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名师导学】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014北京)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1)~(2)题。(1)该河谷()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2)本次洪水()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AD【解析】(1)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岩层①在岩层②之下,故岩层①形成的年代较早,故A正确。根据图例可知,岩层①为页岩,其硬度比岩层②石灰岩硬度小,更易受侵蚀,故B错误。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形成的,故C错误。从图示形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上也不宜修建水库,否则会导致断层活动,威胁大坝安全,故D错误。(2)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相应的也大,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水的含沙量会增大,故A、B、C错误。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故D正确。考点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震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分类作用速度迅速剧烈火山喷发、地震瞬间改变地表形态缓慢微弱其他形式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形成大陆与洋盆、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例1(2013广东)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DA.搬运作用B.风化作用C.变质作用D.地壳运动【解析】该地实景图反映的是褶皱和断层分布,由内力作用形成,A项、B项为外力作用,故A、B两项错误;变质作用是由岩石受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岩性变化,C项错误;由于地壳发生水平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变形和位移,形成褶皱和断层,D项正确。考点2内力作用的足迹与山岳的形成1.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深大断裂等分割成六大单元。(2)全球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3)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运动结果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大裂谷)板块相撞(消亡边界)地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例证: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注意】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特别提示】板块边界与地形关系边界类型示意图实例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常形成海岭、板块内部张裂常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红海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常形成高大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岛弧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海沟,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山脉、岛弧链、深海沟。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③冰岛:位于生长边界。④安第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例2(2014海南)某年3月P地(位置见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图中P地位于()A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解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板块挤压处,多火山地震,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2.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地质构造类型形态特征(岩层新老关系)地貌未侵蚀侵蚀后褶皱常形成高大山脉褶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山岭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谷地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山断层地堑两边岩块相对上升,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下降的一块狭长凹陷地带地垒两边岩块相对下降,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上升的一块块状山地(1)常见的地质构造①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其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②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③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④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区别。(2)地质构造的运用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褶皱——水平运动,断层——升降运动,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②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③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侵蚀搬运掉了。④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⑥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例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形: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丙是_______。(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为什么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谷地山地背斜断层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地质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造成建筑物塌陷。【解析】第(1)题,根据岩层弯曲形态及岩层新老关系即可判断出甲为背斜,乙为向斜,丙为断层。第(2)题,甲为背斜谷,这与外力侵蚀有关。第(3)题,判断乙处地质构造依据有:岩层弯曲形态及岩层新老关系。第(4)题,乙为向斜,易汇集地下水,发生透水事故;丙为断层,易诱发地质活动。3.火山(1)火山的概念: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地壳和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2)火山的构造: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有时积水会形成火山口湖,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3)火山的规律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例4读“火山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两图中火山构造名称:①是_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2)火山喷出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多火山的原因。(4)试说明火山爆发对人类的影响。火山通道火山锥火山口二氧化硫硫化氢熔岩固体喷发物处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壳薄弱地带。不利方面:破坏田园、村镇;引起地震,建筑物倒塌;漂浮的火山灰会导致大气污染加剧,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利方面:会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和丰富的硫磺资源。【解析】含二氧化硅成分多的酸性岩浆比较黏稠,而且气体多、爆发力强,常形成锥形火山;含镁铁成分多的碱性岩浆,含气体少,流动性强,爆发力弱,常形成盾形火山。对于火山爆发对人类的影响注意要一分为二地分析。考点3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等)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等)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等)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等)例5(2014重庆)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3)题。(1)上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上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BC(3)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上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DABCD【解析】(1)图中砾石直径较大且较圆滑,而河流源头的石块多具有棱角;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入海口处河流流速较慢,沉积物颗粒很小。(2)图中砾石是在流水搬运过程中不断受到挤压、摩擦、碰撞而形成的。石笋是含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形成的,A项错误;冰斗是典型的冰蚀地貌,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B项错误;风蚀蘑菇是由于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突兀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较上部严重,下部变得愈来愈细,最后变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岩石,C项正确;花岗岩风化球属于风化地貌,D项错误。(3)从图中可以看出,砾石有大有小,且直径在9cm左右的砾石较多,所占比重最大,而比其直径大一倍左右即直径在17cm以上的砾石所占比重很小,D项正确。考点4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形式概
本文标题:【名师导学】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2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