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臧克家议论说理类文章的阅读与理解•一、特点•1.写作目的•议论文——证明作者的观点、反驳别人的观点,让读者接受;•记叙文——表现自己的观点、情感等,以情感人,重在“表达”;•说明文——传播知识、介绍技能、解释事理等,重在“说明”。•2.结构特征整体结构: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等•分论部分结构:总分、并列、递进、对照等•3.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摆事实)列举确凿、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②引用论证(讲道理):用自己从生活中悟出来的哲理或导师、先贤的正确论述,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对比论证(作比较)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打比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⑤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特殊——一般)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一般——特殊)⑦类比论证,通过两个属性基本相同的进行类比,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以特殊性的论据证明特殊性的论点的论证方法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可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二、阅读与理解•1.把握观点(论点)文题、语句(开头或末尾处)•2.分析材料(论据)•3.了解论证方式•4.分析论证过程分析论点、论据之间的联系,论据能否证明论点。事实论据:事实、史实、数据等理论论据: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立论:从正面提出观点或者主张,并加以证明驳论:批驳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正确的论点,驳论点、论据、论证过程•【教学目标】•1.学习借古喻今的写作方法。•2.学习层进式与对照式的结构,掌握议论文层次结构的分析方法。3.体会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重点】•1.诵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2.体会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难点】•1.学习层进式与对照式的结构,掌握议论文层次结构的分析方法。•2.学习借古喻今的写作方法。一、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10.8-2004.2.5),山东潍坊诸城人,现代诗人。山东大学知名校友,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曾任《诗刊》主编。他的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他的作品多以农村题材为主,语言朴实,文字严谨。•1930年,二十六岁的青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却把两题都做了。•他写的《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三句话“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叫绝,破例给了他九十八分的高分。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只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其实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也是因作文过于优异(其它科目平平)被主考老师赏识而破格录取的,闻一多对臧克家恐怕也有“惺惺相惜”的心理吧。臧克家因此成为闻一多的高足爱徒,与另一诗人陈梦家合称“闻门二家”。臧克家与谷牧上将张爱萍与诗人臧克家臧克家与季羡林世纪老人王洛宾与臧克家冰心与臧克家有的人[臧克家]----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要求:•在生字词、典故下作记号。•弥笃:更加淳厚。•笼络:用手段拉拢人。•气度:气魄和度量;气概。•借鉴: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贻误: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亵渎xièdú:轻慢、冒犯;不尊敬。•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故人重逢:以前就认识的人,重新相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逆耳之言:忠言。(忠言听起来往往是不中听的,所以叫逆耳之言。)•一概而论: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事情或问题。•从善如流:听从规劝像流水一样自然。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太平盛世:安定、兴盛德时代。•赤心耿耿:指真心诚意;忠心•言者无罪: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天渊之别:像天上和深渊一样的差别。喻差别极大•土壅而川决:无论怎样用土来阻塞,汹涌的河水还是冲破了障碍。文中用以形容周厉王“止谤”,终于遭到了崩溃覆灭的下场。•截然相反:完全不同的意思。•追古思今:追忆过去,思考现在。•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火冒三丈:形容怒气特别大。•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仗势凌人:依仗某种权势欺侮别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我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我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天网恢恢: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难以逃脱。•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文中指暴君所加给的罪责无法摆脱。•如出一辙: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入情入理:形容合乎常情和道理。•掩卷沉思:合上书,仔细地思考。•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三、写作背景、主旨•1.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80年5月。当时全国各条战线根据中央要求全面实行拨乱反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彻底消除“文革”余毒,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党迫切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阶级斗争为纲)•2.主旨•通过对比齐威王与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告诫各级领导同志要正确对待批评意见,敢于纳谏,改进工作,推动“四化”建设。•四人帮在毛泽东逝世时的具体职务是(按中共党内地位高低顺序):王洪文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张春桥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姚文元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主管全国的舆论;江青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虽然没有具体权力,却以“毛泽东妻子”的特殊身份成为四人帮的核心人物。•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人在获得中央警卫部队领导汪东兴的支持后,分别拘留了四人帮及其支持者(如毛远新、马天水等人),继而隔离审查,一般以此事件作为“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由于这个过程没有经过法律程序而是靠军队(警卫部队)完成的,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政变。•江青和张春桥被判处死刑,缓刑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王洪文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姚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文革定性为“由领导者(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江青(四人帮)和林彪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四、解题•正标题:概括出文章论述的中心;•副标题:指明“有感”的依据和由来,对正标题既有补充的作用,又有把感想限在一定范围内的集中作用。•纳谏(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齐威王。•止谤(制止打击别人提意见)——周厉王。•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着重以齐威王勇于纳谏这一点来立论,结合周厉王“止谤”的故事,对照展开论述,然后联系实际发感想。•《纳谏与止谤》——对比鲜明,发人深省五、本文典故1.《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P101•邹忌(zōu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wèi)其妻曰:“我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qiè)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fú)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li)民能面刺寡(guǎ)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三问:妻、妾、友三答三比:妻私我→宫妇私王妾畏我→臣畏王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三赏:上赏、中赏、下赏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变: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战国齐国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从此齐国渐强。齐威王,是位贤明的君王。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chún)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邹忌和妻子小妾小妾邹忌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和客人城北徐公邹忌窥镜图•邹忌夜思:我明明不如徐公美,为什么我的妻子、小妾、客人都说我比徐公美呢?•妻子偏爱我、小妾畏惧我、客人有求于我邹忌讽齐威王(宫女偏爱您、大臣畏惧您、国内有求于您—您得不到真相)门庭若市门庭若市燕、赵、韩、魏来齐国朝拜齐王2.“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语出《论语·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子贡——孔子十哲之一•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qiān、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德行:颜渊(子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子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3.美芹之献《列子·杨朱篇》•宋国有田夫,常衣缊yùn黂fén,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yù室,緜纩miánkuàng狐狢hé。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室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shū,甘苔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shěn而怨之。其人大惭”。•宋国有个农民,穿麻织的衣服,勉强过冬。到春天下地干活,太阳晒得他暖洋洋的。他不知世上还有住好房子、穿绸缎裘皮的人,以为自己晒太阳取暖是个专利。于是对妻子说:“晒太
本文标题:4.纳谏与止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2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