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议论文写作入门•一:确定学习目标(约2分钟)•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2、掌握欣赏议论文的方法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约12分钟)•先自主学习得出自己的见解后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1、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材料?•2、事例分别从哪个角度证明观点的?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谈骨气吴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二、自主学习三、讨论交流•先自主学习得出自己的见解后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1、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材料?•2、这三个事例分别从哪个角度证明观点的?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观点证明观点的材料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天祥拒不降元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敌人枪口摆事实的角度不能调换:1、三个事例是按孟子几句话的句序排列的。2、三个事例是按从古到今先后顺序排列的。文天祥拒不降元—富贵不能淫古(士大夫)不食嗟来之食—贫贱不能移↓(平民)闻一多怒对敌人枪口—威武不能屈今(知识分子)从哪个角度证明观点的?这三个事例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四、精讲释疑(约12分钟)•1、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2、议论文与记叙文、说明文的区别•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是记人记事,以情感人。•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介绍事物和事理,以知授人。•议论文的特点:论述道理,以理服人。3、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三者缺一不可•一般是明确的判断句•在文章中直接出现(文中原句)•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可有几个分论点•分论点能证明中心论点正确、合理•分论点之间逻辑顺序合理•如并列式: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中心论点)•1、沉稳从志而来(分论点一)•2、沉稳从难而来(分论点二)•3、沉稳从无欲而来(分论点三)论点: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般可分为•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历史事实•统计数字等•优点:事实胜于雄辩,有很强说服力•道理论据:文中用来论证观点的道理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从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警句、谚语、俗语等•自然界的原理、定律、公式等•优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增强论点的深度和力量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论证的过程就是对论据分析的过程,通过分析,论据才能证明论点的正确合理•分析要扣紧论据,指向论点分析要明(暗)突出论点中的关键词分析要强调事情的结果常用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层进论证等五、达标检测(约12分钟)•按要求阅读经典议论文《知足不能常乐》,并形成文字答案。•1、找出论点•2、分析论据,理解论点•3、了解论证方法、过程知足不能常乐•古人道:“知足常乐,任其自然。”今人云:“知足者常乐。”然而,众多事实证明,知足不能常乐。•追溯历史渊源,提到大清帝国,火黄子孙大都不会忘记那段屈辱史。1840年,英法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的国门。大清这只“知足常乐”的肥羊,在高枕无忧、洋洋自得之际,被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屠戮宰割。世人总认为这完全是清朝统治阶段腐败无能带来的,但有几人曾想到,这也是清朝从皇帝到百姓一味奉行“知足常乐”的恶果。他们沉迷于自己是天朝大国,目空一切,满足现状,既不知邻国的强大,更不知世界的变化。西方已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它仍满足于封建社会;西方手持洋枪火炮,而它仍紧握土枪石炮,甚至还高举大刀长矛。这样的国家岂不只有挨打的份儿,“想要知足常乐,哪里还能知足常乐?”。可见,知足常乐是一种封建、保守、毫无进取心的思维,它只会让人困顿,使人消沉,它给一个民族带来的将是落后和灾难。•在大清“知足常乐”之时,俄罗斯这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却已看出知足不能常乐,只有不满足,只有发展壮大才能常乐。彼得大帝曾亲自组团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和造船厂进行广泛考察,回国后进行了扩大军事力量和发展经济的改革,最终使俄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还有受中国影响极深的日本,也摆脱知足常乐的束缚,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出现了明治维新的盛世。•往日不堪回首,那么眼前呢?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展速度前所未有,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中国人民不满足原状,不想知足常乐的体现。因为,人们都已认识到,知足只能乐于一时,不会永远快乐。如果你知足不前,你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长此下去,中国又会重复100年前的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是否“知足”紧密相关,至于一个人的成败,也是如此。“知足”对个人来讲,只能导致自满,而自满的后果要么使人专横跋扈、趾高气扬;要么使人惰气十足,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二者必居其一。不难看出,知足者的最终结局只能君亡国,民亡身。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一文中,后唐庄宗李存勖遵照父亲的遗志,发愤图强,富国强兵,终于消灭三大仇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可当他平定天下后,锐意进取之志却被知足常乐之心所代替,整日沉醉于酒色,宠信伶人,国势日衰,叛军四起,最终被宠信的伶人围困,死于流矢。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总之,知足不能常乐,要想常乐,必须永远不知足,必须不断完善自己,强大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常乐,而常乐永远伴随在进取之中。五、达标检测•按要求阅读经典议论文《知足不能常乐》,并形成文字答案。•1、找出论点•2、分析论据,理解论点•3、了解论证方法、过程参考答案•1、论点:知足不能常乐•2、事实论据:•大清帝国一味奉行“知足常乐”被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屠戮宰割•俄罗斯不知足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日本摆脱知足常乐的束缚,出现了明治维新的盛世。•中国在共产党不知足,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唐庄宗知足身死道理论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3、论证方法和过程: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六、小结、作业(约2分钟)•1、小结:议论文相关知识•2、课后阅读以下议论文,巩固论点、论•据、论证等知识点,并初步了解四种常用议论文结构:•《说“勤”》并列式•《带着感动出发》总分式•《学会舍弃》层进式•《知足不能常乐》对照式
本文标题:议论文写作入门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2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