料,或作饲料,小麦主要加工面粉。大麦的收获期比小麦早。家畜之中国的猪、西亚的绵羊和山羊绵羊山羊美洲的羊驼(Lamaalpacos;alpaca)偶蹄目骆驼科无峰驼(羊驼)属的1种。别名美洲驼、无峰驼。体型颇似高大的绵羊;颈长而粗;头较小,耳直立;体背平直,尾部翘起,四肢细长;被毛长达60~80厘米,呈浅灰、棕黄、黑褐等不同色型;雄性略大于雌性。产于南美的秘鲁和智利的高原山区。羊驼是一种半野生动物。栖息于海拔4000米的高原。每群十余只或数十只,由1只健壮的雄驼率领。以高山棘刺植物为食。发情季节争夺配偶十分激烈,每群中仅容1只成年雄驼存在。妊娠期8个月,每胎1仔。春夏两季皆能繁殖。羊驼的毛比羊毛长,光亮而富有弹性,可制成高级的毛织物。皮可制革。肉味鲜美。也能驮运。返回“五谷杂粮说”《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孟子腾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梁、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返回春秋战国的铁器返回春秋铁器战国铁器铁犁牛耕返回西汉耧车(播种工具)东汉牛耕图这种牛耕方式俗称“二牛抬杠”唐朝的曲辕犁敦煌壁画《农耕图》返回垄作法夏、商、西周时期,旨在排水防渍的垄作法即已形成,时称为“亩”。春秋战国时期,垄亩法得以发展,成为畎亩法,着眼点除排水防涝之外,更有抗旱保墒。这就是《任地》提出的“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上田弃亩”,是说: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样就有利于抗旱保墒。“下田弃畎”是说,在低田里,作垅,把庄稼种在垄(亩)上,有利于排涝。《吕氏春秋》中还对亩和畎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故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辩土》)意思是说,垄应该宽而平,沟应该窄而深。畎亩的耕作有其相配套的农具,畎亩的规格以其所使用的农具为标准:“所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畎也。”(《任地》)对于垄的内部构造,则提出“稼欲生于尘,而坚于坚”,就是要创造一个“上虚下实”的耕层结构,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代田法全面反映西汉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是“代田法”和“区种法”,它们体现了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赵过推广的。所谓“代田”,就是把田地翻耕整平后,开挖出沟和垄。播种于沟中,幼苗长在沟里,既减少叶面风吹蒸发,又减少沟中水分损失,能促进健壮生长。以后则结合中耕除草,逐步将垄土锄下培壅根,等到作物长成,垄土全部培于根脚。庄稼根深秆壮,就能经受风旱,获得丰收,它比不开沟垄的“漫田”每亩可增产一石到二石。次年便在垄处开沟,沟处留垄,轮番使用地力,不必休闲而可起到休耕的作用。所谓“代”,就是指空和沟的交错代换,这样既能保证地力的恢复,又充分利用了土地,的确是千种连年稳产高产的耕作方法。返回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返回←翻车(灌溉工具)筒车↑儒家经典所反映的上古土地国有观念返回《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记·王制》“古者……田里不鬻。”《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国语•齐语》“井田畴均,则民不憾。”骨耜——最早的松土农具返回猜猜它的用途是什么?中间的两个小孔又有什么用途?
本文标题: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2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