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00815西方文论选读.doc
00815西方文论选读第一章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一)选择与填空1、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著作甚丰,比较集中讲座文艺问题著作的有《伊安篇》《理想国》《斐德若篇》和《法律篇》。2、柏拉图认为文艺的本质在于模仿,它与理念世界隔着三层,并对文艺模仿的对象和模仿心理作了探讨。3、文艺的本质在于模仿,但是模仿的对象是感觉世界,是理式的摹本或影子,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4、柏拉图的《理想国》把人性的主要因素分为:理智、意志和情欲。5、柏拉图站在美学的高度,提出“分有说”和“回忆说”。6、作为创作动力的灵感,灵感是一种迷狂,《斐德诺篇》将迷狂分为四种,即预言的、教仪的、诗歌的和爱情的。7、柏拉图提出作家应该尽量按照艺术来写作,所谓按照艺术来写作,就是认清文章与心灵之间的对应关系,用特定类型的文章去适应特定的心灵需要。8、柏拉图认为,性格与艺术之间也有一种对应的关系。9、柏拉图的文艺功用观完全是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的。10、柏拉图指出了古希腊文艺犯有两大罪状,一是亵渎神灵,丑化英雄;二是压制理性,撩拨情欲。(二)简答与论述1、分有说。(1)柏拉图提出的。(2)一个现实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美本身被它分有。(3)美的理式是感性事物美的根源。2、回忆说(1)柏拉图提出的。(2)人的灵魂是不死的。它在下降尘世之前,曾观照过美的理式;附体之后,又忘记了美的知识,每逢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的美,陷入迷狂状态,涌起无限欣喜,从而产生美感。(3)艺术品是上界在下界的摹本的摹本,因为它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第二章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选择与填空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柏拉图的学生,一生著作丰富,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物事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等。2、《诗学》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理论专著。3、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各种艺术的公共本质在于模仿,其中的差别有三点:一是模仿的手段不同,二是模仿的对象不同,三是模仿的方式不同。4、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创造性的模仿说。5、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象优于现实。6、在《诗学》第25章,亚里士多德列举了诗人所要模仿的三种对象:一是事物过去和现在实有的面貌,二是人们对事物的传闻或设想,三是事物应有的面貌。他最赞赏的是模仿第三种对象。7、《诗学》的论述重点在悲剧方面,它颇为深入的探讨了悲剧问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它提出西方戏剧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悲剧定义。8、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首先,情节必须严肃;其次,情节必须完整;第三,情节的长度必须适当;最后,情节必须单一。9、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角必须具备如下四个条件:第一,他必须出身于名门望族;其次,悲剧的主角的本性必须善良;第三,悲剧主角犯有错误;第四,悲剧主角必须由顺境转入逆境。10、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当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情感得到陶冶,产生好的影响和作用。11、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创作应该“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利用似是而非的推断”、“把谎话说得圆”。(二)简答与论述1、模仿艺术的创造性表现。(1)形象优于现实。模仿的过程就是弥补现实的不足,对现实进行理想化的过程。在《诗学》第25章,亚里士多德列举了诗人所要模仿的三种对象:一是事物过去和现在实有的面貌,二是人们对事物的传闻或设想,三是事物应有的面貌。他最赞赏的是模仿第三种对象。(2)艺术必须有惊奇。所谓惊奇,就是为避免平淡而使用奇字、奇句和奇情所形成的一种惊人的形态。首先表现在用字方面,诗是语言艺术、文学语言是由文字组成的,文字的奇最有助于文学语言风格的惊奇。