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原理论文-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论唯物主义史观和历史主体的能动性——《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书报告摘要(Abstract):《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又称《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评述法国历史事件的重要政治论著,也被视为是其最富有才华的一部作品。马克思在其中阐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人物的主观能动性、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特征、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斗争的外在形式与其实际内容的矛盾差异性等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政治方面的内容,对当代社会也具有很强的启示性。本文仅选取《雾月十八日》第一章,以唯物史观为角度做简要解读。关键词(keywords):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现实意义《雾月十八日》以其深邃的政治内涵和高远的前瞻性曾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著作”。共和八年雾月十八日原本是拿破仑发动政变、实施军事独裁的日子,而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的政变实际发生在1851年12月2日。马克思在此借用了“雾月十八日”来讽刺路易·波拿巴模仿拿破仑的拙劣、平庸表演。历史唯物主义普遍原理告诉我们,历史不是随意的,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意志共同决定的,是客观的。几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起了很大程度上的误解。很多学者基于阶级性、时代局限和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一些错误阐释,迷信英雄主义史观,不能明晰唯物史观。《雾月十八日》这部作品脉络井然地向我们论证了法国革命进程中的历史、政治与阶级分析法背后的唯物史观,同时也肯定了历史人物的主观能动作用。尤其是第一章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用比喻性的语言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历史创造因素的来源、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以及英雄人物对于历史所能起到的反作用。另外,在这一章中,马克思还对无产阶级的斗争作出了高度赞扬的评价,对他们的失败感到惋惜。一、《雾月十八日》第一章唯物史观解读(一)历史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上创造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当一个新生革命处于萌芽状态之时,为了使更多人接受这种革命,减少革命中预期的冲突规模,也为了给自己的革命盖上一个具有合适理由的“帽子”,人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自己效劳,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马克思在这里运用了几个并列的例子来进行具体的说明:路德利用使徒保罗;1789-1814年革命利用罗马;1848年则是时而模仿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而模仿1793-1795年(拿破仑当政)。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前两个“模仿”——马丁·路德和法国大革命是持肯定态度的。在类似这两种革命过程中,“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是为了在想象中夸大某一任务”,“是为了再度找到革命的精神”。革命的果实一旦取得,人们就要进入到新的时代中来,把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作为工具的,历史中尘腐的东西丢弃。正如我们熟悉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为了借用古典的回归来修复生而为人的精神,解放出人的本性中自然自觉自为的部分,而不是真正地重建古制,古典的复兴只是要在中世纪的压抑环境中寻求解放的途径和力量,让自己的变革具有激荡人心的回响。他们的斗争虽然借用了历史的倒影,却已然是建立在历史条件之上的现实升华。而另一种历史“模仿”的方式受到了马克思的无情批判:路易波拿巴的主观活动不是为了新的萌芽,而是旧的回复,是“拙劣地模仿旧的斗争”,为“模仿”而“模仿”。无论是哪一种模仿历史的形式,都离不开历史本身作为“背景”和“原料”。先前发生的历史事件提供后人以经验、模素、共同意识,这是此后的历史活动家们不得不参考和借鉴的,即“吸取历史的教训”。即便不是有意识地去借鉴,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也已经给他们刻上了历史的烙印。从此角度而言,历史不仅给人们创造新历史的可能性,还制约着历史创造的“原料”。因此,可以说,一切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都离不开既定的历史条件。(二)历史的前进和发展是曲折的马克思在第一章中简明扼要地对比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正如马克思所总结的那样,资产阶级革命总是突飞猛进,接连不断地取得戏剧的胜利效果,但这种革命却十分短暂,很快就达到自己的顶点,在整个社会还未醒悟之时,就已经开始并长期消沉下去了。波拿巴的称帝就是这长期消沉中的一个部分。当资产阶级已经欢庆自己共和国的喜悦之时,保守的力量已经集结起来,并运用欺骗性的手段将社会权力再次回集到几个人的手里去。可是,“看起来仿佛社会现在退到他的出发点后面去了,实际上社会首先要为自己创造革命所必需的出发点,创造唯一能使现代革命成为真正革命的形势、关系和条件”。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显而易见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呈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论断,历史的曲折性和它的上升性总是辩证存在的,人类不会永远地陷入消沉和泥潭,当整个人类的发展处于低谷时,我们总能谋求并实践新的社会制度蓝图,在失败与成功的经验中寻觅到再次发展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更加体现了历史的曲折、循环,如马克思语,无产阶级革命“经常自我批判,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它十分无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行动的不彻底性、弱点和拙劣;它把敌人打倒在地,好像只是为了要让敌人从土地中汲取新的力量并且更加强壮地在它面前挺立起来”。可惜的是,在马克思写下这篇绝世文章之时,法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正好处于低谷——六月革命的失败使他们看起来“退到革命舞台的后台去了”。在《雾月十八日》写作之时,无产阶级在整个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中正被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包裹着。二月革命后,巴黎无产阶级在具有“妥协”性质的临时政府中获取了一个比较满意的位置,在他们还沉浸在开辟新前景的喜悦之中时,“旧的社会力量却在集结、联合、醒悟”,并且获得了“农民和小资产者的意外支持”。之后无产阶级对抗“国民议会”的成立发动了五月十五日事变,但这次事变只纠集起一部分无产阶级的真正领袖,失败后他们“在我们所考察的整个周期中退出了社会舞台”。六月革命的失败更为惨烈。“每当运动好像又重新开始时,无产阶级就企图再向前推进,可是劲头越来越弱,成效也越来越小。每当无产阶级上面的某个社会阶层进入革命动荡时,无产阶级就跟它缔结同盟,从而分享了各个政党依次遭受到的全部失败”。