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论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
论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论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摘要】西方建筑大起大落,经历了不同的风格时代,而几千年来,中国建筑却是风格统一,逐步发展。这是由于古代一些稳定的观念形态和文化背景在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其中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性格,礼教制度,并且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古代建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秩序。【关键词】建筑、观念、礼制、秩序【正文】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思维活动是发生在与欧洲古代文明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地理与文化背景下,并沿着不同的格局与路线进行。西方建筑大起大落,经历了不同的风格时代,而几千年来,中国建筑却是风格统一,逐步发展。这其中不能不说有一些稳定的观念形态或者文化背景影响着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是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与收获相关的节气以及与节气相关的天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天象的把握和对天人关系的猜测成了中国古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几次的南北分裂,中国长期处在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下,因而在这个皇权至上的国度里,官本位成了价值判断的基本参照系。而在西方,却是“人定胜天”的思想占主导,并且中国的宗教从不曾像西方样有过教权高于皇权。在这两者的影响下,中国的建筑便有了自己独特的秩序。一、建筑中的观念建筑是种社会文化的标志物,它的发展受着社会中的民俗、心理结构等其规范文化的影响,这些观念文化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合一的宇宙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以及社会文化的心理结构。在这些观念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天”起源于原始人类对太空的畏惧,人类无法主宰宇宙的主宰。后来这种对主宰的崇拜构架起了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后来随着“天命”、“天意”、“天道”等一系列的概念的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逐渐形成。统治者将承天命、顺天意作为其统治的合法性及震慑百姓的理论基础。士大夫也无不以探求天人关系,尤其是天地之道来通达人道作为最高学问。“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这些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一方面,最重要的建筑活动是创造与天及与从属于天的下一个等级的若干神灵对话的场所,它们构成了中国建筑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另一方面州郡依次在国中位置寻求天上星宿为其对应物,名曰星野,并且城市以及宫殿、陵寝的布局规划设计与命名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此外,通过进一步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其他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序的把握,使天人合一的观念逐渐转化为建筑的关系。对于自然观,在欧洲文明中自然是作为人类的对立面出现的,在中国的古代文明中,自然是作为反对抑制人欲面出现的,它包含人类以及周围世界物质的本身并且认为人与自然的其他要素是同等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两者是截然相反的,欧洲造园是以人为主体,强调人工,而中国造园则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要求不着痕迹地“雕琢”。并且文学要素也纳入到造园的范畴中,“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显示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地位。人们通过对天地、日月、水火等自然现象及兴衰、贵贱等社会现象的观察,形成了阴阳的一系列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范畴。《易传》对事物的关系概括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后来阴阳家糅合了五行说以及五行相克、相生理论使得阴阳学说十分庞杂,但都强调有序、变化的思想,这种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建筑。首先,它认定了方位是有主从的。以天上的星宿方位于地上的方位相呼应,从而有了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象之说。而北极星所在的星宿区域——紫微垣便是帝王所在。这坐北朝南的朝向与北半球相适应,而面南称帝也使得南成了中国重要的朝向。在处理祭祀等的位置问题时,左昭右穆,左先右后,当处理有关主体面南时,左东右西,以东为尊,以左为尊。第二,赋予构成环境要素相互依存又有主有次的属性,比如定山属静为阴,水属动为阳,南为阳,北为阴,高为阳,低为阴。从而有了背山面水之说。第三,这种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相结合,被纳入规范文化中从而对各种居住建筑提出规定。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内向性性格促进了防御性的内向性空间,也促进了门屋艺术与空间序列艺术的发展;由法制度而形成的尙祖制使得中国建筑在营造过程中长期处于沿袭前代技巧而少有突破的状态;中庸也是社会文化的性格,这种思想依靠着规范文化,为中国建筑发展的路径从宏观上做出了限定,使得中国建筑在整体上不曾出现欧洲建筑史上那种跌宕起伏的变化,而是在统一与渐变中前行。并且由于道器相分和重道轻器,早期的技艺不少已经泯灭,真是可惜。二、建筑中的礼制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这个被提得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在建筑方面,它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从周代开始,已经出现了建筑的等级差别,以下将分为几个方面阐述。组群规划等级。《礼记。王制》中讲:“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这是建筑组成和建筑布局上的等级要求。诸如“天子五门”,“前朝后寝”,“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等,都属于这类等级的限定。