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案例与评析
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案例与评析给自己穿衣案例:某幼儿园小班的悦悦活泼可爱,可老师发现她的依赖性实在太强了,什么事情都要喊老师帮忙:吃饭要老师喂,小便要老师给她脱裤子、穿裤子,午睡时还要老师给她脱鞋、盖被子„„老师想让她自己做,她总是可怜兮兮的说“我不会”。老师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悦悦的妈妈,妈妈无奈地说:“是啊,孩子这样已经有一阵子,其实以前有什么事她老是想要自己做,但我当时嫌她慢,太烦,就什么都给她做好了。现在可好,懒得不得了,什么都要大人帮忙。”在老师的耐心鼓励下,悦悦终于开始自己穿衣服了,老师大大地表扬了她,她非常高兴。下午,当妈妈来接悦悦的时候,悦悦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会自己穿衣服了。”“是吗?”悦悦妈妈一边回答着女儿,一边习惯性地把挂在教室外面的悦悦的外套拿下来,然后给她穿上。点评:类似这种现象在刚入园的小班宝宝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宝宝0-3岁时,父母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喂养上,想方设法让宝宝吃得多,吃得好。然而有一点却很容易被父母忽视,就是宝宝独立性的培养。2-3岁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关键期。这时,宝宝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他事事都想尝试自己动作的力量和效果。其实,当宝宝用手抓饭自己吃,用手来夺大人手里的勺子时,已经意味着独立性的萌芽。宝宝的这种独立性倾向,是一种积极的表现,父母一定要予以鼓励,并引导他学会“自己来做”。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宝宝的能力有限,虽然他想自己来,但常常做不好。例如,自己吃饭,不仅吃得满脸、满桌都是饭菜,而且边吃边玩,饭菜都凉了,这时有些父母就干脆夺过勺子喂他了。孩子自己扣钮扣,也是好长时间扣不上一个,父母也会忍不住代劳。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耐心指导不容易,但是应该坚持这样做。如果在宝宝独立性倾向正在发展的时候,没有给他适时的锻炼,错过了这个时机,孩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重,你再想让他自己做,就很困难了。同时,如果生硬地干预或限制孩子的独立行动,常常会遭到宝宝的拒绝,伤害他活动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所以,一定要创设条件,尽量满足宝宝要求“自己做”的心理需求,慢慢培养他的独立性。如果担心把宝宝的衣服、地板等弄脏,可以事先垫些毛巾或报纸等。不要生硬地干预或限制宝宝的独立行动。如果时间紧,先与宝宝商量,让宝宝先试一两次,再由父母帮忙。时间充裕时,比如下午放学和晚上睡觉,尽量让宝宝自己穿脱衣服等。在宝宝自己做的时候,最好有大人在一旁鼓励,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适时的帮助。不要因为嫌宝宝烦,索性让大人来,或完全让他自己来,一点也不帮他,等着看他自己受不了挫折,再放弃。独立性是幼儿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幼儿终身发展的重要素质。宝宝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如果宝宝的自理能力好,进入幼儿园后,就会在群体中表现出色,自信心也会增强。相反,一个自理能力差的宝宝,在幼儿园里时常有挫折感,无形中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宝宝的上进心。给孩子自由案例:一位邻居妈妈向小珏抱怨,说自己的孩子脾气特别大,还有攻击性行为。小巫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说:“那是因为他没有自由,你总是不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时孩子正想玩花圃旁边水坑里的雨水,他妈妈已经制止了他,怕弄脏衣服。听了小巫的建议,妈妈开始尝试让孩子自由地玩水。孩子高兴极了,一边玩,一边向大家报以灿烂的微笑,妈妈说,从来没看见孩子这么开心。后来妈妈反省到,大人总是怕孩子弄脏、摔着,这也不让孩子做、那也不让孩子做,孩子在家,似乎总是在跟大人在进行无穷的斗争和怄气。小珏说道:“孩子本应该放在探索世界上的精力,却花在跟父母玩猫追老鼠上,这正常吗?要保护孩子是好事,但是不应该侵犯孩子的空间,剥夺孩子的自由。当你给孩子自由,孩子就能专注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不会捣乱、发脾气。”衣服脏了可以洗,为了成人方便省事儿而阻拦儿童自由地发展,会遏制儿童大脑和心灵的健康成长,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点评:说起给孩子自由,很多家长都会大惊失色。