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高考前最后复习阶段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高考前最后复习阶段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在复习过程中碰到的主要困难:1、新课程内容的庞大、冗杂。当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人自办的有线电报时,在欧洲可以见到的人类发明有①炸药②发电机③电话机④汽油机汽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专题式模块,体系结构被打乱,学生掌握知识凌乱。1999年,右图(指欧元)所示的货币启用时,不能流通的欧洲国家是A、比利时B、卢森堡C、希腊D、爱尔兰3、学科渗透,专业名词增多,学术语言表达,对学生而言是艰涩难懂、难理解、难记忆的。(里根经济政策---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克林顿经济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4.学生的文科素养普遍缺乏。新课程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新要求,但、从教学的实际看学生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田登做州官,自讳其名,州中皆谓“灯”为“火”。上元节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一现象反映了①百姓对地方官员的尊重②古代中国是等级社会③古代中国实行郡县制④儒家的名分观念和礼制A.①②(33%)B.①③(4%)C.③④(30%)D.②④(66%)历史课标要求知识认识重大历史问题能力多途径获取信息、历史思维与解决问题过程感知与积累史识,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参与和学会学习方法论从史出、注重探究、多角认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情感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世界意识2009年考试说明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二)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三)描述和阐释事物与人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和概括历史人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四)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专家声音: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保证考试测量在历史观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保证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同时,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高度重视:《考试说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例:1、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下列各项表述中错误的是A.徽戏和汉戏是京剧的基础(33%)B.京剧正式形成于1790年(50%)C.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三庆班”(17%)D.“旦”是京剧四大行之一2、联合国确定2009年为“国际天文年”,并希望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在2009年都至少想一次宇宙中的奇观,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对一个更加公正与和平的社会作出贡献的。下列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表述,正确的是A.伽利略证明了白光由七色光组成(4%)B.牛顿正确地解释了潮汐的成因(45%)C.量子理论成为天文学上的基础定律(4%)D.广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47%)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国际组织纷纷建立。下列标志所代表的国际组织按其成立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②③①④(49%)B.②③④①(7%)C.③①②④(26%)D.③②①④(19%)①②③④问题:课本基础知识和历史概念掌握不够扎实。对策: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掌握基础史实和历史概念。(1)将《考试说明》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权威和依据)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着掌握好全部的基础知识和历史概念。(2)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了解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和历史概念的掌握情况。历史概念要素:时间、空间、人物、背景(或原因)、性质、内容(或表现、过程)、评价(或作用、影响)(3)将课本的文本内容作为材料来读,能够使学生在提高阅读、分析、提炼、综合等能力的同时,巩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例:1、右图是1920至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比重变化的数据。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45%)B.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6%)C.国民政府积极的经济政策(37%)D.国内相对稳定的社会局势(12%)0102030405060701920年1936年中国资本外国资本2、根据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发展状况,概括影响该协定(指关贸总协定)形成的若干因素。(4分)因素: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美国的主导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的推动作用。(4分。1点1分。)3、浙江青年潘德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只身骑车环绕地球一周的人。1933年9月,他到达德国首都柏林。当时他可能看到的景象包括①很多工人失去工作生活困难②人们在电影院中观看电影③战争临近人们恐惧不安④街头到处都飘扬着纳粹党旗A.①②(12%)B.②③(1%)C.①②④(42%)D.①③④(46%)问题:学生普遍缺乏对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掌握。对策:帮助学生打通,建立起通史框架,并掌握好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1)“三通”原则,通古今、通中外、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2)先完成模块内部打通的任务,在模块专题内建立起古今中外内在的联系。例: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是让学生在世界史框架下看中国历史,形成中外对比、古今联系。二是完成本模块内部重要专题复习。三是为全盘打通奠定基础(3)将五本书的内容打通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和阶段基本特征。以时间为坐标,以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打通整合例:向工业文明迈进前夕(14-18世纪)(西方)经济上:14-15世纪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重商主义政策、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政治上:17-18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西方代议制的确立;文化上: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宗教改革、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近代科学技术;对外:早期殖民扩张。(中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文化上:程朱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等。西方工业革命(18世纪上半期—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间(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西方)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巩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国际工人运动兴起;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文化上:“西学”进一步“东渐”,对外: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中国)政治上:主权被破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动摇了封建制度;经济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产品的销售市场,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开始由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开始现代化艰难历程。文化上:“向西方学习”思潮。对外:被迫开放。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问题:学生普遍缺乏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掌握。对策:帮助学生打通,建立起通史框架,并掌握好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1)“三通”原则,通古今、通中外、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2)先完成模块内部打通的任务,在模块专题内建立起古今中外内在的联系。(3)将五本书的内容打通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和阶段基本特征。(4)体系结构的归纳提炼工作最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自行完成。让学生自行消化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自己学会归纳总结,老师只是起到点拨和引领作用,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归纳、提炼、表达等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在最后阶段,课堂的主角一定要让给学生。我们教师要注意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及时地发现并加以纠正和解决。例:《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文明中来了。”此说表达的观点是A、资产阶级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B、资本主义文明是理想的文明C、生产工具的改进决定文明的程度D、资产阶级能够改造所有的民族正确率(17%)例:材料二“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申报》1912年9月9日材料二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12分)社会依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但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民生发展步履维艰;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但未能实现民族独立。(12分)问题:材料题的解答能力薄弱。材料题四大优点:1、符合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理念。2、出题灵活。它既可不受教材的局限,通过材料对传统观念进行反思或是反映历史学科的前沿成果,又可回归课本知识。3、出题时易创设新情景,历史材料浩如烟海,可选择的内容很多,为出题老师提供的空间很大。4、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理解、提炼、概括、比较、表达等能力。问题:材料题的解答能力薄弱。对策:1、首先必须让学生全面树立起基本的史观。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重视现代化史观、整体世界史观、文明史观;不放弃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树立“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以“古”通今的历史意识,社会进步、各族共创的发展意识,热爱祖国、服务世界的全球意识,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多元意识;具备现代意识、开放意识、和平意识、科技意识、发展意识、环境意识、国际意识、民族意识、民主意识、民生意识、文化意识等。◎孙中山与20世纪初的近代化进程(四看孙中山)1.阶级斗争范式: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从广州起义到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再到国民会议运动(百折不挠与和平愿望);从改良主义到旧三民主义再到新三民主义(与时俱进与民主理念)2.现代化范式: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对近代化整体推进的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突破:法国思想、美国体制、中国国情)3.文明史范式:中国近代文明的杰出建设者——1919年《建国方略》中《实业计划》提出掌主权前提下力引外资、应国民最需、期抵抗至少、交通运输放首位。《民权初步》强调人民集会是实现民主政治第一步,建构五权分立学说、规划建立民国程序军政、训政、宪政。其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五族共和、反帝联俄)、经济意识(三峡工程)与文化意识(中山装)充满理性色彩4.整体世界史范式:影响亚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杰出政治家——推动亚洲觉醒、开创亚洲第一共和国。2、对学生进行材料题的“做法”指导。(1)学会分析出题者的立意(主题)。(2)注意审题(分清中心语、答项语、限定语、指示语)。例: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它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A.①②③④(23%)B.②③④(29%)C.①③④(1%)D.②④(48%)例:有学者把现代化分为“物质”、“制度”、“文化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请结合1978年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制度”层面推动现代化的贡献,分析图13历史镜像出现的原因。(8分)政治领域: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
本文标题:高考前最后复习阶段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3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