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临川名师2011-201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一解题技巧精析
2011年全国新课标一卷解题技巧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聚焦:周制一统分析:A与史不符: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使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B与史不符:西周没有王权的高度集中C与题关联:西周时代的宗法制是血缘基础上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秦汉统一D与史不符:没有实现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相反地方诸侯实力强大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聚焦:黄谷江铜南北金分析:A与史不符:黄河流域不少城市毁于战火,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黄河流域经济水平高于南方,B与史不符:河西走廊是在十六国时期得到开发,但不是发展最快的地区C推导不当:D与史相符: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经济发展相对稳定。但推导条件也不足。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聚焦:公是非(国家决策大家决定)分析:A与题无关:B与题不符:重视百姓C聚集直选:D与题不符:重视百姓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聚焦:杀我损害思想自由(牛虻:)分析:A与题不符:B聚焦直选:苏格拉底强调人的思想自由,重视个性C与题史不符:D与题史不符: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聚焦:承诺劳动者分析:A弱焦:B与史不符:无联盟C与史题不符:D主焦: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聚焦:反孔到尊孔分析:A可以推导:巩固政权需要B无法推导:C推导不当:恒定值不能反映变化D推导不当: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聚焦:性质同规模影响不同(前小后大)分析:A与史相符:B关联错误:C关联不大:D无关联: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聚焦:政府地方政策相左分析:A与题不符:B聚焦直选:C推导过度:地方实力派仍然是清政府官员。不是列强傀儡D推导过度: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聚焦: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影响贸易平衡分析:A与史不符:石油B推导不出:C非焦:D命题意图: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聚焦:下放核算(自主)分析:A与史相符: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以人民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大搞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B与史不符:C用词绝对:D无法推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聚焦:工资与效益挂钩分析:A无法推导:B无法推导:C聚集直选:D推导不严: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聚焦:分析:A与史不符:哥白尼的理论科学实验证明是错的B与史相符: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对自然世界的认识,都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C与史不符:只符合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D与史不符:只符合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重大思路:焦干直选;史推不当政治:24、抑制豪强0.53;28、拘泥规则0.61;29、专权愈进0.59;34、葡萄形式0.41;经济:26、社会结构0.72;32、五八发展0.64;33、下海共识0.45;35、亚贸重心0.3思文:25、市民思想0.56;27、正心诚意0.27;30、舍身喂虎0.58;31、选择暴力0.36;对史的要求低(材8:史4)对材料要求高对阅读要求高,对基础概念要求高,提问基本就事问事。2012年全国新课标一卷解题技巧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聚焦:汉武帝抑制豪强(田宅;迁移)分析:A与题不符(冲突):B用词不当(偷换):围绕焦点原因命题,抑豪强是因为有矛盾,但政治权力概括中央,经济势力概括地方不科学,也有老师认为严重分离不行;C聚焦直选:围绕焦点直接目的(抑兼)命题,但隐蔽,正常应表述为:缓解土地兼并是抑制豪强目的之一;D用词不当(偷换):围绕焦点根本目的(集权)命题,把政治手段换成经济手段,也有老师认为主要方式不行(小心程度词);技巧:如果排不出来则直选。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聚焦:僧好僧坏故事流传(僧表)或相恋正义思想流传(思想里)分析:A粗浅表象:外焦B用词不当(外延):围绕内焦(思想)命题。但民间思想、戏剧扩大或缩小了外延;C推导不当(缺乏比较):围绕杭州命题,把宋杭思想概括成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但特色需要比较D知识储备:必修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宋词和宋话本)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聚焦:百姓去农改商(人口职业结构即社会结构变化,可直选)分析:A推导不当(过度):从农人口减少与农业衰退并无必然因果关系,因为中国人多地少现象严重;B聚集直选:从商人口增多可推导工商业发展,社会结构概念不清(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C与题不符(无关):D用词不当(非焦误释):游手非无业,指不务农业(正业),误释应会考虑大家认知水平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聚焦:四民同道则一分析:A与题冲突:B推导不当(过度):C与题不符(冲突):D聚焦直选:参考译文:文人用以修治的,农民用以具养的,工匠用以利器的,商人用以通货的,各取用他们资所能近、力所能及的而成就事业,来求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归结他们的要点在有益于人民之道,这些是相同的……四种人职业不同而方法相同的。语境知识储备:王阳明心学致良知周按:正心诚意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正心是说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是指意必真诚而不自欺。此题王阳明阐发的根本问题应该是“四民异业而同道”,即职业分工不同,但职业道德的要求相同,职业的作用和社会地位相同。答案有些勉强。初步佐证材料如下:林文勋:王阳明提出“士农工商异业同道”的“新四民说”,反映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新四民说”对社会分工和价值观做了重新定位,对传统的“四民”观念进行修正,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崭新命题,王氏在为弃儒经商的方麟所写的《节庵方公墓表》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在这篇墓表中,不仅把工商放到与士农平等的地位,而且以全新眼光重新剖析了工商阶层的社会价值,他不只称许商人与文人同“道”,并且认为,一个诚实的商人比一个利欲熏心的知识分子更值得尊重。戴光中:王阳明观念的先进性,在于明确否定了儒家经济伦理的理论核心等级制思想,指出士、农、工、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即“异业”而已,在至关重要的“道”的面前,应该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田秀云:《节庵方公墓表》这里倡导的是各行各业都要恪尽职守、重义济世的职业责任伦理思想,也是人们职业活动的宗旨。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聚焦:内阁理案按样(不灵活)分析:A与题不符(无关):无所事与按样差太远B聚集直选:拘泥规则即按样C推导不当(过度):繁忙无体现D与题不符(冲突):惟命与唯样冲突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立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聚焦:专权(在分裂与兼并中)愈进分析:A推导不当(不严):B推导不当(荒谬):C聚集直选:D
本文标题:临川名师2011-201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一解题技巧精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9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