给孩子自由,最大的障碍在于成人内心的恐惧,一方面担心自由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另一方面害怕自由会造成孩子的放纵和破坏性后果。其实幼教中的自由是建立在尊重儿童发展客观规律上的,当孩子需要自我发展时,不要阻碍他;当孩子认真探索时,不要打断他;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给他选择的权利。运动和游戏是促进大脑充分发育的首要前提,是智力开发的必要条件,许多家长对此认识不足,限制孩子体能的发展,从而也限制了孩子智能的发展。孩子探索世界时,也是他最聚精会神的时刻,成人过多地干涉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影响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抑制孩子大脑的发育和成长,剥夺孩子的自信心。那些上学后不专注的孩子,有所谓“多动症”的孩子,追溯其成长史,往往都有家长干涉过多,限制过多的痕迹。大部分患有所谓“感统失调症”的儿童,都生活在行动没有自由的环境里。当家长给予自由和信任,孩子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就能够轻松地控制自己。另外,由于孩子的精神和情感得到充分的满足,物质的满足就不是主要的,所以孩子不闹。真正的自律品质不是来源于严加控制和惩罚,而是来源于尊重和自由。多动的孩子案例: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孩子表现得很淘气、不听话、好动、不愿集中精神去做某些事,老师和家长就会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不但给孩子扣上一顶大“帽子”,还时时处处管着孩子、限制他的活动,但往往适得其反,孩子更加不听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点评:“多动症”和“多动”的孩子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孩子先天的气质不同,有的孩子活动量大,精力旺盛,我们不能简单的因为他动作多就判断他是多动症。“多动症”是一个医学的名词,是一个明确的疾病。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先天的脑损伤,再有就是在早期家长的教育方法或者是教养环境不当,比如说过渡的保护、过度的溺爱或者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都可能造成心理行为的问题。“多动症”和“多动”的孩子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一、多动的孩子动作本身是协调的,它只不过是动的多;“多动症”的孩子特点是没有目的的多动,你表面上看他动作很多但是他不协调。二、“多动症”的孩子基本上伴有“注意”的障碍。我们知道“注意”包含有两项,一个是有意的注意是受自己主观意识控制的;一个是无意的注意就是外界刺激造成的马上注意。“多动症”的孩子主动注意的能力比较差,相反无意注意的能力比较亢进,所以他很难专著一项事情。三、“多动症”的孩子往往具有冲动性,很难控制自己,往往会有干扰、破坏别人的冲动。具体来说,家长怎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呢?一种简单易行的测定方法——康纳氏量表,可供家长参考怎样看电视案例:现在,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认为看电视就象看图画书一样,可以发展孩子智力。而有的父母为了自己做家务或打麻将,打发孩子去看电视,把电视机当成照顾孩子的“保姆”。很多孩子在看电视时往往爱坐得靠前,离荧光屏很近,电视机的光度时亮时暗,变化很大,这样会使儿童眼睛的睫状肌调节功能降低,逐渐使晶状体突出而导致近视。同时,孩子习惯长时间静态地坐在电视机前,不但影响身体动作技巧的发展,同时也减少了与同伴交互作用的机会。另外,孩子的可塑性最强,善于模仿,但缺乏分析思考的能力,常使孩子不经过滤而照单全收电视上所播映的内容,进而影响其行为、语言、思考及态度表现。点评:综上所述,家长要有正确的休闲观,别把电视作为家人的主要休闲方式。同时,只要正确地看待电视,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娱乐工具。1、时间监督。孩子每天收看的电视不宜过多,最好不要超过1-2个小时,节假日也最好不要超过2个小时,别因为是假日而放任孩子看电视。2、帮助孩子制作看电视的时间表。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什么时间是孩子看电视的最好时间,即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最有意思的节目看,而不是单纯地限制时间。这样就可以改变孩子盲目的收看习惯,教会孩子有目的有计划地收看。3、在看的过程中教育孩子。父母应该尽量陪着孩子一起看电视。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节目内容,在对内容发表意见时也能有更好的判断力。