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二、城市内涝的案例三、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气候因素硬化面积比例增加建设标准过低排水系统旧化城市内涝排水系统管理差排水系统旧化•现在国内一些城市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有的地方排水设施就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排水设施管理差•污水、雨水管道容易堵塞、需要经常维护、疏通。、建设标准过低02468101214第一季度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法国巴黎中国广州美国纽约10~15年一遇日本东京5~10年一遇法国巴黎10~15年一遇中国广州一年上下、城市硬化面积比率增加•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城市中原有的河湖水面经过大规模改造,已所剩无几,留存的河湖水面规模也大幅度缩减,雨水调蓄能力急剧降低,已基本失去了雨水调蓄作用天然水面的锐减、气候因素(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四、城市化前后流量过程线的变化雨量流量时间城市化后城市化前五、灾害放大机制一处堵塞大面积汇水水位迅速升高灾害放大根据木桶原理,一个城市抗击内涝的能力也取决于其排水最薄弱的环节。一个盲点可能导致问题集中爆发,灾害会呈现放大机制,经济密度愈高,损失愈大!六、国内典范----江西赣州福寿沟七、国际经验•英、法:发达的地下排水管道•英国: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1859年正式动工,1865年完工,在地下五十米处挖掘了实际长度达到2000公里的排水管道。工程完成当年,伦敦的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不少人担心地下被挖空的伦敦会不会坍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部门特地研制了新型高强度水泥,用这种水泥制造了3.8亿块混凝土砖,构成了坚固的下水道。•法国:巴黎的下水道处于地面以下50米,总长2300多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下水道,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供参观的地下排水系统。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下水道四壁整洁,管道通畅,地上没有一点脏物,干净程度可与巴黎街道相媲美,不会闻到一丁点儿腥臭味。而且,下水道宽敞得出人意料: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还有一连串数字可以说明这一排水体系的发达: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日本和德国•日本: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德国:在德国汉堡,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在洪水期有很强的调度水量能力。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地下蓄水,既保证汛期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德国推广的新型雨水处理系统——“洼地—渗渠系统”,是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组成的设施。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不仅大大减少了雨洪暴雨径流,同时由于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从而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八、解决措施适当提高排水管沟建设标准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改善城市地面透水性加强排水管道维护解决内涝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加强排水设施建设•伦敦和巴黎的下水道、提高排水设施建设标准•1987年发布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城市排水设计重现期一般为0.5-3年。•2006年发布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也是0.5-3年,重要地区为3-5年。、建设雨水调节设施•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是减少雨洪冲击的方法之一,通过增加蓄水设施,以蓄排结合的方式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日本把城市防涝作为重要的建设项目,要求在城市地下广泛建蓄水池,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必须设置雨水蓄存设施。•尽量使用透水砖、石子、网格等有利雨水直接入地的材料来给室外环境铺地。给树坑覆盖木屑类有机质以增加树坑对雨水的吸收能力。4、改善城市地面透水性转变单一“快排”的传统思路,适当考虑上游地区缓排的效应,减少排水系统的冲击负荷,避免低洼地区的短时涝灾。植被浅沟和缓冲带5、转变单一的排水方式九、建设会“呼吸”的城市师法自然自由呼吸呼土壤蒸腾植物蒸腾水面蒸发土壤吸收水面吸收调蓄池吸收吸一呼一吸自然调节何为会“呼吸”的城市参照人的呼吸原理,将水的蒸腾和水吸收比作人类的“呼”和“吸”两个方面。同时以大化小,分区细化逐个击破:每一颗小草和大树为一个细胞,每一个湖泊和水池为一个器官,每一条河流为一根血管。将水治理与水利用有机结合,达到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最佳效果。土壤蒸腾,植物蒸腾,水面蒸腾等为水的“呼”作用,该环节将水返还给大气。土壤吸收,水面吸收,调蓄池吸收等为水的“吸”作用。通过人为作用加以科学化干预,如增加地面自然植被面积,恢复天然水域面积,同时修建地下水道和各种规格调蓄池。使得水体能够“深呼吸”:水体在“血管间”根据需要自由传输,“吸”的舒畅,“呼”的充分。城市内涝既有气候变化,暴雨强度加大的客观原因,更有城市规划统筹考虑不够,防洪标准确定不够科学,基础设施系统性不强等主观因素。要改变城市内涝频发的现象,我们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防洪排涝系统管理,加强雨水的综合利用,留足生态空间,减少洪涝隐患,以保护好城市的安全。结束语L/O/G/OThankyou!
本文标题:城市内涝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1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