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公开课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课件
杨过究竟能不能吃上烤玉米?材料:《神雕侠侣》第六回:“他(杨过)见小龙女不曾追来,稍稍放心,才放慢脚步而行。走了一阵,腹中饿得咕咕直响。他自幼闯荡江湖,找东西吃的本事著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著一大片玉米,於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他拾了一些枯柴,正想设法生火烧烤来吃,忽听树後脚步声细碎,有人走近。”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纲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手工业商业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汉景帝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民间俗语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传统农业: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半坡遗址(以粟麦为主)河姆渡遗址(以水稻为主)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中国农业的起源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始农业1、生产工具:石刀、石斧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3、农作物:水稻、粟4、生活方式:经常迁徙商周农业青铜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杂草沤肥后世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走向定居早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意义:1):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如果让你来耕种一块田地,你觉得可以从哪几方面来提高田地的粮食产量?1.耕作工具的进步2.耕作技术的进步3.耕作制度的发展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时期工具名称特点春秋战国西汉隋唐铁犁耦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作垄。二牛三人、二牛一人(二牛抬杠)耧车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曲辕犁可调节犁耕的深浅1、生产工具的发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唐朝的曲辕犁2.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垄作法(2)西汉:代田法(3)魏晋南北朝: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1)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为主。(2)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有些地方形成,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制一年三熟制《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敲过清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楚国等立国南方。(2)秦朝统一后,通过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4)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安史之乱的影响、江南进一步开发等,使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5)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江南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6)元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稳定下来,元朝出现“南粮北调”、明清江南工商业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等。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世界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2000多年来仍发挥巨大效益。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清铁犁牛耕垄作法都江堰耦犁、犁壁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代田法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曲辕犁,犁评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合上书本,回忆课堂,完成下面表格。耧车一年一熟(完善)(农用动力革命,汉代逐渐普及)骨耜青铜镰铁农具耦犁曲辕犁耙耱筒车翻车依据下图,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趋势。(提示:可以材质、耕作技术、牵引动力等方面概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认识?趋势:1)材质:石器—青铜器—铁农具。2)耕作技术:刀耕火种——铁犁牛耕。3)农业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认识:积极: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墨子》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1、小农经济的概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目的并非完全不参与市场交换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组分讨论第一组:什么是小农经济?产生于什么时候?它形成原因有哪些?第二组:影响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第三组: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第四组:思考小农经济、自耕农、自然经济的关系产生原因:时间:春秋战国时期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1、含义: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什么是小农经济?产生于什么时候?它形成原因有哪些?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自给自足,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落后性——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难以抵御天灾人祸3、小农经济的特点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关系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如图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白渠漕渠考点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龙首渠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铁犁牛耕归纳总结: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刀耕火种石器耜耕集体耕作(土地公有)个体耕作(土地私有)生产工具的革新⑴地位⑵进步性①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②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⑶局限性②封闭性①脆弱性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评价小农经济(4)评价:一家一户,经营规模非常小易受天灾、苛政影响脆弱性:工具简单,技术落后落后性:封闭性:分散性:自给自足,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分概念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集体经济区分在于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用于交换还是自己消费。区分在于生产单位的大小1、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随堂演练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随堂演练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B.牛尊的腿上C.牛尊的鼻子上D.牛尊的背部2、下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本文标题:公开课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9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