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必修5 10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钱钟书钱钟书—玩转中西文化魔术师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1911年,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1920年,入无锡东林小学。父亲为钱钟书改字“默存”,要他少说话。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报考时,数学成绩不及格,因中英文成绩特优,被破格录取。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后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辑等。•1949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研究所事宜。•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著作书目•《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1941•《人.兽.鬼》(短篇小说集)1946•《围城》(长篇小说)1947•《谈艺录》(诗话)1948•《管锥篇》(1-4册,文论)1979•《七缀集》(文论集)1985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题目解说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交待作者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第三部分(第3段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第一层,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层,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层,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第四部分(第8段)。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课文思路:引子:方法比较中国诗早熟,最先产生的是抒情诗(发展:成熟早)抒情诗虽短却有悠远的意味富于暗示和爱用疑问语气结束(形式:篇幅短技巧:韵味长)中国诗因短而词气安和(语言:词气和)中国诗和外国诗内容上无甚两样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形式上内容上第一部分:“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问题?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归纳概括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因为他没有比较文学的立场,就不能有居高临远的观点,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本段提到了几类人?只读中国诗的人,能欣赏他国诗的人。结合本段,完成下列表格。只读中国诗的人能欣赏他国诗的人发出概论的疑问作概论的态度对文学的态度不会会分宗派或时期说明特点不作概论不尽职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理解: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弄清句中“尽职”的特指意义是解读整个语句的关键。为此,需要关照全段中与此相关的语句(“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后面“因为……”说的是“不能尽职”的原因)。“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公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第二部分:作者提到中国文化中的绘画和逻辑,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提到中国文化中的绘画和哲学,说明了绘画和逻辑缺乏坚实的基础,却又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的特点,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国诗早熟又早衰的原因。运用了类比的写法。类比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与其它思维方法相比,类比法属平行式思维的方法。与其它推理相比,类比推理属平行式的推理。无论那种类比都应该是在同层次之间进行。要注意的是类比前提中所根据的相同情况与推出的情况要带有本质性。如果把某个对象的特有情况或偶有情况硬类推到另一对象上,就会出现“类比不当”或“机械类比”的错误。特点类比法的特点是“先比后推”。“比”是类比的基础,“比”既要共同点也要“比”不同点。对象之间的共同点是类比法是否能够施行的前提条件,没有共同点的对象之间是无法进行类比推理的。史诗可分三类:创世史诗,迁徙史诗,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典型的“史诗”(Epic)。在古希腊,“英雄”(Hero)这个词有三层意思:半人半神,悲剧和史诗的“主角”“统治者”。以他们为中心的长篇叙事诗就是“史诗”。中国著名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内涵丰富,都是几十万诗行的鸿篇巨制,可以当之无愧地跻身人类最伟大的史诗之列。理解:“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第三部分:第一层:本段提出了一个比较对象,是谁?爱伦·坡比较得出中国诗的什么特征?短中国诗简短的形成原因是怎样的?由于韵律的要求。“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闪电战”“轻鸢剪掠”指的是什么?“闪电战”“轻鸢剪掠”都比喻中国诗短,可以一会儿读完。“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义是什么?“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而篇幅的短小也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形象地表明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解释“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诗心在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每把眉眼颦蹙”指把诗的篇幅弄短。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根据文意解释“易尽”和“无垠”的含义。短小的篇幅悠远的意味第二层:“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喻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怀孕”指有所包含,内蕴丰厚。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怀孕的静默“引用了那些人的话?魏尔兰空泛联接着确切。济慈听不见的更美白居易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王士桢陶渊明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柳宗元李白不知心恨谁云深不知处贾岛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维荣余人安在哉鲍照王勃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明年花开人谁在刘希夷同来玩月人何在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赵嘏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莎士比亚拜伦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用精细确定的形式表达不可名(明)言的境界。“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连接着确切。”的含义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有哪几种具体表现形式?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①语言文字中包含无穷②诗意不了了之③问而不答,以问为答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第三层:“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比重”在这里指诗所承载的内容以及诗所用的篇幅和诗的音调的总和。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心句作者认为“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与哪两点原因有关?(1)跟语言的本质有关。(2)中国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此句的“谈话”“演讲”分别比喻中国诗的斯文和西洋诗的狂放。“像良心的声音”这个比喻充分写出了中国诗无声胜有声的特点。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例子:外国也有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陶渊明李白中国外国格雷歌德“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试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中西诗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作风”是什么含义?陶渊明和李白的两首被“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诗和英国的格雷、德国的歌德的两首诗,都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抒发对这种生活的感受。这里的“作风”用上文中的近义词来解释,可解释为“情调”。(答“风格”“借景抒情的写法”等亦可。)第四部分: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对外国诗了解越深,越能了解本国诗。“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此句通过对狗的不同叫法来阐述不管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首先它们是诗。为什么说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1)因为是诗最为重要,诗有诗自己的特质。(2)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依据全文,谈谈你对“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一句含义的理解。作者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对比中外诗歌,目的还是要回归本国诗歌,体会其中的精妙,否则只注重外国诗歌的特点,对把握诗歌的本质是没有意义的。此句用旅行最终要回家来阐释读中国诗的目的,诗要使人知道什么是诗。主题归纳: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可拿一个“通”字概括,即通古今,通中外,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中,先论述总原则,再逐层展开,并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特别是在每个
本文标题:必修5 10 谈中国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1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