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题目: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单位:监利县周老嘴镇满春路小学作者姓名:胡振斌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科学知识的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来源于建立在原有创造基础上的创新。作为小学阶段向学生较为系统的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肩负者,必须承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责任。新课改呼唤创新,课堂教学趋势创新,我们更应该启动所有的智慧,把课堂插上创新的翅膀。关键词:实验探究质疑气氛过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适应于时代发展和培养新一代的需要,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一、在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随着新课程的呼唤,课堂不再教师主宰着学生的活动,而是创设有趣的实验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共同培养探究能力。平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增强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领悟了学习科学的乐趣,能尽情地探究,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求知识的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留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使学生对科学的奥妙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情绪,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验观察,积极探究和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科学课里,很多科学现象抽象、硬化、复杂多变,学生难以想象、理解,也不懂得怎样观察,更别谈探究了。因而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观察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学会实验观察,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科学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例如我在教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时,一开始我让全班同学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生物离它活不了。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呢?”这时学生一听是猜谜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学生猜出谜语后我又引导:说到这个空气,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有什么疑虑?这是学生各抒己见。我继而引导学生“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到底怎样?”这是我让全班学生做一个在平静时与跑步后每个人呼吸次数有什么不同的实验,而且作好记录,并提出不同情况下呼吸次数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没有空气我们就不能活下去。这堂科学课使我深深感悟到让学生在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中探究知识,是多么重要呀!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造能力关键的一环。这堂师生融洽、师生互动的《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课,学生不仅在兴趣中谈、想、忆、探,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能动性,更挖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潜力,同时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相结合能力得到很大发展。在科学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兴趣中乐于学习,乐于探求,充分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励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创造,用“探究科学秘密”的金钥匙去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这样就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地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奥妙的能力。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寻访小动物》一课,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访,到什么地方去访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质疑,如对《大树的观察》中,学生会说为什么树皮会裂开来,树里有什么东西,怎样来形容树的形状呢等许多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三、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的体验。1、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对学生落后的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简单批评。学习成绩不良学生发言时,不一定一次就能回答上来,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想一想,给他们答对的机会或让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教师禁止用“傻、笨、差”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多用信任,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班级中创设同学平等互助的氛围,使他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学会思考,尝试创新。再说,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成绩虽然不好,可有的在动手能力或思考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独到之处。2、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在科学课上,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有的可能教师自己都没有想到,或是自己也从未看到过,从这种角度来说,教师也是一个初学者,与学生是完全一样的。再说,在科学世界中,无处不有,没有一个人敢说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四、参与过程,学会探索。学生的科学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吸收过程,即使是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的思维结果,学生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维,正如著名的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科学彻底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显性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参加社会实践工作中是否具有创造性。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即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受到训练,培养其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观察我们的身体》时,观察身体内部是本课一个难点。因为在前面的学习活动中都是从外部观察,是比较直接的观察;而身体的内部是不能用眼睛直接看见的,只能靠间接的感知。这是学生第一次观察不能直接“看到”的物体。为了突破难点,首先用一个解暗箱的游戏引入。我准备了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这时学生的思路又被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有的说,用力时可以鼓起的肌肉;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还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探索。在科学课教学探究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独立思维、发展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转变观念,把课堂作为论坛,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竭尽全力为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人才而努力,勇敢地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局面和挑战。
本文标题: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7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