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检测题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2分)1.梭伦曾作诗说:我进退维谷,犹如孤狼在一群猎狗之中。这是因为()A.改革没有彻底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B.雅典僭主政治的建立C.财产等级制的缺陷D.贵族政治和氏族制度的残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梭伦改革没有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贵族对改革不满,平民也有很多抱怨,因而梭伦成为矛盾的焦点,材料是反映梭伦进退两难的境地,故选A。答案:A2.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人都要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上百年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②梭伦的法令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③梭伦要求解放债务奴隶④雅典城邦已实现高度繁荣的民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理解能力。①②表述正确,③在材料中并未体现,④表述错误,选A。答案:A3.春秋管仲改革中最易推动社会形态转变的是()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B.对政治的改革C.对军事的改革D.“相地而衰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土地由公有制转化为私有制,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故选D。答案:D4.下列不属于秦国变法前机遇和条件的是()A.参与诸侯争霸的欲望B.晋国分裂为三个诸侯国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D.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B、C、D三项都是秦国变法的机遇和条件;A项是变法的目的,并非机遇也不是条件,故选A。答案:A5.商鞅变法时推行什伍连坐制度、规定轻罪重罚等,说明商鞅在当时属于百家争鸣中的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及辨析历史概念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弄清题干的含义。题干强调商鞅推行什伍连坐制度、规定轻罪重罚,说明商鞅以法治国,很显然采取的既非儒家学说,也非道家学说,更非墨家学说,只能是法家学说。排除A、B、D,故选C。答案:C6.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目中的“肃明纲纪”“赏罚必行”和“时多奉法”,表明孝文帝通过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吏治明显好转,因此选C。答案:C7.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显著,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有利于封建化B.有利于民族融合C.有利于统一黄河流域D.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A、B、D三项是改革的积极作用;C项改革前就已完成,故不正确。答案:C8.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对土地兼并的错误认识和制定了错误政策,纵容土地兼并,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选C。答案:C9.下列对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表述错误的是()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太学的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D.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A、B、C三项都是王安石变法中有关教育方面的改革;D项属于“庆历新政”的内容,故选D。答案:D10.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受到了种种挑战。这些挑战的产生都源于()A.社会经济的发展B.民族意识的增强C.人们思想的解放D.各国王权的增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4~16世纪,西欧民族意识的增强、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以及王权的增强都是由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打破天主教会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故选A。答案:A11.下列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的内容是()①只有内心虔诚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上帝拯救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教权④简化基督教宗教仪式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①②③④都属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的基本内容。因此选C。答案:C12.在穆罕默德·阿里登上埃及政治舞台之际,对埃及争夺最激烈的西方国家是()A.法国与奥斯曼土耳其B.英国与奥斯曼土耳其C.英国与法国D.英国与德国【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比较、分析能力。从18世纪下半期开始,英法都企图染指埃及,并把它作为争霸东方的基地。答案:C13.为保证其改革的顺利推行,穆罕默德·阿里首先()A.清除了外国侵略势力B.建立了强大的军队C.改革了行政制度D.铲除了马木路克势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现能力。马木路克是埃及的腐朽势力,它阻碍着埃及社会的进步。穆罕默德·阿里上台后,首先通过撒拉丁堡屠杀铲除了马木路克的势力。答案:D14.观察埃及外贸总额对比表(单位:万英镑)。该表反映出()①埃及的外贸总额不断增加②阿里改革促进了埃及经济的发展③列强对埃及的控制加快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④埃及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国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表格中的内容无法反映出埃及的近代化,也没有体现埃及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因此,③④的叙述不符合题意。答案:A15.1649年,俄国颁布了《法律大全》,规定:“封建主在法庭上对自己的农民负全责,在领地内有权对农民进行判决、鞭笞、拷问和给他们戴上镣铐、锁链。除对沙皇的叛逆行为外,农民不得告发自己的主人;地主破产时,其债务要由农民偿还;地主有权干涉农民的财产、婚姻等家庭事务。”这表明在农奴制度下()A.封建主要服从沙皇的命令B.农奴在人身、财产和司法上受地主绝对支配C.农民的债务负担十分沉重D.封建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剥夺农民的自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法庭上对……农民负全责”“在领地内对农民进行判决……”,表明农奴在司法上受地主支配;“债务要由农民偿还”,表明农民在财产上受地主的支配;“地主有权干涉农民的……等家庭事务”,表明农民的人身受到地主的支配。答案:B16.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A.丧失了在土耳其以至巴尔干的殖民势力B.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C.促使统治者加强军事力量D.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为最佳选择题,A、B、C、D四项都是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但D项为最大的影响,正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才加速了俄国社会的改革。答案:D17.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A.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B.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C.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这表明在1861年改革后,地主对农民的强制并未完全消失,农民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这说明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答案:B18.经过明治维新,日本逐步建立起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这种新的社会体制主要是指()A.实行四民平等B.华族和士族可以经营工商业C.取消武士特权D.平民可以自由地择业和迁徙【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该题涉及的是日本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度的变革,封建等级身份制度废除后确立的新体制是“四民平等”,平民有了更多的自由,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案:A19.日本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改革后发生变化的是()①教育目的②教育体制③教育对象④教育内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以及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明治政府建立了三级教育体制,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上学,教学内容也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教育目的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答案:D20.下列材料中,属于研究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政策的第一手资料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文明开化实际用西方文化(包括生活方式)来改造日本的封建文化。第一手资料一是指原始性,二是与历史事件同时。答案:B21.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题干提供的信息看,是在19世纪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俄、日、中三国分别进行了学习西方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改革。故正确的论文题目应该是B。答案:B22.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思想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主张就是实行君主立宪。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23题16分,第24题16分,第25题16分,第26题14分,27题16分,共78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最能体现人民权威的改革是克里斯提尼创立的“陶片放逐法”,又称贝壳放逐法。材料二雅典公民如果认为某人危害城邦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当写有某人名字的陶片达到一定数量时,他就要被放逐国外,这就是所谓的“陶片放逐法”。材料三梭伦完成改革后,毅然辞官远游,坚决拒绝当僭主,并赋诗道:如果我保全我的故国,不在僭主政治和无情的暴力中插手,玷辱我的佳名,我就是无愧的;我这样做,只会使我的声名,凌驾一切其他的人们。请回答:(1)“陶片放逐法”实施的目的及意义如何?(4分)(2)“陶片放逐法”的实施有何特点?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何借鉴意义?(6分)(3)结合材料三说明,梭伦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体现了他的哪些优秀品质?(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结合材料一中“体现人民权威”和材料二中防止“危害城邦利益”的信息归纳目的和意义。第(2)题联系材料一中的“陶片”“贝壳”和材料二中具体运作的方式概括特点。借鉴意义从民主监督的角度概括。第(3)题目的利用“保全我的故国”“玷辱我的佳名”等信息总结;品质从其所作所为中提取。答案:(1)目的:防止独裁势力建立独裁统治,确保民主政治的长期存在。意义: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2)特点:简洁易行,适应性强;保密性原则,有利于保护当事人。意义:拓宽民主监督的途径,加强民众对政府的监督。(3)目的:保全国家,保护自己的声誉。品质:立法为民、坦荡无私、献身民主政治建设的精神。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史记·张仪列传》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
本文标题: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检测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51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