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厦大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真题2004(答案)
厦门大学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第一部分:管理学一、名词解释5*31.麦肯锡的7S法2.策略经营单位3.限定因素原则二、简答题10*41.有人说:“计划是展望未来,控制是回顾过去”。这么说法对吗?你怎么看?2.有人把组织系统看作一个信息系统。你对此做何理解?3.你怎么理解“前馈控制实质上是一种反馈控制”?如何使前馈控制有效?4.请分析“政策的一致性”对分权和集权的程度的影响。为什么?三、论述题20*1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如何处理好组织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第二部分管理经济学一、名词解释5*31.契约曲线2.柯布---道格拉斯函数3.垄断竞争二、简答题10*21.某大学的一行政官员认为人们的入学需求是完全无弹性的,论据是近10年来,学费增加了近一倍,但学校的招生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这位官员的说法对吗?请评论。2.厦门某景点实行差别价格策略,对国内游客收费10元,而对外国游客收费15元。请分析说明此价格策略实行的条件。三、计算题10*21.某消费者消费两种产品,设其分别消费的两种产品的数量为X和Y,价格为P(X)和P(Y),收入为M,效用函数U=XY。请问该消费者应消费两产品的数量X和Y各是多少?2.据估计某个居民住房市场的需求收入弹性为7%~13%,又该地区居民在未来十年内的收入每人每年平均增长2%~3%。请问十年后该地区的住房需求量将增长多少?四、论述题20*1请画图说明弯折的需求曲线并分析说明寡头垄断厂商的行为和均衡。参考答案厦门大学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第一部分:管理学一、名词解释5*31.麦肯锡的7S法答:麦肯锡的7S法是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推行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昀初是由美国管理学家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在1981年出版的《日本管理艺术》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在企业管理中应包含以下7个要素:(1)战略(Strategy)。指一个企业如何获取和分配它的有限资源的计划和措施,借以达到其预定目标。(2)结构(Stucture)。指一个企业的组织方式——是集权还是分权,重视直线人员还是重视参谋人员,组织结构图的特征如何等。(3)制度(Systems)。指信息在企业内部是如何传送的,如规定的报告和例行的程序。(4)人员(Staff)。不仅指直线人员和参谋人员,而且指内部整个人员的组成状况。(5)作风(Style)。指企业的高级经理人员在达成企业目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性格或整个企业的作风。(6)技能(Skills)。指企业中的主要经理人员或整个企业的特长,如研究开发、营销等。(7)共有价值观(Sharedvalues)。即由企业员工共同享有的观念,它能够将职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真正地结合在一起,是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其中,前三项要素被称为“硬要素”,后四项称为“软要素”。这7个要素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以共有价值观为中心,结合成一个整体框架。2.策略经营单位答:策略经营单位又称事业部制(SUB),指以企业所服务的独立的产品、行业或市场为基础,将企业若干事业部或事业部的某些部分组成的战略组织。在这样的单位内各事业部具有同样的战略规划和近似的产品市场环境,各事业部之间容易协调和沟通,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这种组织划分中,每个战略经营单位在公司总体目标和战略的约束下执行自己的战略管理过程。其经营活动可能会得到加强或削弱,这取决于公司所分配的资源状况。每个单位在公司的目标和战略的约束下,运用公司提供的资源,决定实现自己目标的昀有效的战略。(1)大型企业把经营范围分为若干个策略经营单位的益处:①在战略经营单位内,各事业部具有同样的战略利害关系和产品、市场环境,它们之间容易协调一致;②利于加强大型多样化经营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控制;③利于区别和深化总部一级和战略经营单位一级的战略计划;④明确不同经营单位的经济责任。(2)规模不是非常庞杂的企业,采用策略经营单位这种模式可能会产生的问题:①总部与事业部之间又增加了一个管理层次;②总部在资源分配上的不良竞争会增加;③集团副总裁的职责难以确定;④集团副总裁与事业部经理的自主程度很难确定。3.限定因素原则答:所谓限定因素,就是指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限定因素原则指主管人员越是能够了解对达到目标其主要限制作用的因素,就越能够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拟定各种行动方案,有时又被形象的称作“木桶原理”,其含义是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桶壁上昀短的那块木板条。限定因素表明,主管人员在制定计划时,必须全力找出影响计划目标实现的主要先定因素或战略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得力措施。二、简答题10*41.有人说:“计划是展望未来,控制是回顾过去”。这么说法对吗?你怎么看?答:这种说法不正确。(1)计划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与安排。一般地,人们在名词和动词两种意义上使用着“一词”。哈罗德·孔茨就认为“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嗯所处的这案和我们要去的对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计划是在展望未来,但是比纯粹的展望更进了一步,因为计划对实现未来的目标与蓝图编制了具体的行动方案。(2)控制指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按照控制点选择的时间分,控制可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如下图:①前馈控制。是观察哪些作用了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的扰动量,分析他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这些可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的不利影响产生以前,通过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来消除它们的不利影响,所以这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控制。②同期控制。是在活动进行当中的控制,在活动进行之中予以控制,管理者可以在发生重大偏差前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类控制工作方法主要为基层主管人员所采用,昀常见的同期控制手段就是主管人员通过深入现场亲自监督检查、指导和控制下属人员的活动。③反馈控制。纠正已经出现的问题,也叫事后控制。反馈控制是管理控制工作昀传统也是昀主要的方式,其目的并非要即刻改变下次行动的依据,而是要力求“吃一堑,长一智”。由此可以看出反馈控制是在事后进行,可以说成是回顾过去,而前馈控制和同期控制都是在工作完成之前进行的控制。