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数据库 > 从天人关系析青铜器纹饰的演变
://从天人关系析青铜器纹饰的演变作者:刘铮,LIUZheng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名:兰州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年,卷(期):2009,25(2)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10条)1.杜(西)松中国古代青铜器简说19842.左丘明春秋左传20013.王文锦礼记译解20014.孔子尚书20015.李泽厚美学三书19996.郭宝均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19817.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19828.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19909.徐鸿修商周青铜文化198810.容庚.张维持商周青铜器通论1984相似文献(6条)1.学位论文樊杰先秦天人观及其生态伦理价值200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和人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天人关系带有人神关系的宗教色彩。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是从原始宗教意义上的天人关系演化而来的。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都对“天”和“人”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以孟子为主的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家们,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提出“仁民而爱物”,把对人的爱推广到大自然的万物,这样思想基于对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一种追求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存智慧,间接起到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的作用;在以荀子为主的主张“天人相分”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不是只能受制于自然界,而是可以在自然规律之下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和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深化,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辉煌成果。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与生存困境。这就不得不使人们重新审视天人关系这样一个非常重大而又十分现实的哲学问题。因而,梳理和思考中国哲学的天人学说及其智慧,可以使我们从中领悟到十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非常有意义的理论启示,从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与和谐统一。先秦思想家已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初步认识到生物体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中国传统的天人观思想与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建构现代生态伦理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2.学位论文李云海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析论2007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萌芽于史前,产生和发展于春秋战国之乱世。由于文化具有服务于社会政治的属性,中国传统哲学也不例外地被深深打上政治色彩的烙印,具有浓厚的政治哲学色彩,它伴随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并在维护社会和平、消弥战乱、治国安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天人关系”始终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而“天人感应”是对其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研究和发展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在中国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方面,西汉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董仲舒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丰富完善了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理论体系。所谓“天人感应”就是指天与人之间因互感而应之的神秘联系;在天人关系中,当一神崇拜取代多神崇拜后,“天”逐渐成为最具权威的神秘力量的代表,“人”也特指为封建专制统治者,“天人感应”便由最初所有人都能与天发生感应发展为只有拥有地位和权力的人才能与天之间产生感应,并逐渐成为最具决定意义的感应。“天人感应”早在初民阶段已经发轫,在远古时代的神话思维中,我们便可以体悟到这种神秘观念的存在。天人关系思想经过远古时代、殷商周时代、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等时期的发展,到西汉经过董仲舒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思想理论体系。他的天人感应思想的主观目的基于两点:一是为维护君主专制合法性的“屈民而神君”,这也是其天人感应思想的根本主旨和核心,他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二是他在神化皇权的同时为利用“天”的神威再来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予以限制的“屈君而伸天”,他说:“故为人主者,法天而行”。这也是其政治丰张的根本所在。董仲舒为实现其政治主张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继承并发展了孔、孟、荀以及从先秦到汉初诸子百家的思想,并付诸政治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巩固了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在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透过它,我们可以触摸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历史脉动。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通过天显示祥瑞和天降临灾异这两种途径来维护君权政治制度,实现中央集权的政治一统。董仲舒认为,如果君主治理有方,政治修明,便会感动上天,天就会显祥瑞以示嘉奖。他说:“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凡灾异之本,尽牛于国家之失”。这在稳定汉代的中央集权政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其实天人感应思想并不是董仲舒首创,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董仲舒继承、融合并创新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虽然具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但它恢复了儒学的显学地位。