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典园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之上,是渊源久远,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并在世界园林体系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曾对周边汉文化圈内国家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中国风景或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在三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最终形成以自然情趣与文化精神相融汇,艺术表现与物质技术相结合为其特征的园林体系。如擅长“以小见大”的造园手法,浓缩再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自然景观,追求诗情与含意相融合的情境。功能讲求“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以人为本。中式古典园林以建筑、叠山、理水和植物配置为四大基本要素。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早有精辟论述:“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活,得烟云秀媚。”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美化呼声越来越高。古典园林中的部分艺术效果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品味,当今现代人如若走进雅致小巧的古典园林,或许在感叹园内“别有洞天”的同时,会为古典园林的一点“小”和“远”感到遗憾。于是,一些大色块、大效果,疏朗明快的景观开始被人们所接受。现代园林中溶入了许多西方园林的造园手法及内容:意大利式的水阶梯、喷泉,法国式的透视线及植物雕塑,英国的大草坪、鲜花花坛等,都成为园中的组景。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景观设计呢?可以说,在景观创造时,上乘之作依然是有意境,有文脉的作品。但如何又能将这种意境融合于现代园林之中呢?下文将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进一步阐述。构建物空间的层次和运动视角是表达意境的一种主要方式。我们通过对石家庄盆景艺术馆的空间体验来发现中式园林意境是如何融合于现代园林之中的。一、风格定位设计师首先把盆景艺术馆定位为现代中式园林风格。如果复制一个古典园林?用一般惯用的亭台楼阁仿古形式,是毫无意义的,必须提炼出蕴涵其中的本质意境,才能在古典和现代之间找到跨越时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以一种本源的方式去呼应东方精神而不是靠符号的拼贴与表象。整个艺术馆是由七组建筑和庭院序列组成的,分别是入口序列、下沉水院、展厅序列、插花陶艺馆、茶室、山石展馆以及后山水庭。用地被S型的建筑序列分为三个部分,西部的展览建筑群,东南部的中央湖区,北部用人工堆成的山体来获得游览路线的高度变化,并遮挡北侧的工厂。主体建筑被置于湖面的西侧和北侧,以获得最佳的背景。与S型建筑对应的,是从山顶水庭曲折下流的溪水,建筑序列和水系交织成场所的主体结构。二、设计元素建筑单体风格吸收了部分古典园林元素的概念,“厅”、“廊”、“桥”、“院”、“巷”都可以找到原型,但具体呈现的形态却大相径庭。可触摸的构筑物仅仅作为构成空间的界面而存在,建筑的线条、装饰、力度被严格的控制,建筑和墙体只存在着白,浅灰,深灰三种色彩区别,以不同的叠加方式构成对深度和节奏的呼应,其余都保持在简约、冷静、隐退的状态,只有建筑形象呈现“极少”时,“负型”的空间才得到感知和体验。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建筑的排列序列,并非由廊道单向串联。设计师将空间进行并置和叠加,以刻意模糊“边界之别”和“内外之别”:如展厅(贰)和展厅(叁)之间角部的叠加,茶室与复廊的并置,以及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叠加。并置和叠加生成了新的混合空间,它们成为空间变换的节点使空间运动不断的重复着“进入”和“脱离”两种感受。三、空间构成在空间组构层面上,设计师不是把空间的完整结构提前让游历者预知,而是在空间游历者逐步深入地介入建筑和庭院地同时,一步一步地,发现新的空间存在。这种新的空间并非毫无逻辑地突兀出现,前后地空间体验之间有着合理地连接,这类似于蒙太奇在镜头之间建立起来的“感知、时间与空间”三者的逻辑关系。比如西侧进入下沉院的坡道是空间转换的装置,在进入坡道之前,一个凸出的平台暗示了新的空间即将出现,然而紧接着片墙完全阻隔了游历者的视线,我们沿着墙体前进,,无法预知墙体的尽头会出现什么景致,中式古典园林的“欲仰先抑”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而探知“悬念“的渴望也成为空间运动的动力。在坡道的中端侧墙上,忽然切开的豁口显示了位于地下一层的一号展馆的空间一角。是又一处空间线索。经过坡道,水院的出现才符合逻辑,在墙体开口处看见的静止湖面在水院的尽头变成一道水幕,沿着黑色花岗岩的墙壁流下,“静”与“动”的变化在多变空间中得以充分展现。我们在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时,视线的移动就仿佛是空间路径,它不像西洋画中多用一个透视点,而通过多个不同的透视点,用“选择性”来感知到画中要表现的深邃悠远的意境。在盆景艺术馆中,设计师也试图改变传统园林路径的“导向性”而使之具有“选择性”,多条路径被安置在场所之中,完全不同的路径体验能够满足不同兴趣的游历者的需求。“直接穿越”和“曲折穿行”,高度和闭合度的变化,使每一条路径上的运动所观察的建筑空间结构都并不一致,片墙结构引导了视觉,形成了对游人的暗示语言,任何片状构筑物的出现,都暗示着新的空间的生成。艺术馆如口的墙体以从白到灰的从低到高依次叠加在一起,在每一片墙体之后,都隐藏着一个不同的进入方式。同样的空间线索还铺设在游人所有的行进路线之上,就如一个标准化的试题,你总是面临着选择答案的其中之一。这种体验,无论是对于一个初次游历者,还是对于来过的游人,都是崭新的。又仿佛是在慢慢展开一幅中国山水画,耐人寻味。同样,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来表达,也是体现思想意境是另一种方式。这样的例子在古典园林中屡见不鲜,如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竹则被认为是刚直不阿,有气节的君子等等。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结合,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听阁”借芭蕉、残荷在风吹雨打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声响效果而给人以艺术感受;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也是借风掠松林而发出的瑟瑟涛声而感染人的。对于现代的园林设计师来说,挖掘其艺术和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特征,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确实具有迷人的魅力。不论是谁,只要身临其境都或多或少地为其所感染。而今,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愈来愈深,如果完全的模仿西方化园林景观就迷失了民族特色,纯粹古典形式的中式园林也不被现代人所接受。你也许会看不到长廊侵雨、有亭翼然的场面,领略不到“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但是它的一些精髓却保留下来,它意境的表现是每个设计师所向往。“虚实相生,以虚为主”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空间问题,将多“选择性”的路径空间逐渐地运用在现代园林之中,让游历者在空间运动中保留一丝悬念,带来一段回味,是找寻“意境”的真正方法。现代园林的发展前景是广阔和多元化的,作为一名景观人,都应感谢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处于共性和个性的矛盾中的时代,国际一体化,国际性规则、国际潮流,都是现代景观设计不可回避的重要现象,人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现代标准。它需要一些真正的设计师在接受不同文化之间横向联系的同时继承文化传统的纵向脉动。发掘中式园林中的精髓,在景观设计中得以应用和发扬。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作品。
本文标题:中式园林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81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