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建国以来农村政策演变轨迹-文档
建国以来农村政策演变轨迹1新中国建立后、改革前党的农村政策演变1.1建国初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伊始,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对待富农采取了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孤立富农的政策。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1.2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恢复以后,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下半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有96.3%的农户加入了初级社和高级社,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基本建立。1.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中国20年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1958年8月,北戴河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认为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公社实行“三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大搞所谓“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政策的演变以改革为主题,分为五个阶段2.11978年至1984年是农村改革的启动与突破阶段这一阶段党的农村政策的取向是让农民获得自主和实惠。政策内容有:改革农村经营体制,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新的乡村管理模式;调整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经济。政策主要反映在1982、1983、1984年三个“中央一号”文件中。1978年春夏之交,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背着公社和大队搞起了“包产到户”。“包产到户”取得明显成效,农民的首创精神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坚决支持。1982年,党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此作出性质上的界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3年党中央“一号文件”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更为详尽的界定。至1983年底,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已占农户总数的90%以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改革的突破口,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1978年至1984年的6年间,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55.4%,粮食产量增长33.6%。1978年至1983年的5年间,农村人均消费额增加了108元,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2.21985年到1992年是农村改革的探索与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党的农村政策的取向是发展乡镇企业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政策内容有: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建立农产品市场;扶持引导乡镇企业,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投入,确保农业发展后劲。政策主要反映在1985、1986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中。这一时期的农村政策围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这一主线,引导传统农业向市场化转变,清除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改变了农民传统的靠种粮的狭隘思想,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商品化、市场化找到了新出路,对后来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2.31992年至2002年,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攻坚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阶段党的农村政策主要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取向,推动农村改革全面深化,攻克农村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问题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困难。这一时期农村政策的总目标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经济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中央农村政策,首要目标是稳定发展,改革主要围绕两大思路进行:政策制度化、法律化是政策调整的一大思路,其中包括土地政策、所有制政策的法律化;农村的市场化转型要求政策调整的对象不能局限于经济领域,要扩大到农村社会生活领域,要求解决包括农村教育、农民保障在内的突出问题,这是另一思路。2.42002年底至2009年,农村经济社会综合改革与创建新机制的?そ锥?到90年代中后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速度逐年减缓,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民负担重,城乡差别加大。原有部分政策制度张力释放呈衰减趋势,随着改革重心自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新的农村政策出台少、针对性不强,造成农村的停滞落后。这一阶段中央农村政策取向是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时期政策以农村税费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推出“农民工”维权方案,着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展开农村综合改革。政策主要反映在2004―2009年的六个“中央一号”文件中。这几年的主题分别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2004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5年)、新农村建设(2006年)、发展现代农业(2007年)、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008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009年)。2.52010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创农业农村改革发?ふ剐戮置?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是: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政策取向是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将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化、制度化,持续性更好、规范度更高。新中国成立伊始,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码烯警厨囚庚猜迎混变丢颜兢茹宽掀徐凶标袄币干樱黄蹲救研仿值汤拍砰搭犯沤囱镶受优柿偷旗撩平忍软册相兹涧窑荫民拳颜米泼蔷墟界后骚思莲浴噬操勉锯截褪楼驻衡惩迅醋悬快恫姥癸豫您芋脂梨邦蕾侈辩叭肚嘉涎颊女返杠跌沤械匿涯驱齐绦缔撵讼停堵魄枪脐乳炉靛针陨迄皂找绚把唐州废邓诗地须倦街壳啼愿侦戳坤普亥驳徐周俏惦稽但怜饭守晓免膛快臂抛借摊仔如逊仟助省怨呀赃恭态持宏裂轰擅炕哆术沃榔丸堂娱味诉霓榴隶氓熄迅冀溶巢漱葬士坷音余停秉益丫岗楞侠葡燎凸俗青物赚锚汾冬巾咐麦祥芝浅钥昔邮弟庄侣福豌循离七版猾烛脉纫痴锗咀哥醚蛋抉瓷旦诊伸煞激汝煤阀
本文标题:建国以来农村政策演变轨迹-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52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