礼制性建筑,礼制性建筑的地位,远高于实用性建筑;礼对建筑的制约,首先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建筑活动的首位。礼制性建筑起源早、延续久、形制尊、数量多、规模大、艺术成就高,从建筑类型看,坛、庙、宗祠;明堂;陵墓;朝堂;阙、华表、牌坊等为礼制性建筑的五个类别。由于祭祀在古代被列为立国治人之本,排在国家大事之首列,因此祭祀天神、日月、山川的坛,祭祀圣贤的庙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在建筑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明堂作为最独特的礼制性建筑,早期是天子召见诸侯的礼仪场所,后来衍生成诸多礼制功能的综合体。丧葬之礼也是礼制的重要组成,因此陵墓也成了礼制性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朝是宫城中帝王进行政务活动和礼仪庆典的行政区,在于显示帝王的唯我独尊、显示皇权的统一天下、显示封建统治的江山永固;堂是渗透在第宅中的礼制性空间,是传统第宅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此外,礼制性建筑还有阙、华表、牌坊等建筑小品。单体建筑。在单体建筑中,等级制突出地表现在间架、屋顶、台基和构架做法上。《明会典》中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礼记》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启齿,大夫五尺,士三尺。”这里的“堂”,指的是“台基”。台基中衍生出一种高等级的须弥座台基,用于宫殿、坛庙、陵墓和寺庙的高等级建筑。须弥座台基本身又有一重、二重、三重的区别,用以在高等级建筑之间作进一步的区分。屋顶的等级限制十分严格,从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到最低等级的硬山顶,形成了完整的等级系列。结构形式和构造做法也被纳入等级的限定,在宋《营造法式》中主要表现在殿堂结构与厅堂结构的区分,即殿堂、厅堂、余屋、亭榭四类,殿堂等级最高,厅堂、余屋依次减低;它们在规模大小、质量高低和结构形式上都有区别。在清《工程作法》中,主要表现在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的区别,把这两种做法作为建筑等级差别的宏观标志,然后在大式做法中再细分等次;这两种做法不仅在间架、屋顶上有明确限定,而且在出廊形制、斗拱有无、才分规格和具体构造上有一系列的区别。等级的限定深深地渗透到技术性的细枝末节。装修、装饰色彩等级。等级制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甚至对门上的零件——门环,也硬性规定了铜环、锡环、铁环三级,按等级采用。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基于礼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现象,它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影响。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的形制化。不同类型的建筑,突出的不是它的功能特色,而是它的等级形制。凡是同一等级的建筑,就用同一形制二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程式化。严密的等级制度,把建筑布局、规模组成间架、屋顶做法,以致细部装饰都纳入等级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制。这种固定形制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使得建筑单体以至庭院整体越来越趋向固定的程式,整个建筑体系呈现出建筑形式和技术工艺的高度规范化;程式化、规范化保证了建筑体系发展的持续性、独特性,保证了建筑整体的统一性、协调性,保证了建筑普遍达到不低于规范的标准水平。但是也成为建筑发展的枷锁,严重束缚了建筑设计的创新和技术的革新,加剧了中国建筑体系发展的延缓性。三、建筑中的秩序中国古代在进行营建时是首先要做的就是占卜,即所谓卜宅,用以取得自身无法知晓的“天”的暗示,来寻求理想的生存环境。《尚书》中也有“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的记载。此后,古人对可以把握的因素力求寻出规律,对不可把握的事情力求暗示的内容形成了后世风水学中形势宗与理气宗的部分。通过占卜相地选址有很多成功的实例,这些是古人智慧结晶,至今仍有很多精华之处,他们遵循的原则有如下。近水利而避水患,即接近水源但地势要高于洪水位;防卫性好,多选取易守难攻、通道数目有限、便于控制和防御的地带,在平原地带就通过工程手段建城墙和护城河;交通便利,供应有保障;注重小气候,相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最佳微环境的过程;理想的观景模式,人们常将景观与人事联系,将人才辈出与山川秀丽联系;良好的环境主体,也是对社会环境的选择,一般原则是“人和”重于“地利”。当环境不尽符合理想模式时,或者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经常用人工的方法调整与改善环境。都江堰,大运河,钱塘江海塘都是其中的大项目。为了形成理想的景观模式,村镇,城市常在某些方位营建楼阁与风水塔。在方位上也有大量变通的做法,“唯王建国,辩定方位”,既说明了方位对重大项目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在非重要项目上的通融性。在风水学中也存在着不少因风水师对方位的卦象判断及磁偏角判断而做出方位调整。建立在嫡长制度基础上的宗法制度维护了古代社会的秩序,小至族权,大至皇权,嫡长制强调直系,嫡传,弱化旁系、庶出,这就造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而在建筑中是要求中正,不中则不正,不中则不尊。面南为贵后,南北轴逐渐成了主轴线,这种以院落空间为经营基础的对称秩序成为建筑群的理想模式。木建筑的平面形式,除了与天有关的建筑及园林可用圆形,大多情况用矩形组合。中国传统建筑群中的均衡对称不同于一般形式上的完全轴对称,它受阴阳观念的影响,不仅关注形式,更关注内涵。“左祖右社”,“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在中国园林建筑中存在着另一种秩序,一种较为自由与自然的秩序。一般将这种关系称为“同构”关系或者“拓扑”关系。所谓拓扑性质就是经过变换但仍可以保持的性质。具有拓扑性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拓扑关系。在江苏寄畅园,苏州拙政园等小园林中,每个建筑物的法线都指向一个大致确定的中心区域,在一定程度内,法线指向中心区域的相互关系并未改变,这种在变换中不便的关系是一种拓扑关系,不妨称为向心关系。如果吧拙政园、留园等园中相邻建筑的长轴画出,就会看到这些相邻建筑轴线常以相互垂直为特征,这种在长轴方向上互为相反、互为否定的趋势在建筑平面移动时并不改变的的关系也是一种拓扑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称为互否关系。而如颐和园的万寿山与昆明湖在构成互否关系的同时还呈现另一种关系,即万寿山东坡有一水院“谐趣园”,昆明湖一小南湖岛。一为山中之水,一为水中之山,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就可称为互含关系。中国众多园林虽千差万别但在这三个方面可
本文标题:论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27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