其次惊奇表现在造句方面,奇特的句子可以造成奇特的呼吸节奏,形成奇特的情感背景。2、亚里士多德的艺术功用论。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人格是全面发展的人格,所以他在其巨作《诗学》中从文艺的心理基础方面论证了文艺的社会功用。文艺本身既出自人的天性,又满足了人天性的需要,所以让人感到快乐。(1)艺术家能够满足人的求知欲。(2)文艺给人带来了快乐。(3)文艺激发善心,培养德性。第三章贺拉斯的《诗艺》(一)选择与填空1、贺拉斯(公元前65一前8年),罗马帝国初期奥古斯都时代的杰出诗人和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诗作有《长短句》一卷,《讽刺诗集》二卷,《歌集》四卷。2、贺拉斯的理论著作《诗艺》是他写给皮素父子的一封诗体信,漫谈诗的创作和诗人修养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古典主义原则。3、把古希腊文学作为典范进行借鉴是贺拉斯古典主义诗学的一条重要原则。4、合式说表现在艺术创作的内部是合情合理,不逾越既定的范式。表现在外部关系上是求协调,既与读者又与时代的审美理想合拍。表现在诗人与艺术的关系上是求匹配。5、贺拉斯从功利主义难点出发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说。6、贺拉斯认为,贺拉斯认为文艺的娱乐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诗能给一天劳动结束后的人们带来欢乐。它能帮助文艺的教化作用得以充分实现。7、贺拉斯说:“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8、《诗艺》是西方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他的借鉴原则,合式原则及寓教于乐说对后世都有较大影响。其缺点在于缺乏独创性。(二)简答与论述1、贺拉斯提出的古典主义原则。(1)借鉴原则所谓借鉴原则就是把古希腊文学作为典范进行借鉴的原则。贺拉斯认为,古希腊文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后来的优秀作家应从此得到自己的权益。具体说:①借鉴题材,在采用一般旧题材的大前提下,也提倡创造新题材。②借鉴形式,学习古希腊的艺术技巧,在写作技巧方面以希腊作家为范例,但是在语言方面,他强调新陈代谢是语言的演进规律。(2)合式原则合式说表现在艺术创作的内部是合情合理,不逾越既定的范式。表现在外部关系上是求协调,既与读者又与时代的审美理想合拍。表现在诗人与艺术的关系上是求匹配。①艺术自身的合式。贺拉斯认为,希腊文学的最高原则就是“合式”,即从形式到内容都和谐统一,合情合理。体现在两个方面:结构整体的合理性,人物性格应自相一致。②艺术与外部关系的合式。艺术的外部合式首先表现在与时代合式方面,其次,艺术的外部合式也表现在与欣赏者合式方面。③诗人与艺术的合式。诗人与艺术之间的合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人才能与艺术的合式,它主要表现为写作题材和诗人才能的合式。二是诗人之情与艺术的合式,这主要表现为情感与形式的合式,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将内在情感外在化,形式化的过程,是文学话语和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匹配的过程,2、贺拉斯的诗人修养论贺拉斯认为要提高作家的创作能力,发挥艺术的教化作用,就必须加强诗人的修养。(1)培养正确的判断力。他说:“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2)天才与苦练相结合。贺拉斯认为天才能使作品避免平庸,苦练能使作品避免粗糙。(3)端正创作态度。诗人必须善于分辨评判,吸收有益的批评,不被假意的吹捧所迷惑,否则就会受人讥笑,遭人咒骂。第四章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一)选择与填空1、朗吉弩斯首次提出了“心灵的崇高”的概念。2、崇高心灵与其对象——自然的丰功伟绩与古代为人间的关系只有两种:一种是仰慕追随,二是奋力超越。3、《论崇高》主要讲文章的风格,提出文学“崇高”风格有五个来源或要素: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热情,藻饰,措词,尊严而高贵的结构。4、朗吉弩斯认为:“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的心灵的回声。5、朗吉弩斯认为,文学崇高真情的流露是一种雅致的疯狂。6、朗吉弩斯所说的文学崇高是一种壮美。7、郎吉弩斯认为,文学的“崇高”风格应有永恒的标准,这就是:历史的考验和众人的喜爱。他说:一般来说,凡是古往今来人人爱读的诗文,你可以认为它是真正美的、真正崇高的。(二)简答与论述1、心灵的“崇高”。(1)“崇高”心灵的审美特质。“崇高”心灵是孕育崇高思想,激昂激情.使人志向远大,仰视真理的一种高尚心型或者是伟大的精神模式,是文学崇高的生成基础。朗吉弩斯认为,崇高心灵具有超越性审美特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伟大对象的渴望与景仰是崇高心灵的天赋本能;第二,伟大非凡的自然对象激发了崇高心灵的超越本能;第三,崇高心灵还把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作为仰慕超越的对象。