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登岳阳楼》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李白一、作者及背景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今甘肃),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今四川绵阳),在蜀中度过童年和青年时代。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二十五岁出蜀,远游长江及黄河中下游地区(本诗即写于出蜀至荆门时)。他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具有独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由三峡山蜀,沿长江东行,长期在各地漫游。《渡荆门送别》是他初次离开家乡,踏上旅途之际写的。首联紧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作者在5岁那年便随父亲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称四川为“故乡”。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作者称它为“故乡水”。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舌,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舌送我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之线收束在一起。诗题云“送别”,就是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二、字词点拨渡:乘船过水楚国:楚地,今湖北一带。平野:平原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结:构成,形成海楼:海市蜃楼仍:还爱:可爱,喜欢诗文解释•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随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海楼(夜晚)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江水中,好象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李白在《古郎月行》中曾说:“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本诗的意象恰恰与此相反,是说天上的月亮飞到水中。三、结构分析荆门外(地点)楚国游(目的)叙述山、平野江、大荒描写月云水送行抒情(夜景)(日景)解题: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是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特别着力地写平原上的浩荡长江。最后两句归结到送别的意思,同时也赞美了长江的可爱。思考:这首诗是作者告别故乡还是为朋友送别?五、主题探究本诗记录了李白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但是,对于题目中的“送别”二字却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州,一说是赠给送别的友人。明清时的王夫之《姜斋诗话》说“结二句得像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又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渡荆门送别》: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一、诗贵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读诗要仔细品味内在情感。二、朗读是读诗的重要方法,要注意读出节奏。三、学诗要借助想象,再造出诗歌描绘的意。古代诗歌鉴赏的重点思想内容写了什么?描写了什么具体形象?表达出什么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怎么写的?描写出什么具体形象?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塑造形象为什么这样写?核心:形象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颔联尤为宏壮雄丽。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朗读:jīngxǐyǐ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注释:酒店或茶馆的幌子缓慢瓜分徘徊靠着高处登楼诗文散译•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属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写岳阳楼之所在。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写举目所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老木沧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本文标题:《登岳阳楼》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5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