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央银行概论案例集金融学院案例目录1.案例分析一几乎是世界末日的一天......................12.案例分析二1930~1933年的银行恐慌—为何联储坐视恐慌的发生..................................................33.案例分析三贴现用于防止金融恐慌: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股市风潮..................................................44.案例分析四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士及日本五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运用..............................................55.案例分析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衰败与瓦解................76.案例分析六银行经营风险与破产案;美国储贷协会的破产..127.案例分析七英国巴林银行倒闭.........................168.案例分析八日本大和银行事件.........................239.案例分析九炒作金融衍生商品巨额亏损案:美国奥兰治县破产..................................................2610.案例分析十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的繁荣和破坏作用......3011.案例分析十一各工业化国家中央银行的独立与通货膨胀..31【案例分析一】几乎是世界末日的一天成立于1994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是一家名望卓著的投资基金机构,其合伙人包括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1988年9月23日,LTCM濒临破产,一个由各大金融机构临时组成的财团接管了该公司的业务。当人们从金融报刊中得知这一消息时,无不感到震惊不已。这次LTCM危机的爆发以及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对接管行动的组织都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不受管制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可能会使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甚至有崩溃的危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业务主要针对那些由于流动性或风险特征不同而在收益上稍有差异的相似证券。在一个典型的交易中,LTCM通过承诺支付新发行的30年期美国财政债券来获得资金,然后用这笔钱来购买以前发行的30年期财政债券,这些前期债券的市场比新发行的债券小,出售相对较困难(流动性较性),因此必须提供稍高的回报率。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通常在新旧两种债券的流动性收益差价极高时进行这种交易,但是,即使是极高的差价通常也是一个百分点的很小比例而已,因此,只有当交易量非常大时才能获得厚利。那么,必要的资金从何而来呢?LTCM擅长金融巫术的名气及其起初的良好业绩使它得到了许多愿意为这种交易提供巨额资金的大贷款人。出于资源的可得性和多样化的愿望,LTCM进行了跨国和跨货币的交易。公司积累了巨额的资产和负债的全球资产组合,这两者的差额代表了公司的合伙人及消费者所投资的资本。LTCM的资本在1998年初为48亿美元,但是同时它还涉及了总价值为13000亿美元的金融合约,大约为美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15%!(这种数量级对于大的金融机构来说并不罕见。)虽然在形势有利于LTCM时它的巨额头寸能够带来很高的利润,但是相应的巨额损失的可能性也存在,只要足够多的LTCM曾经许诺会带来高收益的资产贬值。LTCM所作的一项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表明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但是在1998年8月和9月,这种极不可能的情况出现了。8月份俄罗斯的债务拖欠点燃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说的“在没有重大通货膨胀或经济冲击的情况下,成熟市场上前所未有的一段混乱时期”的导火索。LTCM的资产价值一落千丈,其负债的价值反而由于全世界惊恐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对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追逐而上升。由于LTCM现在看起来风险十足,它的融资来源也枯竭了,不得不动用自有资本去偿还贷款并向债权人提供进一步的抵押。随着LTCM的资本的跌倒了“微不足道的”6亿美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组织了一次救援。14家大型的美国和欧洲的金融机构,其中多数是债权人,同意为该公司注入36亿美元的新资本并取得LTCM90%利润的要求权和对其所有重要决策的控制权。如果没有这次合作的救援行动,LTCM一定早就破产了,而如果LTCM破产,这些参加财团的机构中多数立即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但是,即使是LTCM已经被从灾难中挽救出来的消息也足以造成进一步的市场恐慌。只有在很大时间以后,冷静的心态才逐渐回到世界资产市场上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为什么要站出来组织对LTCM的救援,而不是简单地让出了问题的基金破产呢?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担心LTCM的破产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恐慌,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已经面临急速的经济下滑的同时导致全球银行破产的灾难。如果LTCM真的破产了,金融恐慌可以通过几种渠道出现。已经借钱给LTCM的银行会成为银行挤提的目标。此外,LTCM迅速出售流动性较差的投资(以满足债权人的偿付需要)的行动会使这些投资的价格急剧下降,抬高国际利率水平,使许多其他与LTCM有相似资产组合的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出现问题。相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采取的策略给了LTCM逐渐解除头寸的时间,而不必造成出售恐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做法是必要的或者可取的吗?批评家们认为,如果国际投资者认为政府总是会在他们自己的不慎重造成了后果以后出面挽救,那么他们就会冒过多的风险。这种你对某件事投保以后就不那么认真地防止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称为道德风险。(国内的银行监管必须限制由于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否则将导致银行发放过多的风险贷款。)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对这种批评的回答是,它没有利用自己的LLR的能力去挽救LTCM。