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标题《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理解物体间的力和相互作用教学重难点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三定律上次作业检查授课内容:一、知识点的回顾1.弹力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想要恢复原状而对迫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弹力产生条件: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动力学规律判断.说明: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若是曲面则垂直过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②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③杆既可产生拉力,也可产生压力,而且能产生不同方向的力。这是杆的受力特点。杆一端受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弹力的大小:弹簧、橡皮条类:它们的形变可视为弹性形变。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F=kX上式中k叫弹簧劲度系数,单位:N/m,跟弹簧的材料、粗细,直径及原长都有关系;X是弹簧的形变量(拉伸或压缩量)切不可认为是弹簧的原长。2.摩擦力的概念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大小:(1)静摩擦力的大小:F1F2FOF1F2FO①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重要说明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3.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化成三角形定则。推论:如果n个力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则这n个力的合力为零。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1-F2|≤F合≤F1+F2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4.力的分解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时,有唯一解。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③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求两个分力的方向时,其分解不惟一。④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求这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时,其分解方法可能惟一,也可能不惟一。5.共点力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6.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二、专题训练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B.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以和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D.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2.小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利用如图的实验装置记录了相应实验数据如下:(1)分析实验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2)该弹簧原长是cm,若用该弹簧制作一只弹簧测力计,其量程为N。(3)小李作出了所示的三个图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3.如图所示,弹簧秤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簧秤A和B的示数分别为[]A.1N,0.B.0,1N.C.2N,1N.D.1N,1N.4.两条劲度系数均为k的轻弹簧,连接后竖直悬挂.在其中点和下端同时挂上一个重G的小球(图1-24),则两弹簧的伸长之和为[]5.如图所示,以水平力F压物体A,这时A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若物体A与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物体的质量为m,那么A物体与墙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A.μmgB.mgC.FD.μF6.如右图所示,物块P与木板Q叠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板对物块的支持力为N,则N的反作用力是()A.物块P受到的重力B.地面对木板Q的弹力C.物块P对木板Q的压力D.地球对木板Q的吸引力7.如右图所示,物体在水平力F=15N、F=6N的作用下,静止在水平面上,若F保持不变,当F减小至10N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A.增大至10NB.增大至16NC.减小至6ND.减小至4N8.水平地面上有一重20N的物体,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1;今要物体沿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对物体施加的水平拉力应是()NPQA.20NB.2NC.0.2ND.0N9.两个物体A和B,质量分别为M和m,用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A静止于水平地面上,如右图所示,不计摩擦,则A对绳的作用力的大小与地面对A的作用力的大小分别为()A.mg,MgB.mg,(M-m)gC.(M-m)g,MgD.(M+m)g,(M-m)g10.如图所示,重20N的物体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用F=8N的力斜向下推物体.F与水平面成30°角,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则()A.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24NB.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12NC.物体所受的合力为5ND.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1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A以一定的初速度v沿粗糙斜面上滑,物体A在上滑过程中受到的力有()A.向上的冲力、重力、斜面的支持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B.重力、斜面的支持力、下滑力C.重力、对斜面的正压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D.重力、斜面的支持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12.放在水平传送带的物体P,随传送带一起沿水平方向运动,并且P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如图所示,此时传送带对物体P的摩擦力方向()A.可能向左B.一定向左C.可能向右D.一定为零13.如图2-3-17所示,质量为m的质点静止地放在半径为R的半球体上,质点与半球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质点与球心连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所受摩擦力大小为μmgsinθB.质点对半球体的压力大小为mgcosθC.质点所受摩擦力大小为mgsinθD.质点所受摩擦力大小为mgcosθ14.如图所示的小丽向右推墙的情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她推墙时,墙对她没有作用力B.她离开墙后继续向左运动,是因为受到墙的推力作用C.她滑行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平衡力的作用D.她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她的重力与地面对她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15.如图所示,饮料罐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罐受到的重力与手对罐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B.罐受到的重力与手对罐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罐对手的力与手对罐力是一对平衡力D.罐对手的作用力与手对罐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ABmM16.如图所示是某运动员在比赛中成功举起杠铃的瞬间,此时杠铃稳稳地静止着,关于该图片所反映的情景,从力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杠铃只受运动员对它的支持力作用B.杠铃受到重力和运动员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运动员所受杠铃对他的压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运动员所受杠铃对他的压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17.如图所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一个物体受到拉力F的作用作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的方向是(不计其它阻力作用)()A.B.C.D.18.如图是“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木块两端的测力计示数相等时,木块便保持静止B.若只在木块一端用测力计拉动时,木块有可能匀速直线运动C.木块两端的测力计示数相等,把木块扭转一个角度后松手,木块会保持静止D.木块两端的测力计示数相等,把木块扭转一个角度后松手,木块会转动19.如图所示,两个弹簧测力计钩在一起,两边通过定滑轮各挂一个质量均为m的重物,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大小为()A.2mgB.mgC.0D.无法判断20.如图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体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下而处于静止状态,对M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能受三个力作用B.可能受四个力作用C.一定受三个力作用D.一定受四个力作用21.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水平的地板上,用一轻质弹簧水平拉该物体。当其刚开始运动时,弹簧的伸长量为3㎝;当弹簧拉着该物体匀速前进时,弹簧的伸长量为2㎝,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200N/m(g取10m/s2),求:(1)物体所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多大?(2)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多大?(3)物体与地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多少?22.如图所示,用长15cm的弹簧竖直吊起一个木块,稳定后弹簧长23cm;用这个弹簧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匀速拉动该木块,弹簧的长为17cm,求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三、课后作业1.正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受到()A.一个力的作用B.两个力的作用C.三个力的作用D.四个力的作用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A.可以是性质不同的一对力B.必然是性质相同的一对力C.可以是大小不等的一对力D.必然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3.马拉车前进时()A.马拉车的力一定大于车拉马的力B.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大小相等C.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D.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力与车受地面摩擦力之和4.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着我国三名宇航员顺利飞入太空.下面关于飞船与火箭上天的情形,其中叙述正确的是()A.火箭尾部向外喷气,喷出的气体反过来对火箭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让火箭获得了向上的推力B.火箭尾部喷出的气体对空气产生一个作用力,空气的反作用力使火箭获得飞行的动力C.火箭飞出大气层后,由于没有了空气,火箭虽然向后喷气,但也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D.飞船进入运行轨道之后,与地球之间仍然存在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5.画出以下四个图中物体A的受力示意图.其中,图(1),(2),(3)中,各接触面光滑;图(4)中,水平地面粗糙,竖直墙壁光滑.
本文标题: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9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