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谈黑龙江湿地的危机和希望
浅谈黑龙江湿地的危机和希望摘要: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是森林、海洋和湿地。其中,湿地更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在整个生态系统平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部,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但是,正是这样的湿地大省,我们发现一些湿地已经遭到蚕食,破坏严重。同时我们也看到黑龙江省的湿地保护措施正在日趋的完善,在危机中孕育着希望。关键词:黑龙江湿地危机希望前言: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大省,有天然湿地556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面积的七分之一,面积全国最大,且种类齐全。尤其是黑龙江省有沼泽湿地427万公顷,约占全国沼泽湿地的三分之一。通过各种资料的调查,本人发现整个黑龙江省的湿地资源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但是通过各种保护措施的出台,黑龙江的湿地保护越来越好。在危急中也蕴含希望。一、黑龙江湿地的概况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是森林、海洋和湿地。其中,湿地更被称为“地球之肾”。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或临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此外,湿地可以包括邻近水体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因此,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带,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岸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黑龙江省是湿地资源大省,有天然湿地556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面积的七分之一,面积全国最大,且种类齐全。尤其是黑龙江省有沼泽湿地427万公顷,约占全国沼泽湿地的三分之一。大面积的天然沼泽湿地,景观多样,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是重要的水鸟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还是我国仅有几条没有建立大坝的河流之一,水质好,渔业资源丰富。黑龙江省湿地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面积大,现有天然湿地43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18%,约占全国天然湿地的八分之一;二是生态区位重要,我省湿地多数分布在界江沿岸,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和松嫩平原生态脆弱地区,保护湿地直接关系国家的国土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三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是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等珍稀水禽的重要繁殖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作为全国的湿地大省,黑龙江的湿地面积大但是同时黑龙江湿地面积也在快速的锐减,这样的湿地危机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二、黑龙江湿地存在的危机1、湿地面积锐减,被大量的开荒从建国之后,三江平原经历了4次大的开荒高潮,第一次是五六十年代部分专业部队形成的一个开荒高潮。第二次1971年以后,大批知识青年到三江平原开垦荒原,第三次是1979年以后,三江平原遭遇干旱,当时的开荒条件比较好,又形成了一次大面积的开荒高潮。第四次就是上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鼓励开荒种田,形成了第四次开荒高潮。有关专家说,上个世纪50年代,原来的沼泽地都是集中连片的,而且通行都很困难。到2000年经过四次开荒规模以后,现在只剩下一些零星的湿地,现在剩下保护区留下来的一些湿地,也大面积的开垦了,没有了。他们通过遥感图象解析以后,现在的沼泽地,就剩下83万公顷。如果再加上一些河流、湖泊这些水面的话,还有44万公顷,所以现在也就是剩下湿地的面积,也就是130万公顷,所以应该说损失了80%。大量的湿地被开垦成了耕地,但是有关湿地保护的措施还是不完善,即使是发现了农民大规模的开垦湿地有关部门也没法进行及时的制止。农业开荒成了谋杀湿地最大的凶手,这样的现象在黑龙江省各大湿地均有发生。2、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影响整个湿地生态系统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它的功能之一是涵养水源。然而近年来,我省湿地却频频遭遇水危机,面积日益缩减。缺水不仅让湿地陷入名不副实的窘境,更意味着“肾坏了”。媒体就这个问题采访了相关的部门。“这么多年,如果不靠补水支撑,湿地萎缩面积就会更加严重!”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于志峰告诉记者,1999年至2002年,扎龙湿地及其水源补给地乌裕尔河和双阳河流域曾遭遇大旱,2000年湿地又发生了大火,致使湿地有水面积逐渐萎缩。随后,省里启动了扎龙湿地应急调水工程,十多年来累计向扎龙湿地补水17亿立方米。“如今在扎龙湿地保护区的21万公顷中,正是通过补水,才让有水面积达到了17万公顷。”于志峰感慨道。省林业厅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康铁东给出的答案虽然“血腥”却很形象:“挖肉”、“扎脖”和“放血”。他解释说,“挖肉”是直接将湿地开垦成耕地,这种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常见,但现在已经基本杜绝或者很少见了。“扎脖”则是指在湿地保护区上游修建各种水利工程,这也是目前造成湿地水源减少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一直以来我们治水的思路就是建大坝,现在连一些三四级河流都在建坝修水库,以扎龙湿地为例,目前扎龙上游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水库60多个,截流用于工农业生产,水可是湿地的灵魂,上游把水都截走了,下游的湿地能不死吗?”