所以不能单纯说控制是回顾过去。(3)另外,计划和控制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目标和计划而没有控制,人们可能知道自己干了什么,而无法知道自己干得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另一方面,有控制而没有目标和计划,人们将不会知道要控制什么,也不会知道怎么控制。计划和控制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至于一般人们概括的以计划职能为起点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模式,很明显地是以组织的运行由“零”起步作为假设。在管理工作的实际过程中,很难区分出计划与控制究竟哪个是开始、哪个是结束。控制可以说既是一个管理工作过程的终结,又是一个新的管理工作过程的开始。而且,计划与控制工作的内容还常常相互交织地联系在一起。管理工作本质上就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有机地联系而构成的一个循环的过程。2.有人把组织系统看作一个信息系统。你对此做何理解?(8.23邓力文做)答:组织总是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的,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不断进行的各种投入和产出的交换。组织从环境中获取各种信息,然后借助组织的功能将各种信息消化重组,转化成产出再投入环境,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组织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下面从信息系统的构成角度,具体分析如下:信息系统是为搜集、加工、存储、检索、研究、传递信息的提供信息服务而建立的人工系统,也是不断地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开放系统。信息系统可描述为:{},,,IsIHSP=式中等号的左边Is表示信息系统,右边表示组成信息系统的昀基本的实体要素。(1)I为信息。即依附在某一载体上的信息。信息经某种载体从外部环境输入信息系统,经过处理存储后,输出信息系统,又从外部环境反馈回来,进行另一轮输入、处理、存储、输出和反馈的循环。周而复始,流动不止(见下图)。信息流的运动反映出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信息流动示意图表现在组织系统中就是组织从环境及其自身内部获得的各种信息,比如,市场信息、竞争对手信息、财务信息、人员信息、销售信息等多种信息。组织获取这些信息,并在组织内的各部门流动,并进行处理、运用和反馈。(2)H为硬件。包括用来采集、处理、存储、研究和传输信息的各种工具、器材和设备。硬件曾一度被认为是信息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而把信息系统描述为由计算机等设备组成的硬件系统。硬件部分,表现在组织系统中可以看作是组织的各职能部门,比如,市场营销部门就专门收集、处理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员工的各种信息的收集、存储和运用;财务部门则通过处理研究公司财务方面的信息,为组织管理者提供各种财务报表、投资可行性报告等等。(3)S为软件。是指计算机工作的若干指令的集合。在计算机设备处于一定水平的情况下,计算机实际能做什么工作和发挥什么功能完全取决于软件水平。软件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开辟了更加广泛的用途。信息系统的软件部分,相当于组织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组织文化、组织目标、组织愿景、组织理念、组织宗旨等凝聚、指导组织人员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各种思想精神上的动力源泉。组织的软件部分对现代企业管理来说也尤为重要。(4)P为“人件”。信息系统为一人工系统,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信息采集、处理、提供,软件,研究、设计和管理等人员)则是系统建立、运行和发展的保证因素,系统的用户则是决定系统存亡的关键因素。但是,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人,其作用是有限的,往往是这些人和对这些人的组织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因此,为了同硬件、软件相对应,把这些人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在一起的各种组织结构或形式统称为“人件”。在组织信息系统中,“人件”包括各层组织的管理者及组织的广大员工。它是组织信息系统昀活化的组成成分,它把信息流、硬件和软件匹配集成起来,这四要素即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既发挥各自的功能,又协同地产生作用,推动着组织信息系统的运行。由此可以看出可以把组织系统看作一个信息系统。3.你怎么理解“前馈控制实质上是一种反馈控制”?如何使前馈控制有效?(8.23邓力文做)答:控制职能是管理昀重要的核心职能之一,是对业绩进行衡量和矫正,以便确保企业目标能够实现和为达到目标所制定的计划得以完成。控制职能的发挥包括确定标准、衡量业绩和纠正偏差三个昀基本的过程。根据控制时点的选择不同,可以将控制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三种类型。其中前馈控制实质上也是一种反馈控制。(1)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是两种重要的控制手段。反馈控制是把组织系统运行的结果输入处理输出存储信息信息反馈返送到组织系统的输入端,与组织预定的计划标准进行比较,然后找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而前馈控制是在偏离标准的情况发生之前就对它进行预测和估计,把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具体就是对输入系统的各种要素进行控制,把输入系统的各种要素与预先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中心问题是防止组织中所使用的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2)前馈控制实质上也是一种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要事先确定输入系统各种要素的标准,而这些标准就必须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确定;从一个周期来看,前馈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但从更大的周期来看,一个控制过程开始是建立其它控制过程的结束的基础之上,其它控制过程的反馈结果成为新的控制过程的前馈控制标准;有效的前馈控制标准往往是无数次反馈控制的结果,反馈控制是前馈控制的基础和根本。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前馈控制实质上也是一种反馈控制。(3)前馈控制是建立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第一,过去的经验对今后的工作总是有效的;第二,系统将来的运行的情况是可以估计的,而且估计是准确的;第三,按照标准输入的要素能按预定的要求发挥作用。由于这三个假设条件并不总是成立,所以前馈控制并不总是有效,即按预定标准输入系统的要素并不能保证系统有效的运行。为了有效得实现前馈控制,必须从以
本文标题:厦大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真题2004(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90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