在看电视过程中要耐心解答幼儿对电视的疑问,边看,边问,边解答。也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看,鼓励孩子在看的过程中作出适当的评价。使幼儿知道电视内容并非全部都是真实的。告诉孩子主角是由演员扮演,场景是经过布置的,节目多由厂商提供,收视率可决定节目的收入以及广告的意图销售商品给观众等等。孩子虐待动物怎么办?案例:云云的爸爸最近很疑惑,自己的孩子怎么了,这么一个聪明漂亮的小女孩,怎么会表现得这么残忍呢?原来,上个星期天爸爸带云云去钓鱼,云云则在一边拿着蚯蚓玩来玩去。过了一会爸爸发现,云云正用一根塑料绳子拦腰系在蚯蚓身上,随着蚯蚓扭来扭去挣扎得厉害,云云也把绳子越勒越紧。爸爸劝云云把绳子松开,云云却不依不挠,一使劲,蚯蚓变成了两截。看着在地上扭动的两截蚯蚓躯体,云云发出了“咯咯咯咯”的灿烂笑声。爸爸皱起了眉头,想起暑假里带云云去乡下老家,云云跟表弟也是玩得无比开心,可走近去一看,他们竟然在用刀片剖开一只螳螂的肚子,黄黄白白的东西让爸爸直恶心。而上次,云云更是用手去掐金鱼,等爸爸赶来抢救的时候,鱼缸里已经只剩下一条活鱼了。云云到底怎么了?想起新闻报道里的大学生硫酸泼熊、微波炉烤熟小狗事件,爸爸开始对现在的孩子犯迷糊了,有点不寒而栗的感觉。点评: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很多小朋友(包括自己)都曾有弄死小动物的行为。教育专家认为,幼儿最初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3岁左右的孩子通常会出现暴怒、突然发脾气、摔东西,这个时候他还不能稳定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会表现出对动物的不友善,如踩死、掐死小动物。但他自己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因为他还不懂哪些是社会允许的,受到称赞的,哪些是社会禁止的,受到指责的。当然,他就不能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所以,一般认为7岁之前发生虐待动物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正常。但家长应注意要引导孩子爱护小动物。如果7岁以后在六个月里连续出现虐待动物的行为,并且使其致死,伴随还有其他不良行为,如撒谎、打架、偷窃等行为,那么家长应引起高度重视,孩子可能已经患有品行障碍。儿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表现。一般情况下,儿童所承受的压力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不和的压力。如果家中经常发生“大战”,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就有可能形成偏激和虐待心理,并把这种心理发泄在弱小的动物身上,以小动物的痛苦为乐。第二,过分严厉管教的压力。有时候,家长为了孩子能早日成“龙”,对孩子管教过严,甚至用打骂、跪洗衣板等方式来惩罚孩子,这种野蛮的行为很可能使儿童产生仇恨心理。为了发泄,他们只能欺凌弱小、弱肉强食,把心底的愤恨都发泄在小动物身上。第三,学习方面的压力。有的孩子在遇到学习压力时,以逃避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如逃学、打瞌睡等;也有的孩子在遇到压力时,用攻击的方式来释放心中的紧张情绪。虐待小动物就是一种攻击性行为。第四,对新生活不适应的压力。如果突然改变了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也有可能给儿童造成心理压力。在无法适应的情况下,儿童报有可能采取攻击外界的行为来保护自己,以此减轻内心的恐惧。例如,父母的离异,亲人的死亡,或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生活,都会给孩子带来内心恐惧,有的孩子就用虐待行为来缓和恐惧心理。了解了引起虐待行为的原因,做家长的就可以对症下药了。看看您的孩子的行为属于哪种压力造成的,然后尽量去帮孩子缓解内心压力。音乐胎教案例A、凯凯妈妈高兴极了,她发现儿子才7个月大的时候,就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当大人把碟机打开,塞进去一张歌碟(儿童歌碟),凯凯就会始终保持着一个坐姿,兴奋地望着屏幕,嘴巴跟着歌曲咿呀学语,连喊他的名字都没反应。她统计过,最长的记录是三十八分钟。可不要小看这几十分钟,一般来说,小班幼儿(三岁左右)的注意力一般能维持十五分钟就很不错了,而凯凯那时仅七个月大。现在凯凯将近四岁,聪明活泼,喜欢与人打交道,对歌曲更是“过耳不忘”,春节晚会上的“吉祥三宝”他听了一遍就能记住。在“六一”晚会上,凯凯和妈妈合作表演了这个歌曲,成了他们市里
本文标题: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案例与评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1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