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二战以后现代建筑概述
世界近现代建筑史的发展阶段1.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城市恶性膨胀,新旧建筑矛盾突出,新旧建筑思潮斗争激烈,新的建筑技术和功能不断促进建筑形式的变化2.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对新建筑的探索时期,也是向现代建筑过渡的时期,虽然各国的探索活动是不成熟的,但是毕竟为新建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3、一战和二战之间,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在建筑上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论,在技术上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与手法,现代建筑的思潮已逐渐在世界范围传播4、二战后至今,这时期的特点是建筑与科学紧密结合,建筑技术日新月异,然而西方建筑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环境科学问题日益突出。20世纪现代建筑的发展现代建筑自19世纪下半叶萌生,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终于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了在全球的领导地位。此时,相当于中国清王朝的晚期至中华民国的晚期。清王朝:1636年——1911年中华民国:1911年——1949年产生现代建筑的三个思想因素对传统建筑的否定建筑应有强烈的时代感建筑的服务对像思维方式的改变现代建筑有机建筑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国际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建筑之后高技派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基本古典主义戏谑古典主义比喻古典主义复古主义现代传统主义30年代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后二十世纪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理性主义新都市主义新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装饰商业建筑解构主义地域主义当代建筑发展特点粗野主义典雅主义有机功能主义环境派现代建筑派的形成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由有机主义建筑和理性(功能)主义建筑组成。有机主义建筑:局部属于整体、整体属于局部、局部和整体又与环境相协调理性主义建筑:一切从功能出发、建筑的形式服从建筑的功能共同之处是都注重建筑的功能盛期的现代主义建筑被称为国际主义,它主要由理性主义、粗野主义、典雅主义和有机功能主义四个流派组成。国际主义风格(一)理性主义:“皮包骨”和“少就是多”的精细建筑。代表人:密斯.凡.德.罗代表作:伊利诺工学院建筑馆、纽约西格拉姆大厦、芝加哥湖滨大厦、巴黎拉德方斯新区LESSISMORE“少就是多”,他1928年发表的这一名言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创作特色。“少”是针对当时仍很流行的繁琐的古典装饰手法提出的,因为这种手法阻碍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多”是揭示了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可能创造出来建筑上的简洁精确的丰富效果。“少就是多。”实例吐根哈特住宅实例巴塞罗那德国馆1950年,美国伊利诺伊工学院建筑馆(又称“克朗楼”),长67米,宽36.6米,没有柱子和承重墙,顶棚和幕墙都悬挂在四榀大钢梁之下密斯·范·德·罗应用简洁精确的建筑处理手法,要求施工质量严格准确,讲求建筑材料的高度精致,突出现代工业生产能够达到的新的美观效果。他主张钢框架建筑采用全玻璃的外墙以显示新型结构的特色,创造了“玻璃摩天楼”。纽约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包铜皮的精细骨架和大片玻璃幕墙映照出周围建筑和天空,明快而高雅。西格拉姆大厦(1958年)拉德方斯是欧洲最大的商务中心区。具有战略眼光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使拉德方斯从巴黎郊外的一片荒野,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最具人性化色彩的国际商务中心区。“拉德方斯顶端”由丹麦建筑师斯普雷卡尔森设计。它是一个长宽高均为110米的巨大方框体,位于拉德方斯轴线的末端,在垂直于轴线的方向敞口。门洞宽度与爱丽舍宫一致,使得它成为起始于卢浮宫这条历史轴线的高潮、终结和新的起点。从拉德方斯跨过这个大门,将是巴黎待继续发展的又一新区。因此,这是一个连通了历史,标志着今天和面向未来的“不封闭”式的设计。粗野主义:反映混凝土自然、原始的质感和建筑构件之间粗鲁的碰撞。代表人:勒·柯布希耶代表作:马赛公寓、圣玛丽亚修道院、昌迪加尔法院、朗香教堂、粗野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柯布西耶的建筑风格有了明显变化,其特征表现在对自由的有机形式的探索和对材料的表现,尤其喜欢表现脱模后不加装修的清水钢筋混凝土,这种风格后被命名为粗野主义(或新粗野主义)。