除了地表水流失,湿地还面临着看不见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于湿地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康铁东认为,在湿地内或周边大规模地抽取地下水,这无异于在给一些湿地“放血”。在断水的同时,由于水源地的河流污染严重,湿地的水也不再干净了。总所周知湿地是天然的水质净化器,但是现在水污染严重,已经超过了湿地的自身净化能力。水的污染直接影响了湿地的动物。有媒体采访过黑龙江扎龙湿地附近的老居民,大家都反映虽然国家在加大湿地物种的保护力度,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动物消失了。原来在三江平原湿地上常见的水鸟,如鸳鸯、野鸭、大雁等等近些年很少看到了。3、不合理的实力旅游开发当下,龙江湿地虽然设立了80余处湿地自然保护区,但保护区周边仍面临着潜在的开发威胁。与这些潜在威胁“做斗争”,成了落在湿地保护者肩上的重任。其中最总要的就是旅游开发。“湿地可以搞生态旅游,但一定要严格分区,湿地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搞旅游只能在湿地保护区边缘区域进行,比如齐齐哈尔、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是万万不能碰触的红线,越界行为则是坚决不能允许的!”作为管理者,于志峰十分理解地方政府的“苦衷”,“地方政府想要增加旅游收入、改善民生,这其实没有错”,但作为湿地的“守护者”,理解并不意味着支持。于志峰认为,“湿地开发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还得考虑长远利益,湿地一旦遭到破坏,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恢复,这可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问题,我们绝对不能做出对不起子孙的事!”部分政府只是片面的注重经济的增长,在湿地进行大量的旅游开发,但是却没有有效的措施进行湿地的保护。让大家了解湿地进而保护湿地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旅游却成了湿地最大的威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三、黑龙江应对湿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早在1998年,黑龙江省就做出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停止一切开垦行为,抢救性建立自然保护区,转向全面保护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全省共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3处,基本形成了全省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在2003年,黑龙江省出台了全国第一部保护湿地资源地方性法规《黑龙江湿地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地方湿地立法的先河。199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黑龙江省湿地保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在全国先列。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中,湿地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同时,黑龙江省湿地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管理能力亟待提高、保护与农业开发利用的矛盾比较突出、污染现象严重、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制约湿地保护建设。湿地保护既涉及生态建设,又事关经济发展。会议提出,黑龙江省应努力实现由湿地大省向湿地强省的跨越。黑龙江省将通过7项措施,全力推进湿地保护,即抓紧完成《黑龙江省“十二五”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编制和报批;积极推进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推进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湿地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超标污水向重要湿地排放;抓紧开展湿地认定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根据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局签署的林业“双增”目标框架协议,省政府承诺在“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开展湿地保护示范省建设,抢救性建立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3处,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新建国家级湿地公园13处,形成湿地生态补助机制和重要湿地长效补水机制,使50%的自然湿地纳入补偿范围。四、总结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部,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我省对于湿地的保护刻不容缓!参考文献:[1]高再胜:《黑龙江省湿地资源利用现状评价》[2]刘红玉:《湿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3]黑龙江省林业总局:《黑龙江湿地保护条例》[4]中广新闻网迟嵩:《湿地第一大省黑龙江湿地锐减引发关注》[5]鲁铭,龚胜生:《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6]刘晓莉:《湿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本文标题:浅谈黑龙江湿地的危机和希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14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