(2)“崇高”心灵的壮美性。《论崇高》中所谈的“崇高”心灵虽有大勇大力大气魄大胸襟,但它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崇高,而是一种壮美。最显明的标志是前者讲究冲突,后者讲究和谐。概而言之,崇高心灵与其对象——自然的丰富功绩和古代伟人间的关系只有两种:一是仰慕追随,二是奋力超越。2、文学“崇高”的风格。(1)“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的心灵的回声。庄严伟大的思想是文学。崇高”风格的决定因素,慷慨激昂的情感是文学“崇高”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二者决定了文学“崇高”风格。(2)文学“崇高”风格超越心灵的“崇高”。①文学“崇高”风格的集中性更高,综合性更广泛。文学崇高具有多样统一的力量,创作过程是广泛综合的过程,而且渗入了更强的想象。②文学“崇高”风格中使用了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强化超越性。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不仅准确描绘出壮丽的心象及心象中伟大的思想与激情,而且能使描绘对象超越心象更具光彩,所以文学形象超越了心象,内容更丰富、更有力。③文学“崇高”风格仍属壮美范畴,虽然文学的“崇高”风格是对“崇高”心灵的超越,它的内容更丰富更有力,但不论它自身的结构,还是读者的关系,最终实现的都是和谐而非对立,所以,它仍是壮美而非近代意义上的“崇高”。第五章托马斯的《神学大全》(一)选择与填空1、托马斯·阿奎拉(1125—1247年)生于意大利,是中世纪神学的集大成者,其美学和文论主张包含在他的代表作《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权》中,特点是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阐释神学和文艺学。2、《神学大全》在对美善辨析过程中对美作了界定。3、美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整一或者说完善,因为不完善的东西,就这一条件来看就是丑的。其次是比例或者说和谐。此外还有明晰,因为我们称色彩鲜明的东西是美的。4、托马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过程”。5、艺术模仿自然的过程就是模仿上帝创造自然的方式,托马斯认为,上帝是万事万物的初始原因和动力。6、托马斯认为艺术的目的不是真而是善.即陶冶、完善人的理性.使人从感性中超越出来.思考、观察更神圣、更深邃的东西,从而培养了人的尊严。(二)简答与论述1、美在形式①托马斯受亚里士多德影响,认为物质仅是无规定的潜在原理,惟有接受形式之后,才能构成宇宙间万事万物。形式是万事万物的结构原则,是结合物质产生客体的本因所在。美建筑在形式之上,美的形而上价值在于赋形式于质料。《神学大全》在对美善辨析过程中对美作了界定,他认为,事物中的美与善,在根本上是相似的,因为都立足于形式,因而善也被赞誉为美。但是他们又有差别。②美以认识为满足,以形式存在为目的,人只需知道看到即可,它没有终极目的,善满足人追求完善的欲望,具有终极因。美的事物一眼看上去就令人愉快的,它依赖于直觉,表现为快感作用于感官,给人以愉悦,善在对欲望的满足与实现,它需要判断,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美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整一或者说完善,因为不完善的东西,就这一条件来看就是丑的。其次是比例或者说和谐。此外还有明晰,因为我们称色彩鲜明的东西是美的。2、托马斯的艺术模仿观。①艺术模仿自然的过程就是模仿上帝创造自然的方式,托马斯认为,上帝是万事万物的初始原因和动力。②艺术模仿自然的过程,意味着人类的制作技术是自然的一种延伸。③艺术模仿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制作的过程,而不是创造的过程。创造是上帝的专利。艺术家不能染指。④艺术模仿自然亦即艺术制作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善。二是目的性。3、比较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与托马斯·阿圭拉的模仿说有什么异同。(1)相同点:都认为艺术模仿自然。(2)不同点:①亚里士多德所谓模仿,同传统说法也不同,传统说法只回答了艺术模仿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艺术如何模仿的问题,这个问题由亚里士多德解决了,它体现在“艺术即形式”命题中。在他看来,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是对自然进行原封不动的抄袭,而是
本文标题:00815西方文论选读.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9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