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1《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过程和方法: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教法:讲练结合教具:多媒体教时:2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第一课时一、自学释疑、同伴互助(一)自学释疑1、生字膏腴.(yú)陈轸.(zhěn)遗镞.(zú)孝公既没.(mò)鞭笞.(chī)蒙恬.(tián)藩.篱(fān)俯首系.颈(xì)召.滑(shào)墨翟.(dí)瓮牖..(wèng)(yǒu)度长絜.大(duó)2劲.弩(jì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蹑足行.伍(háng)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约从离衡(通“横”)(2)合从缔交(通“纵”)(3)制其弊(通“敝”)(4)陈利兵而谁何(通“呵”)(5)倔起阡陌之中(通“崛”)(6)赢粮而景从(通“影”)(7)百有余年(通“又”)(二)探究解疑1、按照表达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一、(1——4)秦朝兴亡的历史过程(记叙)二、(5)秦朝灭亡的原因(议论)2、第一段写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崛起:秦孝公政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结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3、第二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发展: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政策:蒙故业,因遗策结果:强国请服,弱国入朝。4、第三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鼎盛:秦始皇政策:前期——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后期——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民)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以弱天下之民。(弱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防民)结果: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二、训练操作、反馈矫正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3)流血漂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爱惜、爱护、喜欢(5)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以为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3(2)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3)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4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招致(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6)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8)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9)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11)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12)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3)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蠢(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用词变小,变弱三、延伸迁移、总结归纳1、拓展迁移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此诗选取了哪两个细节?说明了什么实质?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虚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2、课堂小结四、拓展练习将课文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第二课时一、自学释疑、同伴互助(一)自学释疑1、讨论并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③陈利兵而谁何。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二)探究解疑1、第四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灭亡:秦二世2、第四段写了陈涉的哪些方面的情况?结果如何?陈涉的社会地位,才能不足,兵员不多,武器简陋。4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第五段将陈涉与九国哪些方面进行对比?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之道4、第五段还写了几组对比,分别是什么?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与九国,陈涉与秦朝5、第五段讲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训练操作、反馈矫正(1)对下列各句中“之”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C)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④东割膏腴之地⑤收天下之兵⑥聚之咸阳⑦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⑧有田忌之伦制其兵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④⑤⑥/②/⑦⑧C.①③④⑤/②⑥/⑦⑧D.①③④⑤/②⑦/⑥⑧解析:①③④⑤“之”为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②⑥“之”为代词,分别指代秦孝公、天下之兵;⑦⑧为指示代词,“这一类的”)(2)下列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C)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E.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解析:A、C两项中“而”都是连词,表转折;B、E两项中“而”表修饰;D项中“而”为表结果的连词)三、延伸迁移、总结归纳1、拓展迁移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相关语句:(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5本文记叙了秦朝兴亡的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借古讽今,规劝汉文帝实行仁政。2、课堂小结四、拓展练习历史上还有哪些朝代是因为“仁义不施”而迅速灭亡的?举例说明?拓展阅读1.荐读《途经秦始皇墓》和《焚书坑》途经秦始皇墓许诨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提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受到后人谴责。许诨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墓仿佛一座山一样,给人“龙盘虎踞”之感。眼前的高坟正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俭仆,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做出自己的评判。末句的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荡开了笔墨,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焚书坑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提示: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焚书坑儒,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不读书”的刘项而能灭亡“焚书”之秦,揶揄调侃之中,包含极为辛辣的讽刺。教后反思:知识扩展:6词性活用判断方法如果是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另有主语。如“天下云集响应”,既然有“天下”作全句的主语,那么,“云”、“响”就不大可能是主语了。而在有些句中,主语根据上下文省略了,如前面的例2,“内立法度”,看似没有主语,其实,主语“秦孝公”承前省略了,那么,毫无疑问,“内”就是动词“立”的状语。所以,要认识、掌握名词活用为状语,只能从句子的结构、意思入手去判断。翻译原则1、忠于原文(不能错译漏译,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字;尽量直译)。•例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错译:不爱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错因:“爱”没有翻译出来,应译为“吝惜”。2、文中如果出现特殊用法的词(如:通假、活用等),译文中一定要有所体现。•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错译: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拼斗诸侯。•错因: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文言中,不及物动词的后边有宾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这里,在“斗”的后边带有宾语“诸侯”。•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3、文中如果出现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例句: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错译:锄头、枪把并不锋利于钩戟长矛呀!•错因: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这是个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子,翻译时应把介宾短语提前做状语。•译文:锄头、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
本文标题: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1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