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学技术与认知心理学》复习要点
1《教学技术与认知心理学》复习要点(08)(07)(06)你认为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15分)(06)你认为教育技术学应定位于技术还是应定位于教育?说明你的理由,并给出你认为比较科学、全面的教育技术学定义(15分)教育技术定位,实际上指的应该是教育技术学或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定位,事实上,若不是从学科或学科领域角度来讨论,也就无所谓定位的问题。指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在处在教育学科分支,还是技术学科分支)。(1)既然是学科定位,就应根据学科的研究对象、范畴和领域来确定。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为“教育、教学过程与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显然应定位于教育,而非技术。(2)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借助于技术的教育)的论证结果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引起思想混乱的原因:1.将“教育中的技术混同于教育技术(内部原因)2.从国外引进不恰当术语造成的影响(外部原因)AECT94定义是学科定义还是领域定义1.定义所确定的研究领域本来就包括理论和实践,所以不能说94定义知识实践领域的定义;2.英文ology后缀表示有“……学”的意思,故可翻译为“教育技术学”;3.定义涉及到研究对象、范畴和研究领域,故可判定为是学科定义。“教育技术”的面向应用的通俗定义: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Forlearning为了学习,指学习资源和过程为了促进学习,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习”,因此,就是指“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09)(05)请对美国AECT的94教育技术定义和新的04教育技术定义作一比较分析。(15分)(07)请对美国AECT的94教育技术学定义的认识(包括该定义的内容、定义的优点与不足),并给出你认为比较科学的教育技术学定义(10分)(06)教育技术学有无自身的理论体系?如果有,这个理论体系应如何建构?(10分)(08)什么是教育技术?请谈谈你对“教育技术”的理解。(10分)(06)近年来教育界对“学习”与“教育”二者关系的处理有无偏颇?“学习”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请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10分)教育的逻辑起点争论:教育起点还是学习起点,有些人支持“学习起点论”对教育与学习的功能、本质以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出现口号与提法:教是为了促进学。这句话本身无错误,但其背景片面:这就是对“教育—学习—教学”三者的功能片面认识,把学习抬到高于一切,甚至超过教育。2典型描述如图所示。教学过程,通常被认为是“学校教育过程”,因此,学习过程即成为学校教育过程的上位概念。学校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这就是教育的全部目的与功能,显然不合适。分析如下:从教育功能看:教育具有两大功能:社会功能(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服务)个体功能(为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功能,主要是为个体身心发展服务,不直接承担社会功能从定义内涵来看: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教和育两方面。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仅仅只包括认知方面。因此,学习活动中只具有“学”,而不具有“育”的功能。教育和学习之间并非包含关系,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也不是包含关系。教并非完全为了学,而且,还要为了育。既要教书还要育人。教并不是完全为了促进学,更准确的提法应该是:教育要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07)(05)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哪几个部分?简述各部分的主要内容。(10)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收到很多学科相关理论的影响。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形成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影响和作用不尽相同,他们的每一次发展变化,都会推动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两个层次来阐述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一)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1.技术主义技术主义是和技术哲学密切相关的概念。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在面对技术应用的时候,通常表现出三种基本观点:技术决定论、适度的技术决定论、人本主义。祝智庭教授认为:技术主义是与技术决定论联系在一起的。何克抗教授认为:科学的技术哲学观点是从文化哲学、技术与人类关系角度对技术本质的透视,在本体论上把技术看作是人类体力与智力之延伸,在价值论上把技术看作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危害人类的“双刃剑”,在未来观上既反对盲目乐观,又反对一味悲观,而主张用辩证思维指导下的认识论、实践论、历史观把握人与技术的内在矛盾和人类征服自然与服从自然规律的外在矛盾,在这些矛盾的不断解决和不断深化中,自信地走向充满更加复杂矛盾运动的技术社会的未来。这种技术观的创始人正是马克思。这些极其重要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显然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和驾驭当代信息技术,包括当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术哲学立场。教育行业将在信息化的潮流中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历史性转变,使教育真正步入现代化。因此,我们对于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应持积极的、支持的态度。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技术是中性的,有赖于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引导,技术所提供的是在思想的两翼上增加了一对功能强大的引擎。随着科技含量增加,我们要注意避免犯技术决定论的错误。教育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学校的教育过程3在教育技术发展历史上,由于受到严密的逻辑科学及行为的影响,使得教育技术自身搭上了“机械性、逻辑性、定量化”的烙印,注重严密的程序操作和外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把人看成了机器,按照操作机器使其高效工作的方式来设计和实施教学,结果是使教学主体基本上丢失了自主性,抑制了学习者的主动发展。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技术要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获得成功,必须适应它所应用的领域和教育对象。教育技术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师生观、知识观、课程观、教育评价观、教育管理观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通过优化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习资源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人们关注的重心是如何在科技推动下去改变外部世界,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对人本身和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只见物不见人”,甚至使人日益沦为物的奴隶。在这种情况下,人本主义思潮逐渐兴盛起来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2.