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要求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⑵基本特征: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⑶积极作用: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⑷消极作用: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计划经济体制⑴建立:基本特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分配。积极作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行政手段配置市场配置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探究:“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实质:影响:继续坚持“左”倾错误国民经济徘徊不前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2.召开:(1)“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未改善(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会议奠定思想基础;时间:1978.12地点:北京(3)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3.内容(三个拨乱反正、一个伟大决策)4.意义: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4)伟大决策:(2)政治路线:(1)思想路线:(3)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左”倾——实事求是阶级斗争——经济建设(中心)改革开放(基本点)一转两新(新起点、新时期)形成以邓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确实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始了全面认真地拨乱反正。它为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因而成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分农村和城市;开放:主要是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含义:前提内容目的实质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探究: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1、原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就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探究:(结合材料)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理由?农村问题严重性:损失远大于城市,提示:农业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1、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万里与安徽农村改革》材料2、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材料3、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成的黑糊糊的,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那农民把破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望肚子能够圆起来!根据材料思考: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和分配制度存在哪些弊端?造成什么后果?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统一,搞平均主义,农民缺乏自主权。人民公社压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生产力,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1978安徽、四川)1、原因:2、初步改革:内容:集体生产—分户经营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方式:人民公社—乡、镇政府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平均主义—按劳分配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一型—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原因: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生产关系),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流通体制:统购派购制度—市场机制今日凤阳县小岗村改革前小岗村有人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中国经济又回到了三大改造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状态,你是怎样认为的?管理方式、分配制度的改变,所有制没有变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安徽凤阳农民陈立章包干一年后收入一万元改革后农民获得生产、经营、分配的自主权经济体制所有制经营管理方式分配方式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高度集中统一自主分散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制相比在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优越性?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050010001500200025001978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1997年1998年1978年-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此时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提示】原因:根本:直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联产承包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意义: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开始更加富裕促进城市改革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水果生产基地绿色蔬菜基地花卉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天津大邱庄成为中国最早的亿元村1991年,大邱庄工农业总产值已达18亿远,比1978年增长1000倍。全村办起各种企业256家,有进口高级轿车200多辆,其中单“奔驰”就有十几辆。全村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农业劳力由1978年的1200人减少到8人,粮食产量却翻了两番。1992年,全村的总产值、上交利税、纯利润分别为45.5亿元、1亿元和5.1亿元,创造了改革以来13年产值翻13番的惊人业绩。1989年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详细介绍大邱庄的发展情况及成功经验的文章《十年改革十变巨变》。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探究】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原因: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2)城市(1984年)重点:国营企业的改革②农村改革的促进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阶段项目改革前改革措施第一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制度创新阶段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制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终极目标内容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历史意义01020304050百分比谷物(%)棉花(%)油料(%)肉类(%)禽蛋(%)水产品(%)1978年-1998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占世界的比重变化示意图1978年1980年1995年1998年050010001500200025001978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1997年1998年1978年-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促进农村3、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1)、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调动、解放)2)、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3)、工业生产格局发生战略性转变(工)国际地位4)、国民经济走上持续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改革遇到重重阻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必要性可能性(1)理论提出: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2)目标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3)基本框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4)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5)基本建立:21世纪初2.建立过程1.背景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确立: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进一步完善: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共十六大得到进一步完善2、具体过程①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促进经济发展,②使人民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迈向全面小康社会③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4、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3、特点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化为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根本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小结计划经济(行政)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折决策目标市场经济(市场)背景召开内容意义农村:原因、内容、意义城市:原因重点、中心环节内容意义背景召开内容意义原因意义会议名称召开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八七会议1927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年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成熟的标志)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八七会议后、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时间背景内容意义1927大革命失败城市转移农村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农村转移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197
本文标题: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9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