目前,一批学者在研究分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哲学思想,也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和成果,在不同的视角看到它历史作用的同时,也研究探讨了其阻滞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消极的一面,这极大地推进了董学研究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来分析董学思想,我们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董子的哲学文化遗产,努力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服务。本文在借鉴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研究分析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董子“天人感应”思想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作用等,旨在从唯物史观的哲学视角来探讨董予“天人感应”思想体系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3.期刊论文王世荣.WANGShi-rong以德配天与以人为本-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1)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考的重要问题.商周之际,为了解释周代商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的重要思想,开启了神权政治观向道德政治观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瓦解,公室衰微,人的主体地位上升,以德配天思想被诸子发展为以人为本的政治观和系统的民本思想,从而使中国政治文化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研究先秦政治伦理,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借鉴意义.4.学位论文张显栋试论董仲舒的天的哲学思想2006董仲舒生活于文、景、武帝三代。大一统的皇权专制政治趋于成熟,学术思想从汉初的较为自由开放而独尊于儒术。在儒家之道与现实政治权势的结合中,董仲舒部分地坚持了道与势的统一性,他以儒家之道论证大一统皇权专制政治的合理性;他更多地坚持了道与势的对立性,他以儒家之道批评现实的社会政治,更多地保持了儒家之道的独立性及其自主的人格。董仲舒的天人观继承了商周天命观和孔子、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商周之际,天以人格化的至上神的形式存在,只有君主才能够和上天进行沟通,这是后来“君权神授”思想的萌芽。董仲舒为了论证君主的至上权威也吸取了这一思想。另外,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天道永恒”的观念,这种观念的产生无疑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因为,只有必然性的天才能成为政治生活的终极道德支持。孔子对“天”的论述并不是很多,他在保持对“天”敬畏的前提下,从人出发来理解天人关系,认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就可以“知天命”。“仁”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内圣”思想。因此,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更多地体现在人生哲学和道德修养方面,虽然他也承认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天的授予,但事实上更多地把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与君主的道德品质联系在一起。孟子还承认了必然性之天的存在,并且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界定其内涵。最后,董仲舒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通过阴阳五行独特的运行机制把天道与人事联系在一起。董仲舒建构了天的思想体系。董仲舒之天是人格神之天与自然之天的统一。人格神之天有意志和目的,自然之天无意志和目的。人格神之天支配自然之天,自然之天表现了人格神之天的意志和目的。人格神之天具有道德理性,为人格神之天支配的自然之天也具有道德理性。道德理性是人格神之天与自然之天具有的本质特性。董仲舒建构天之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人道建立天的神圣根据,从而保证儒家之道的实现。董仲舒认为,天人同类相应。天人同类相应是董仲舒天的哲学的基本原则。首先,天人同类相应,则天人互相感应。他建立了受命之符、符瑞和灾异的理论。其次,天人同类相应,则天人同类相推。因此,天道类推到人道,天道成为人道的终极根据。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五行,阴阳五行之天道是人道的根据。他以阴阳之天道解释人道之三纲、大一统、刑德、经权、人性,以五行之天道解释人道之忠孝、五常、五官、五事。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大系统。董仲舒的天的哲学思想虽然在维护君权和约束君权两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神秘化因素对两汉之际儒学的谶纬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谶纬经学的发展背离了儒学真正的精神实质,对于儒学的发展是一场大灾难。5.期刊论文曹胜高.CAOSheng-gao论先秦天人意识的形成及其演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3)自商周确立天帝观念之后,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先秦哲学的基础命题,在上古政治和社会的综合作用下,天人学说不断演化,先后形成了天人交通、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说.而天人合一又以天人相参、天人相类、天人相感为学说结构和表现形式,从而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系统的天人结构论.6.学位论文倪妮孔子“天人合一”思想探论2006“天人合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在商周至春秋时期的神人关系里就有所体现。孔子在继承和吸收原始宗教天人思想的同时,从人道观的侧面突破了原始天命观的限制,从而奠定了哲学天人合一观涵义的人生论基调。本文从对《论语》的细致解读入手,充分把握已有的研究成果,系统讨论了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概述孔子“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源流。主要对殷周时期神人关系所演进的两个阶段进行阐述:殷商时期的“神权至上”阶段;西周时期的“天民互补”阶段。第二章,分别论述孔子思想中“天”与“人”的具体内涵。第三章,孔子以“天命”和“人道”作为联系天人之间的纽带。第四章,孔子将“仁”作为实现贯通天人关系的途径,通过“修己”、“安人”的修养功夫体悟“天人合一”之境。本文链接: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57dff7dd-09a8-4cc9-8de4-9e59014bbe95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7日
本文标题:从天人关系析青铜器纹饰的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207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