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一般包括对自由和自治的信念,认为人类有能力克服遗传、个人历史和环境的限制而做出有意义的个人选择,强调个体重要性以及特殊的人类需要。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要素是:a.人性本善;b.个体是自由的、自治的,有能力做出自己的个人选择;c.人类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d.自我观念在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e.个体有着自我实现的欲望;f.现实是由每个个体定义的;g.个体不仅对自己而且对他人负有责任。人本主义的教育基于相类似的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自我实现的个体,人本主义的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其目的是发展能够快乐地过有意义的生活的个体。人本主义教育首先考虑的是:发展感情方面的能力,形成情感需求,充分表达美,增强自我导向和控制能力。人本主义教育者的本质特征是对感情的理解、尊重和接受。(二)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1.系统论系统论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首先提出的。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适应环境的有机整体。(1)系统系统科学则是在系统论基础之上,形成了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以及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查有梁教授认为,系统科学有三大范畴:①系统、要素、层次;②结构、功能、涨落;③过程、状态、变换。同时在其《系统科学与教育》一书中提出系统科学三大原理可以应用于教育之中:(2)系统科学三大原理整体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教学结构”学说,可以说是整体原理的典型体现。有序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开放而且有涨落即偏离平衡状态,才可能走向有序。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目的。反馈包括:正反馈:如果反馈的信息能够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则成为正反馈。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则为负反馈,其能维持系统的稳态,是可控过程。(3)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指一种在系统科学和教育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系统方法步骤为:4鉴定问题解决问题确定问题分析问题选择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效益明确目标设计方案制定策略调控运行评定成果修改(必要时)2.传播理论(1)传播:传播一词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也有人把它译成交流、沟通、传通、传意等,意思是共用或共享。对教育科学有影响的传播学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和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2)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传播理论阐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二)传播理论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三)传播理论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四)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共识律:所谓共识,一方面指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特点,建立传通关系;另一方面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特点、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体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知识技能,传授知识,以便使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技能与即将学习的材料产生有意义的联结,从而达到传播的要求。谐振律:所谓谐振,是指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生接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两者在信息的交流和传通方面产生共鸣。选择律:任何教学传播活动都需要对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媒体等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是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并旨在以最佳的“代价与效果比”成功地实现目标,即最小代价原则。匹配律:所谓匹配,是指在一定的教学传播活动环境中,通过剖析学生、内容、目标、方法、媒体、环境等因素,使各种因素按照各自的特性,有机和谐地对应起来,使教学传播系统处于良好的循环运转状态之中。3.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巴浦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要点:1.学习是刺激得到反应,即学习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S-R联结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3.强化是学习的关键特点:重知识技能的学习、重外部行为的研究程序教学理论要点:1.把教学内容分成具有联系的小步子;2.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3.对学生的反应要做出及时的反馈与强化;4.学生在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步调,进度不必要求一致;5.学生尽可能的做出正确地反应,使错误率降低到最小限度。5(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苛勒、考夫卡、布鲁纳理论要点: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其公式是:S-AT-RA——同化,T——主体的认知结构客体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才能引起对刺激的行为反应,即学习才能发生。2.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决非盲目的尝试。认知结构: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4.教学理论(一)、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赞可夫(1901——1977),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基本观点1.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2.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3.要把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注:此中“最近发展区”为维果斯基所提出的观点)最近发展水平教学原则:1以高难度教学;最近发展区2以高速度教学;3理论知识主导;现实发展水平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二)、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基本观点1.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2.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力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3.要想学得好,必须采用发现法。(三)巴斑斯基得最优化教学理论基本
本文标题:《教学技术与认知心理学》复习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23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