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
2018-2019年度二年级科学(上)教学进度表2018年9月1日周次日期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备注18.27—8.31它溶解了吗?29.3—9.7生活中的溶解39.10-9.14自制泡泡液49.17-9.21观察兔子的反应59.25-9.30观察蜗牛的反应9.30上课610.1-10.7国庆放假710.8-10.12有趣的动物反应810.15-10.19发光发热的太阳910.22-10.26看太阳认方向1010.29-11.2变化的月亮1111.5—11.9它在什么方位1211.12—11.16它有多远1311.19-11.23做尺子1411.26-11.30改进尺子1512.3—12.7活动1612.10-12.14活动1712.17-12.21活动1812.24-12.28活动教学计划表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科学教材分析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起点,选用常见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对象,以了解其特征变化为主要内院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进一步关注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了解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要求1、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加强教学组织,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3、明确观察要求,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4、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6、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达标情况力争达标2018-2019年度二年级科学(上)整体备课2018.9.1学情分析本册教材从儿童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起点,选用常见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对象,以了解其特征变化为主要内院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进一步关注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了解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溶解”,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本课教材采用“分分总”的结构构建单元,按“示例聚焦一类比举证一提炼概念一判断检验—拓展迁移”的活动流程,建构溶解概念,重点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对比实验、制作与调试等技能。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本课教材采用“分分总”的结构构建单元,按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思路,布设“兔子的反应”“蜗牛的反应”“有趣的动物反应”三课,重点训练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对比实验、描述等技能。教材首先引导学生类比人的眼、耳、鼻、舌等感官功能,观察发现兔子感知环境的特点再针对蜗牛的不同感官,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各自的功能,最后采用观察交流会的方式,驱动学生了解更多动物的感官功能及对环境的反应,让学生体会到了解这些反应对更好地关爱和饲养动物的意义。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是儿童经常感知的天体,教材中布设“发光发热的太阳”“看太阳认方向”和“变化的月相”三课,引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太阳和月亮,发现并应用其特征、运动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理、收集证据、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一课旨在引领学生寻找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和太阳对动植物、人类的影响的证据,体会阳光对生命的意义;第二课旨在引导学生依据太阳晨升晚落与东南西北的方位关系,学会“看太阳认方向”,为下一单元描述物体的位置做好铺垫;第三课旨在引领学生有计划地长期观察月相,自主发现并描述月相圆缺变化的特点。第四单元“物体的位置”,教材中布设了由定性到定量描述物体位置的两课它在什么方位”和“它有多远”,用“小猫在哪里?“旗杆在哪里?”等活动引领学生描述物体的方位、远近,抽象归纳位置描述的要素,用“小兔子吃萝卜“找地雷”等趣味游戏,驱动学生自主运用前面的方法描述位置,判断位置第五单元“尺子的科学”,教材创设“没有尺子测量课桌长度”的需求情境,驱动学生重演尺子科技发展史中那些关键的步骤:身体尺一物品尺一标刻度的尺子一统一长度标准一现代尺子,引领学生了解尺子技术发展史,感悟“统一标准”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测量、制作、评估等技能。教学建议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2、精心安排多种活动;3、尊重每一位学生二、加强教学组织,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1、加强教学组织工作;2、注重科学课教学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明确观察要求,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1、必须准备好观察材料。2、把握各课的观察重点。3、掌握观察活动的基本步骤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1、保持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空间。2、遵循规定的安全试验程序3、建议并执行恰当的安全操作步骤。4、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如在用火加热或使用化学药品时可能出现的灼烧;使用玻璃器皿时可能出现的刺伤;观察动植物实体时可能出现的意外伤人;感官观察时的安全隐患如强光、强噪声、强刺激异味;户外活动触动不明物体,等等。5、认真按照教材和教师的指导、示范进行活动(包括户外)。6、始终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科学观测、比较、描述、动手做实验或设计制作等基本技能。