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30天01社会转型的8个热点主题课件
1主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的大变革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引发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儒家思想为特征的古代中国文明开始形成。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作为切入点,以通史的视角看待社会的剧烈变革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区域。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我国古代早期文明向古代文明转型。2.转型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2)直接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为增强本国实力,各诸侯国致力于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了社会的转型。3.具体表现(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重农抑商的政策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3)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4)阶级上: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平民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5)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4.深远影响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哲学的基础。5.相关主题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式建立、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等。猜想一:透过历史现象探究政治转型的实质1.“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解析:选A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必然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能够促进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故A项正确;当时的社会秩序是周天子实行的分封制,争霸战争破坏了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诸侯争霸不服从周王的命令,故C项错误;诸侯战争争夺的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故D项错误。2.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就是典型的例子。此现象反映了()2A.礼乐制度得以强化B.西周分封制遭破坏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D.井田制度开始瓦解解析:选B礼乐制度维护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从“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可知不是礼乐制度加强,而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B项正确;分封制度下天子没有形成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领域的变化,故D项错误。猜想二:运用文明史观辨析诸子百家的主张3.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C.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专制主义央集权制解析:选C墨子是站在农民利益的立场上的,孟子和商鞅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故A、B两项错误;在经济方面,三者都提出了各自主张,考虑了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于秦代及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4.(2015·达州模拟)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子解析:选D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君要有“术”、臣要遵“法”,依据所学知识,强调“法”“术”的是法家思想,故选D项。老子是道家开创者,主张无为,排除A项;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者,倡导“仁”,排除B、C两项。猜想三:创设情境材料分析经济转型的表现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如图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①②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解析:选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演变,①不可能是铁犁牛耕,故A项错误;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时期主要耕作方式,石器锄耕是西周时期的耕作方式,①不只是奴隶制经济,还有原始社会经济,故B项错误;②反映的是耕作方式的演变,自然经济是经济形态,故C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简陋,劳动效率低下,采用集体耕作,①应是集体劳作,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演变,②是铁犁牛耕,故D项正确。6.孔子弟子子贡鬻财于曹、卫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致使孔子名扬于天下。这说明()A.儒家思想反对重农抑商B.商业发展冲击等级制度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瓦解D.儒家弟子受到诸侯重用解析:选B材料中并未反映儒家对待农业和商业的态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子贡靠着经商可以与国君分庭抗礼,体现出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C项说法错误;子贡一人,不能体现儒家弟子受到诸侯重用,故D项错误。7.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材料一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殷周宗法贵族社会的两大支柱——国野制与世卿制趋于瓦解,国人与野人、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日渐消失,礼乐制度下移,公子公孙对卿大夫的世袭被打破,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士和庶人可以晋升至大夫乃至卿相。孔子门下由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组成的儒家团体,正是新兴的“游士”阶层的最初代表。正是儒家与其他学术团体和流派之间的“百家争鸣”,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一种跨国界的公共舆论。这种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使“君子”不再是一种身份限制,而成为一种政治抱负、一种人生典范,有心从政的人可以通过求学问礼,为迈入仕途创造条件。——陈子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材料二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百家争鸣”的政治经济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一种跨国界的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归纳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渐形成等,政治上,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称雄,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等。第(2)问,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沿用,据此回答影响。答案:(1)作用:促进了民间势力兴起;冲击了商周宗法贵族社会秩序;促进了民间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形成华夏文化区域内跨国界的公共舆论;推动了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拓展了民间力量参与国家政治的空间(扩大了民间力量的政治参与度)。政治背景: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称雄;宗法等级秩序瓦解;“游士”的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小生产者队伍壮大;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形成。经济背景: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渐形成;封建经济的逐渐形成;小农经济和民间手工业兴起和发展。(2)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主题2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明清时期,由于君主专制的强化以及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中国与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机遇擦肩而过,不得不直面西方对中国的挑战。近年高考试题多以非选择题为主要命题形式,常以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作为命题角度,通过中西比较的方式,深刻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2.转型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3.具体表现(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3)思想文化上: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4)外交上: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4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深远影响封闭的传统、文化形态、经济模式虽然可以造就出虚假繁荣的景象,但却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的历史局限,无法应付充满竞争的世界浪潮,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已成定局。5.相关主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小说和文人画,中学西传,西学东渐等。猜想一:深度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随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但明中后期又出现了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的现象。这表明()A.宰相制度一直都存在B.皇权曾一度削弱C.内阁权力失控D.君主集权强化解析:选D根据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可知,A项错误;“明朝裁撤中书省和丞相”“随后设置殿阁大学士”都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故B项错误,D项正确;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来源于皇帝,故C项错误。2.乾隆年间,军机处始终未设专官,其职权范围虽广,但仅供“传述缮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乾隆个人能力突出B.军机大臣进取不足C.专制主义体制约束D.封建制度日渐衰退解析:选C材料主要讲述军机处的职能,没有提及乾隆个人能力突出,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大臣进取不足,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始终未设专官”和“但仅供‘传述缮撰’”联系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受君主专制体制的约束,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封建制度日渐衰退,故D项错误。猜想二:引入史学观点审视明清的社会进程3.(2015·成都模拟)1793年跟随马嘎尔尼访华的斯当东发现,“中国人对于皇帝的崇拜真是五体投地,任何些微小事涉及皇帝都要引起大惊小怪”“广大臣民心中,除了皇帝而外,世界上所有其余都无足轻重”。他的发现反映了()A.清朝高度的皇权专制B.清代中国极高的世界声誉C.乾隆皇帝非凡的个人魅力D.皇帝是清朝臣民日常生活的中心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清朝皇帝地位独尊、皇权专制,故A项正确;清朝百姓对皇帝的尊崇与国际声誉无关,故B项错误;乾隆皇帝非凡的个人魅力只是个人因素,中国皇帝独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皇帝是清朝臣民日常生活的中心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4.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解析:选A“HighQing”体现了清朝前期经济、政治的高度发展,与之相一致的是农耕经济的繁荣和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故A项正确;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故B项错误;清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C项错误;清初实行文化专制,科技成就落后,故D项错误。猜想三:多维视角认识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5.明朝时期,在文学作品“三言二拍”中,商人出现频率很高且多以主角的身份出现,重视商业描写,商人多以拼搏形象示人。这主要反映出()A.社会商品经济的活跃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D.商人阶层地位变动频繁解析:选C材料主要涉及商人出现频率、出身和形
本文标题: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30天01社会转型的8个热点主题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3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