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591UP历史资源-必修三专题一
必修三专题一:2、儒学的兴起(每课名题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0分)1.(2011年11月泰兴市期中1题)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D.②③④【答案】C【点拨】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①中人文主义精神强调的是重注人,在汉代儒学中没有提及相关内容;“民本”思想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有体现,“君本”思想在汉代儒学的体现是“君权神授”思想;汉代儒学为适应“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而进行的发展;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都是为维护统治者统治的工具。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汉代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汉代儒学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结束】2.(2011年11月潍坊市三县期中24题)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儒家学说的发展。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学说即神化皇权,又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制约作用。【结束】3.(2011年11月江西四市联考20题)《史记.儒林列传》载:汉武帝时,“及窦太后崩……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材料主要反映了A.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B.教育为儒学所垄断C.儒学家参政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D.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西汉设立了太学【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题干中说,窦太后死后,道家思想被废黜,儒家学者在朝廷中逐渐增多,公孙弘被封为候,全国上下儒学成风,应C项。A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结束】4.(2012年1月扬州市期末3题)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B.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C.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答案】C【点拨】【结束】5.(2011年11月广东六校联合体13题)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一书中提到“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以下不属于梁启超所说的“雄主之布划”的是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汉武帝建立内朝C.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答案】A【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思想。【结束】6.(2012年1月潮州市期末13题)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C.有力地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答案】B【点拨】【结束】7.(2011年10月潮汕两市期中联考16题)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答案】C【点拨】【结束】8.(2012年1月黄冈市期末24题)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韵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A【点拨】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在经过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政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结束】9.(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28题)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C.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开放D.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答案】D【点拨】【结束】10.(2012年2月丽水一模13题)“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射牛行事。……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禽及白雉诸特,颇以加祠……皆至泰山而然后去。”《史记》中关于汉武帝封禅的这段记载反映了A.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完全实现B.儒学偏离了“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C.儒学始终保持着正统思想的地位D.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形成【答案】B【点拨】【结束】11.(2011年10月苏北四市摸底2题)“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A.贾谊、汉景帝B.晁错、汉文帝C.董仲舒、汉武帝D.魏征、唐太宗【答案】C【点拨】从材料中的“太学”即可判断选择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结束】12.(2011年11月黄山市七校联考3题)以其学说“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家是A、孔子B、韩非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C【点拨】【结束】13.(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4题)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宗法制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C【点拨】本题中孔子强调的“礼”即周礼,是指西周确立的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用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三纲五常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宗法制是西周初确立的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核心。据此本题李世民杀兄逼父违反了①②③项所述礼仪制度。第④项“民贵君轻”思想与本题无联系。【结束】14.(2012年1月龙岩市质检2题)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A.墨子“兼爱”思想B.孟子“性善论”C.老子“无为”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答案】D【点拨】【结束】15.(2012年1月莱芜市期末18题)西汉中期的汉元帝初元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秋七月,诏日:‘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阴阳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将何以优之?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汉元帝下诏罪己的思想因素是A.墨家思想B.孟子性善论C.道家思想D.天人感应学说【答案】D【点拨】【结束】16.(2011年12月金丽衢十二校联考1题)右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A.《佛经》B.《圣经》C.《五经》D.《道德经》【答案】C【点拨】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讲经图”中的“经”指儒学经典,本题选C项。【结束】17.(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8题)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比较。该题较容易,回答中需注意“根本着眼点”,应选D项“加强君主专制”。BC项明显错误,A项是表面现象。【结束】18.(2011年12月安徽名校模拟8题)现代人所说的“检讨书”在古代皇帝的笔下就是“罪己诏”。其实,“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反省罪己的御用文书。康熙皇帝罪己诏:(康熙十八年因地震)”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徽。”与上述思想有关的派别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相关知识。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汉代儒家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认为君主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灭于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灭便会降灾于他。【结束】19.(2012年2月丹东四校协作体25题)《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答案】D【点拨】【结束】20.(2012年1月江门调研14题)《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题干中认为皇帝治理国家需要与天意相符,如果与天意不同那么天下就会打乱,所以作为统治者,必须与天意相同,这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对皇帝行为具有一定的束缚作用。其余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变。【结束】21.(2011年9月珠海市摸底13题)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C.有力的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答案】B【点拨】考查董仲舒新儒学。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结合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主张用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符合汉武帝的统治需要,选择B项。【结束】22.(2011年10月佛山顺德期中14题)有人认为“口口口口……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材料中省略的字最可能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答案】B【点拨】【结束】23.(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29题)《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点拨】【结束】2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10题)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答案】C【点拨】儒学为适应封建
本文标题:591UP历史资源-必修三专题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47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