2、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3、感悟什么是科学,体会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教学关键注重证据的合理性和可重复验证性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教具准备烧杯、水、试管、玻璃棒、筷子、沙子、吸管、食盐、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沐浴露、雪碧、洗发露、洗洁精、肥皂、各种动植物图片等课时安排第一单元:溶解3课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4课第三单元:太阳与月亮3课第四单元:物体的位置3课第五单元:尺子的科学2课第一单元溶解单元概况1、它溶解了吗2、生活中的溶解3、自制泡泡液单元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科学探究通过感官观察、实验分析、类比推理建构溶解概念,依据概念判断物质是否容易溶解在水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取证据,尊重事实,激发探究兴趣;感受生活中有很多与溶解有关的现象和问题。单元训练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类比推理等探究技能。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教具准备烧杯、水、试吃杯、玻璃棒、筷子、盐、沙子、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错、雪碧、吸管、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露等课时安排3课时课标要求依据溶解概念判断物质是否容易溶解在水里。单元小结第1课它溶解了吗一、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2、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意识。二、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3个试吃杯,两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视频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构建溶解概念。难点:学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四、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将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猜测,提取学生前概念。然后动手完成操作:静置—观察一搅拌一再观察,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2、让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梳理食盐与水的变化特征:如食盐水一直无色透明,食盐颗粒经历由大变小,最后看不见的过程。3、对比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进而引发学生追问:盐“藏”到哪儿去了呢?教师再组织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4、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情指导学生对比观察、做记录,演示并解说搅拌的操作规范。要求学生做到观察细致,描述清晰准确,并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二)、教学活动活动1食盐“藏”到哪里去了“吸管取水”取出不同位置的水要告知学生分别放置到不同的试吃杯中,需要给每个学生备一根干净的筷子去尝尝是否有咸味。证明了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尝试盐水味道前,需要特别注意,所有相关用品如:烧杯、玻璃棒、筷子、试吃杯都要消毒保证其干净卫生,水也使用凉开水或学生自带饮用水。还要向学生示范怎样规范“尝”盐水。】活动2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1、介绍胭脂红。2、制订实验计划(含实验步骤),学生代表交流分享,师生点评。3、实验。4、汇报交流:描述胭脂红进入水中后的现象5、让学生寻找胭脂红与食盐放入水中后的现象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如颜色、透明程度、颗粒大小变化快慢等;相同点:如颗粒大小均由大变小,最后都看不见颗粒)6、引导学生类比推理:食盐进入水中也是均匀分散在水中,要求学生说出推导依据。如胭脂红进入水中最后均匀分散在水中(红色均匀分布于水中),食盐进入水中最后颗粒看不见,分散“藏”在水中各个部位(水杯中不同位置均能尝到咸味)等证据。溶解概念:“像食盐和胭脂红那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溶解。”让学生在比较基础上尝试体验归纳、抽象的思维过程。沙子溶解在水里吗?为什么?让学生依据建构的溶解概念进行判断,并作出解释。(三)、总结:哪些物质能像盐一样容易溶解于水,哪些物质像沙一样不容易或不能溶解于水?咱们在下一课将继续学习。第2课生活中的溶解一、教学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2、通过实验、观察和判断,按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给厨房的调料品分类。3、知道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汽水、烧杯、玻璃棒等。教师准备材料: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图片或微视频。三、教学重难点:难点:判断淀粉、食用油、陈错在水中溶解的难易程度。四、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回忆什么叫溶解?“像食盐和胭脂红那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溶解。”2、出示厨房里的多种调料品,提出问题:它们进入水中后能溶解吗(二)、教学活动活动1观察厨房里的溶解现象1、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预测一下这些调料品是否容易溶解于水。2、学生实验。注意事项:控制各种调料品的量,确保不出现因为量太多,而使溶液饱和了不能再溶解的情况。3、学生制订实验计划,让学生思考怎样分工合作探究,做好观察记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科学习惯的养成。4、对于淀粉、油、陈醋是否能溶解是学生认知判断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白糖、油、陈醋放入水中,指导学生搅拌后再多静置一会儿,比较3种现象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判断是否有溶解的典型特征。再将淀粉、味精等放入水中先观察,再与溶解特征对比判断。学生会发现淀粉开始出现沉淀,并没有均匀分散到水中;而油再次浮到了水面,清晰可见;陈醋像白糖一样均匀分散到水中,依据溶解的概念就很容易完成判断和分类了。5.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利用活动手册完成分类,再组织汇报由于该实验使用的器材较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对器材进行分类整理。活动2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1、教材列举了生活中应用到的5种溶解均能解决生活中的不同需求。让学生寻找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会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中带来便利。2、本活动的教学可以承接上个活动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7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