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龙源期刊网小说的虚构之美作者:李淼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3期内容摘要:《骑桶者》是卡夫卡的一篇短小精美的短篇小说。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对一件悲惨的事件做了冷峻的幽默处理,使小说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完全区分开来。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帮助学生体会现实主义的写法和“虚构”的写法所产生的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深的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关键词:语文学习外国小说虚构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领悟小说的内涵。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中,呈现如下文本:“寒风瑟瑟,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煤桶已经空了,我得去赊一点煤回来,我只能祈祷煤店老板会大发慈悲,否则我将冻死在家里。我拎着桶走出家门,一路泥泞,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煤店。我发出了诚恳地请求:“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不相信你出来看啊。行行好,一有钱,我马上就付给你。”我打开桶,并把空桶晃得直响。老板娘打开了门缝,瞟了我一眼,就“嘭”地一声把门关上了。明天,哦,不,今晚,我该如何独自抵挡这黑夜与寒风?”旨在启发学生与课文原文比较,明确呈现片段是除去了小说中的一些虚构的情节,这是属于现实主义的文本。一.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1.初读小说,寻找小说文本中立足于现实或真实感人的内容,建议学生可以从一些生活细节、场景细节、心理活动来分析。小组讨论总结如下:(1)创作背景的真实——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给所有有钱的顾客供应了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什么“十诫”的戒律对于很多人而言也是无效的,他们只服务于金钱,在物质财富面前,生命也卑微如尘埃。)故事描写了奥地利帝国战争期间最艰苦的一个冬天中的真实情况——缺煤。(2)用第一人称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3)生活细节的真实龙源期刊网“煤店老板正在地窖里伏在小桌子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制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4)环境与心理的真实——有着强烈的生存愿望“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5)语言的真实——内心的迫切和渴望“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2.请同学分组讨论:在这个故事中哪些情节是虚构的?(1)“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情节的荒诞,骑着煤桶前去,速度之快体现了他对煤需求的急迫性;“骑桶”前去希望博得煤店老板老板娘的同情。(2)“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煤桶之空也彰显了主人公处境的窘迫。(3)“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未曾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4)“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我”借煤失败后与这个世界的决绝,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出路以至绝望。二.欣赏“虚构”的艺术魅力卡夫卡的这篇小说取材来源于生活的真实,而用小说的虚构形式将它展现出来,将生活“艺术化”,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真实”。小说通过虚构,使得原本现实主义的文本产生了“荒诞”、“幽默”的效果。龙源期刊网(一)虚构使情节更陌生感更具吸引力小说中设置骑桶借煤的方式给人以陌生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骑”而不是“拎”煤桶?“我”拎着桶去赊煤,小说主旨可以归纳为: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而骑桶借煤的方式又让我们有多种解读:谴责人的自私和冷漠;我自己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贫穷使“我”变得畏缩自卑了;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总结:小说设计成骑着桶飞着去赊煤好。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骑桶者是一个自尊心强,畏惧交流的人。(二)虚构使人物更有立体丰满从《骑桶者》的描述看,主人公处在寒冷与缺煤的困境中,他有过“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的经历。对于寒冷的生存世界,他无力改变;对于借煤,他也没有足够的信心。“我”贫穷,自卑,畏缩,惶恐,怯弱。从“我”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出路以至绝望。(三)虚构使小说的主题更丰富多元1.社会的可恨:“我”能借到煤吗?不能,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什么“十诫”的戒律对于很多人而言也是无效的,他们只服务于金钱,在物质财富面前,生命也卑微如尘埃。2.人物的可悲:“我”采用的骑桶的方式去借煤,能借到煤吗?我骑桶飞行,但从未与煤店老板一家发生正面的沟通,他用骑桶的方式也是自己做好快速撤退的准备了。所以这既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3.情节的可塑:“我”真的去借了吗?我们可以理解成整个故事也许就是这个饿得快要冻死的“我”蜷缩在角落脑子里遐想出来的一幅幻影。可见,虚构让小说的主题呈现多元化,每个同学在阅读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去把握主题,如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人性的自卑和懦弱、爱与沟通的匮乏、人对自己存在世界的陌生感、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三.能力拓展1.探究卡夫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龙源期刊网卡夫卡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2.领会作者困境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空前加剧。陷入痛苦的他并没有放弃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他一生怀抱悲悯情怀寻找归宿、寻找精神家园,只不过至死未能找到。3.体悟现代人的困境现代人面临着怎样的人生困境呢?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下,生活的乐趣越来越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了,理想难以得到实现。这应该是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4.卡夫卡的创作风格:以文学的“轻逸”(虚构)来对抗生活的沉重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骑桶者,面临和他一样的生存困境。我们面对困境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呢!我想困境既然是普遍的,我们还是应该积极面对,而不该绝望!四.课堂小结这位世界名作家卡夫卡的作品以独特的(虚构)艺术手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等)问题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要积极面对困境,不该绝望)的深刻启示。五.课堂练习情景描写:用虚构和写实的手法,描写一个《讨薪人》的辛酸场景,150字左右。学生习作呈现:《讨薪者》刘巧雨深冬傍晚的昏沉是能撕碎人的,冷风簌簌,远远刮来一张干瘪的人:不,已经被压榨萎缩成一张“纸”的讨薪者,连干瘪这个词对他来说都太过奢侈。那“纸”破破烂烂的,单薄脆弱到随时可能在寒风里碎成粉末,却依然倔着骨头,艰难地抵着风蹒跚着向老板的居所走去。老板家暖黄的灯光透出来,像是一支充满希望的强心剂注入他扁平的心脏,他的人似乎又立体有力起来。老板在门口坐着休息,食物残余的香气从他身上飘出。“请行行好,把薪水,咳咳咳……”话还未说完,讨薪者便剧烈地咳嗽起来。那“纸”裂开了些缝,“请把薪水结给我吧。”龙源期刊网老板懒洋洋地剔着牙斜眼瞄了他一眼,刻薄的唇形里吐出几个冷漠如刀子的字:“我可不记得欠了你什么。”“不——”这把刀子将这张“纸”直接剪碎了,碎了的纸屑被风刮散在已经完全暗下来的天色里,那是一片没有一点光的黑暗深处。六.布置作业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州中学)
本文标题:小说的虚构之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06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