被设计者称之为“居住单元盒子”的马赛公寓,按当时的尺度标准是巨大的,165米长,56米高,24米宽,通过支柱层支撑。大楼共有18层,有23种不同的居住单元,适应从单身住户到8个孩子的家庭。室内楼梯将两层空间连成一体,起居厅两层通高,达到4.8米高,大块玻璃窗满足了观景的开阔视野,在第7、8层布置了各式商店,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幼儿园和托儿所设在顶层,通过坡道可到达屋顶花园。朗香教堂印度昌迪加尔法院法院建筑的正立面上满布着大尺度的垂直和水平的混凝土遮阳板,做成类似中国的博古架形式。整个建筑的外表都是裸露的混凝土,上面保留着浇捣时模板的印痕。柱墩及遮阳板的尺寸特别大,使人感到十分粗犷,像是一座经过千百年风雨侵蚀的老建筑。门廊内部的坡道上也满是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孔洞,有一些奇怪的孔洞的凹龛;有的还涂上红、黄、蓝、白等醒目色彩。国际主义风格(三)典雅主义:把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建筑的精华融汇到现代建筑中去。代表人:斯东代表作:美国驻印度大使馆、布鲁塞尔世博会美国馆、纽约林肯文化中心、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驻印度大使馆美国馆的建筑外形是圆形,直径104米,高26米。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110层,高约417米;占地16公顷,总面积达92.9万平方米;开挖泥土和岩石90多万立方米;全部工程用料——钢材20多万吨、混凝土32万多立方米;为穿越这座“站立起来的城市”,200多部电梯和70多座自动扶梯不停工作。1973年建成时,打破了帝国大厦保持了42年之久的世界最高建筑纪录,成为世界上第一高的建筑。2001年“9·11”事件化为灰烬。大厦由美国籍日本人、建筑师山崎实设计。这个方案高宽比为7:1,由密集的钢柱组成,所有窗都是细长形,那些由钢柱构成的挺拔向上的线条,以及从第9层向下三根柱合为一根,合并处设计成尖拱状,颇具哥特式风格。那些连续不断的尖拱式门洞,更使人联想到歌特式建筑的典型形式,想到欧洲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蜕变。国际主义风格(四)有机功能主义:注重建筑的外部形象,把建筑的形象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筑的形体有明显的动感。代表人:小沙里宁代表作: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楼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E·沙里宁(EeroSaarinen)设计风格:沙里宁是一个将建筑的功能与艺术效果真正完美结合的建筑家。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和建筑思想以及留下的雕塑性非常强的作品,对后来的建筑影响深远。沙里宁(EeroSaarinen)语:“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建筑外形象展翅的大鸟,动势很强;屋顶由四块浇钢筋混凝土壳体组合而成,几片壳体只在几个点相连,空隙处布置天窗,楼内的空间富于变化。这是一个凭借现代技术把建筑同雕塑结合起来的作品。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楼。大楼为悬索屋顶,跨度45.6米,长度为182.5米。结构形式与功能结合妥善,轻巧的悬索屋顶象征飞翔,与结构本身的特点合拍,显得十分自然。耶鲁大学冰球馆(美国)由美国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1958年建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是当时大胆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把建筑造型升华到雕刻艺术领域的最好作品之一。其屋顶的正中是一条弓形的脊梁,向两边拉着悬索屋顶,如同一座颇具想象力的帐篷,可同时容纳3000人。耶鲁大学冰球馆(美国)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现代建筑派的主要贡献提高了建筑的科学性发挥了结构和材料的性能重视了建筑的经济性创造了新的建筑风格产生了三维空间构图论废除了不必要的装饰成立了世界建筑师组织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1、要有新功能、新技术、特别是新形式2、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并提倡两者结合3、空间是建筑的实质、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表现4、应表里一致、即形式与功能统一5、反对外加装饰、美应实用和适于建造手段6、美在于空间容量与体量在组合构图中的比例与表现7、重视三维空间(即:平面、立面和时间)的表现8、注重建筑的经济性和社会性9、同环境协调、有生活气息
本文标题:二战以后现代建筑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0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