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要点:普通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窥探东周王朝的虚实,怀有像卷席子一样卷起天下、像包包裹一样包揽整个世界、用口袋装进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野心。(可按互文翻译为“有统一天下的野心”)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天下的人,像云块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响应着,带着粮食像影子似的跟从(陈涉)起事。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一)普通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独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特征,来描绘和修饰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状。通常翻译成“像……一样(似的)”。例如:•①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张开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没多久,一只狼干脆走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夫)面前。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特征,来描绘和修饰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状。通常翻译成“像……一样(似的)”。例如:•①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张开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没多久,一只狼干脆走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夫)面前。•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把甲(动词支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乙(用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一样地”或“把…当作”。例如:•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②人皆得以隶使之(张溥《五人墓碑记》)•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作仆役来使唤•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把甲(动词支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乙(用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一样地”或“把…当作”。例如:•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②人皆得以隶使之(张溥《五人墓碑记》)•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作仆役来使唤3.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当”等,构成“介宾短语”。例如:•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马中锡《中山狼传》)•狼,快离开!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②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碎石开土,用畚箕(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3.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当”等,构成“介宾短语”。例如:•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马中锡《中山狼传》)•狼,快离开!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②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碎石开土,用畚箕(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4.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在哪里”产生。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在”、“从”等,构成“介宾短语”。例如:•①卒廷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终于在朝廷上(按礼节)接见了相如•②草行露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在荒草丛中行走,在露天里息宿•4.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在哪里”产生。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在”、“从”等,构成“介宾短语”。例如:•①卒廷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终于在朝廷上(按礼节)接见了相如•②草行露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在荒草丛中行走,在露天里息宿•5.表示情势或道理•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所依据的情势或道理,可以加“依”、“按”这类介词构成介宾短语来解释它。•①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我与曹操这老东西,按情势说,不能同时并存。•②予分当引决。(文天祥《指南录后后序》)•我按道理应该自杀。•5.表示情势或道理•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所依据的情势或道理,可以加“依”、“按”这类介词构成介宾短语来解释它。•①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我与曹操这老东西,按情势说,不能同时并存。•②予分当引决。(文天祥《指南录后后序》)•我按道理应该自杀。•二)时间名词作状语•1.表示每一。例如:•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刀,(因为)它是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刀,(因为)它是用刀割砍骨头。•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滕文公下》)•(假定)现在有个人天天偷邻居的鸡。•2.表示渐进。例如:•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从这以后,楚国国力一天天地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②乡邻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3.表示往昔。例如:•①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尔雅注疏》)•往日我来这里,并不是以翟国为荣,而是因为在这里可以成就大事。•②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晏子春秋》)•从前宋国结盟,屈建向赵武询问范会的品德。三)方位名词作状语•单纯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趋向。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在”、“到”或“往”、“向”等来理解。•1.表示方位。例如:•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诸葛亮传》)•对外与孙权结盟修好,对内兴利除弊革新政治三)方位名词作状语•2.表示趋向。例如:•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法现象,往往可以取得表义更为显豁、描写更加形象的修饰效果,有的已作为成语或发展为双音节词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如:虎踞龙盘、里应外合、日积月累、风驰电掣、土崩瓦解、席卷、瓜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七星那样如游蛇那样蜿蜒(表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②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像对待客人一样(表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③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用船(表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表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⑤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在外地(表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苏洵《六国论》)•坚持道义(表示情势或道理)•⑦谨食(sì)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每到规定的时候(表示每一)•⑧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一天天地(表示渐进)•2、翻译下面文段•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夜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徐吾曰:“妾日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节选自刘向《列女传》)•重点:①(合)烛:名词活用为动词,买蜡烛;②夜(织):名词活用为状语;③(与)夜:名词活用为动词,夜织;④日(起):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翻译: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徐吾家贫,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要来了。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现在整个房子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邻家的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
本文标题:64文言文词类活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27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