没有任何公众资金被注入这家问题基金。相反,主要的贷款人通过被要求提供更多的风险资金以维持LTCM的合伙人损失了财产和对基金的控制权,LTCM的债权人被迫承担更多的风险,这些成本应该足以制止道德风险。但是在此事件刚刚发生以后,许多人呼吁要对象LTCM这样的大型国际资金进行官方的监管。争论变得越来越激烈的原因是金融稳定性与道德风险之间的取舍并非不可避免,这一点并不令人惊讶。政府为了降低金融市场固有的系统性风险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会同时降低私人操作者所觉察的风险,从而鼓励过度的赌博。在LTCM的例子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清楚地判断出全球金融混乱的风险过于严重而不能允许其发生。【案例分析二】1930~1933年的银行恐慌—为何联储坐视恐慌的发生在大萧条期间的银行恐慌事件中,联邦储备体系完全束手无策,并没有发挥预定的作为阻止银行恐慌发生的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回头看来,联储的行为相当的离奇,不过事后的认识总比预见来得更清晰。联储无动于衷的主要原因是联储的官员没有理解银行倒闭对货币供给和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弗里德曼和舒瓦兹的报告认为,联储的官员们“认为银行倒闭是银行经营管理或不良实践的不幸后果,或是对以前过度投机不可避免的反应,或是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和经济崩溃的后果,但决不是金融和经济崩溃的原因。”此外,在银行恐慌的早期阶段,银行倒闭“集中在规模较小的银行,因为在金融体系中最有影响的是那些哀叹小银行存在的大城市的银行家,他们得意洋洋看待小银行的倒闭。”弗里德曼和舒瓦兹还指出,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也可能在这一时期联储的消极表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1928之前,在联邦储备体系中占支配地位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强烈鼓吹积极的公开市场购买计划,以便在银行恐慌期间向银行体系提供储备。但是,联邦储备体系中其他的势力集团反对纽约银行的地位,结果纽约银行的提议被否决(弗里德曼和舒瓦兹关于这一时期联邦储备体系政治上的讨论非常使人着迷,你会喜欢他们这本具有高度可读价格的著作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舒瓦兹:《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普林斯顿,N.J.: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3),P358【案例分析三】贴现用于防止金融恐慌: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股市风潮被称作“黑色星期一”的1987年10月19日,将作为有史以来股市价格下跌幅度最大的一天而载入史册,在星期二,即1987年10月20日,金融市场几乎停摆了。菲利格斯·罗哈泰思(FelixRohatyn),这位华尔街上最著名的人士之一断言:“星期二是50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最危险的一天。”*在黑色星期一之后,用于防止市场崩溃(meltdown)的大量信贷资金,必须交到联储及其体系和理事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手中。在星期一即10月19日股票价格剧烈下跌期间,强调保证市场的运转,意味着许多经纪人事务所和专门人员(维持股票交易正常运行的交易商—经纪人)处于迫切需要追加资金以维持其活动的状态。然而,很容易理解,包括纽约银行、外国银行和地区性美国银行在内,对证券企业的财务状况越来越担忧,已经开始削减对证券业的贷款,而当时恰是证券业最需要贷款的时候。到处是*“可怕的星期二:大风潮之后一天股票市场是怎样接近瓦解的?”《华尔街日报》,星期五,1987年11月20日,第1版。这篇文章对我们所描述的事件,提供了有趣且详尽的图景,也是上述所有引文的来源。恐慌的气氛。一家大型交易商—经纪人公司的主席这样评价星期一:“从下午2点起,人们整个地陷入绝望之中。所有从事投资业的人都从市场溜走了。只把我们留在这个领域。”对于联储来说,这正是需要它赶紧去救援的时候。在获悉证券业困境消息之后,格林斯潘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杰拉尔德·科瑞根(E.GeraldCorrigan)以及同华尔街有密切接触的联储官员,很怕证券业的崩溃由此蔓延开来。为防止这种局面的出现,格林斯潘在星期二(即10月20日)开市之前宣布,联储的“准备(readiness)将作为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来源。”除了这个不寻常的宣布之外,联储也清楚地表明,它将对任何给予证券企业贷款的银行提供贴现贷款。正如一位纽约银行家所说,联储发出的信息是,“我们在这里。不管你们需要什么,我们都会给你们。”联储的及时行动,使得一场金融恐慌得以避免了。星期二的市场保持正常运行,而且,市场的恢复还使得一天的道-琼斯工业股价平均指数爬升了100点。【案例分析四】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士及日本五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运用要理解中央银行是怎样成功地控制货币供应,考察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如何运用货币政策是很有价值的。这里我们考察近几十年来其他五国货币政策的运用: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士及日本。英国像美国一样,在1973年晚期,为了应付不断增长的对通货膨胀的关注,英国引入货币政策目标:M3,但并未严格实施,结果使英国货币总量比美国更加变化无常。在70年代晚期,通货膨胀加速后,玛格丽特·撒切尔首相于1980年提出了中期金融战略,计划逐渐减慢M3的增长速度。不幸的是,M3目标产生了与美国M1目标相类似的问题:它们并非是可靠的货币政策紧缩的指标。1983年后,对金融创新是否破坏了M3与收入间的关系产生了争议,英格兰银行开始降低M3的重要性,并倾向于使用较窄的货币总量M0(货币基础)。M3目标于1985年10月暂停使用,在1987年被彻底取消,只留下M0作为唯一的货币总量目标。自1984年以来,M0增长目标区间多次降低,并且M0的实际增长率也降到或接近了目标区间。加拿大加拿大的货币政策经历与美国极为相似。这并不奇怪,两国经济间有很强的联系,事实上,加拿大元的价值曾与美元紧密相连。作为对70年代最期通货膨胀的反应,加拿大银行提出“货币渐进主义”计划,其中M1的增长将在一个逐渐降低的目标区间内加以控制。加拿大的货币渐进主义计划与美国及英国起初对货币目标的尝试一样并不成功。到1978年,货币目标启动仅三年,加拿大银行出于对汇率的考虑,开始脱离这一战略。由于与汇率目标相矛盾,以及M1作为货币政策指标的所产生的不确定性,M1目标于1982年11月被取消。在随后货币战略的戏剧性转折中,加拿大银行总裁(行长)约翰·格罗(JohnGrow),于1988年1月宣布加拿大银行以后要实施物价稳定目标。加拿大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一系列减轻通货膨胀的目标,其中M2用作政策指导,同时有建立在利率及汇率基础之上的货币状况指数。德国德国的中央银行,联邦
本文标题:央行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19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