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失败背后的问题:“不去利用旧世界自身所具有的一切强大手段来推翻旧世界,却企图躲在社会背后,用私人的办法,在自身有限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实现自身的解救,因此必然是要失败的。”历史的曲折不是经验的无用的堆积和重复,而恰恰是后人推进社会发展“质变”可能性中的必要考察内容。当时法国的无产阶级并没有专门总结自己运动的失败,马克思替他们总结了,同时他也肯定了他们的阶级斗争是有意义的——“无产阶级至少是带着进行过世界历史性的伟大斗争的光荣而失败的;不仅法国,而且整个欧洲都被六月的地震所惊动”。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论断得到了后来俄国革命、苏联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等历史事实的证实。在这些革命的过程中,同样充满了艰辛、曲折。因而,历史是曲折的,也是前进的。(三)英雄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能动作用马克思用“替法老找金子”这个例子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英雄人物对历史过程发展导向的影响。法国人在革命的过程中不能摆脱对拿破仑的追念。1951年12月10日的选举证明了这一点。无数小资产者、农民因为自身阶级属性中的自私性和狭隘性,他们怀念拿破仑对他们生存生产的利好政策,并把这份追忆附加到了与拿破仑有亲缘关系的路易·波拿巴身上——他们坚信血液里保存的遗志促使波拿巴会像拿破仑一样给予他们创造财富的空间和机会,他们“所得到的不只是一副老拿破仑的漫画,他们得到的是漫画化的老拿破仑本身,是在19世纪中叶所应当出现的老拿破仑”。显然波拿巴也间接地利用了这一点来实现自己的野心。虽然波拿巴专政的性质完全不同与拿破仑专政,是历史的倒退,但拿破仑作为英雄人物的影响力在波拿巴上台的过程中确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历史人物在历史中不仅仅只会起到倒退作用,他们还可以推动历史的发展。在中国现当代民主化进程中,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毛泽东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都是关键历史人物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三、现实意义与结论(一)直接现实意义《雾月十八日》第一章中,通过马克思对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总结,我从中得出了两方面的教训意义:其一,要始终对旧的社会腐朽势力保持警惕。二月革命后的无产阶级过于陶醉在新社会蓝图中而忘记了眼前迫在眉睫的阶级斗争,从而失去了社会中相对优势的阶级地位。在当今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文化侵略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团结,我们要对文化侵略的现象保持警惕,发展文化“软实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抗资本主义文化渗透。其二,要时刻保持斗争精神。六月革命之后,无产阶级逐渐变得软弱和妥协起来,妄图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赢得统治权,这种想法终究是错误的,徒劳的。当今我国要想保持社会主义国家内在凝聚力,必须时刻牢记国家的阶级属性,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前提,对那些破坏人民利益的行为进行深刻的斗争和批判。对外,我国要保持大国威严,时刻强调国家的主权性、独立性。但在保持警惕和斗争精神的同时,我们不能遗忘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即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把握好这个主要任务,我们才不至于陷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错误中去。(二)唯物史观与社会意义我国处于一党领导、多党协商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研究马克思《雾月十八日》,以及其中的唯物史观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裨益。首先,研究唯物史观有助于我们理解农民阶级的性质,从而巩固工农联盟的领导。国家每年都始终将农民问题作为新年红皮书的第一份文件,证明了当今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农民阶级在我国的确面临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转农为工,成为新兴的城市农民工群体;原本靠天吃饭的农民现在的生产活动受到了市场经济更多的影响,近年来,粮食价格暴力现象严重,其他农产品价格年年波动明显。“我们已经不知道明年该种什么了”,这样的心理无疑是农民的心声。怎样把握农民阶级的特点,通过这种特点使农民阶级得到真正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地协调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是我们应该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去解决的问题。另外,研究唯物史观有助于把握国家社会的走向,巩固政治,提升人心政治的作用。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政治上,如何掌握好这种制度的走向,使之不至于成为一种虚构的摆设制度,或者成为一种过度的变形制度,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做出解答的。毕竟,要想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历史,不能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最后,研究唯物史观有助于预防官僚当政。波拿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容易受到当权者“表演政治”的蒙蔽,因而造成历史倒退的后果。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法的结合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权力政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警惕官僚膨胀,政治极度腐败。这也是为何我们总是要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因为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制度。总而言之,《雾月十八日》的内容确实带给我巨大的震撼。它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将唯物史观放到了具体历史背景之下,分析历史事件,同时也检验了唯物史观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也许我对《雾月十八日》第一章的认识总结还不甚深入完善,理解的一些论点也相当地不系统,但我已经认识到,唯物主义史观的重要价值,感受到,马克思论述具体事件中的唯物史观时体现出的缜密的逻辑和先见性的历史构想。阅读马克思著作对我们当代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裨益。参考文献:[1]丁乙.《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唯物史观及现代价值研究.硕士论文,2013,云南师范大学.[2]白云真.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研究读本.第1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43-156.
本文标题:马克思原理论文-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1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