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开题报告: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的研究
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的研究------福州港厦门港为案例一、论文选题依据1国内外研究现状1.1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物流的发展以及国家对运输业的重视,众多学者在探讨物流与腹地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刘南、李燕(2007)从供需的角度[1]分析了现代物流发展与腹地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以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浙江省物流发展与腹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发现两者存在紧密的关系,相互关联。司林胜、童超(2007)则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2]的建模方法建立中国物流业与腹地经济增长的模型,运用EV1EWS软件定量得分析出物流业与腹地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宋炳良、宁涛、张萍等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乘数模型和系统动力学等模型[3]分别定量研究了上海港、天津港和南京港对腹地经济发展的经济影响。倪蔚颖运用协整理论和状态空间模型[4],分析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运用经济计量学模型对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横向比较。但是,具体研究到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目前这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但是现阶段关于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关系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现有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相关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三方面[5]:①港口物流发展对腹地经济的影响;②腹地经济对港口物流发展的影响;③港口物流发展与腹地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但从文献综述的总结看来,基于港口物流对腹地经济的影响的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另外两个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为港口物流的发展与腹地经济的增长均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而两者的关系则更加复杂,因此给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带来较大的困难,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文献研究主要采用线性回归法、关联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协调度函数等方法来定量计算港城之间的协调关系[6]。而这些定量方法存在以下缺陷:指标过少,不能代表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只是说明了两子系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未明确具体系统互动效应程度;只能计算出现阶段的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程度,不能反映出系统当时所处的实际发展水平。1.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相关性的研究上。Taafe等人在研究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研究上,首次将动力模型运用到研究中,是第一个将动力学理论引入到现代港城发展模型的研究中。该模型主要解释了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的动力问题,并且同时侧重考虑了交通因子对港口物流的作用[7]。BristowR等从港口发展对腹地经济的影响以及腹地经济对港口发展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和侧重点来分析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互动关系[8]。BillHillier借鉴Taafe的研究提出运用拟合方程来计算港口与腹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进而分析出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9]。WilliamSeabrook则在前人的基础上釆用定量的方法对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10]。Wei-binZhang(2007)研究了在港口区域运输中港口的运输条件等基础设施情况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带发展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关系[11]。1.3现有研究成果评述综上所述,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现有的研究存在以下的局限:(1)国外研究更侧重于微观层面国外对于港口物流的研究往往被纳入港口发展的分析框架中,而不是单独针对港口物流进行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际范围内某一物流节点的一体化物流运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的研究,以及区域物流各物流节点功能服务范围及规划对区域经济影响的问题研究。(2)国内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可比性差国内关于定性研究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之间关系的成果中,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描述港口物流对腹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和腹地经济对港口物流的带动作用。对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方面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定量研究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之间的关系时,主要运用投入产出法、乘数模型、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系统动力学模型增加值法等研究港口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关性;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因果关系检验、面板数据分析等对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量化。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选取的案例不同,研究可比性较差,并且单一的定量模型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综上所述,目前对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关系研究中,都是将港口所在腹地作为港口腹地,不利于定量研究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关系,因此,本文在对福州、厦门主要港口进行腹地划分基础上,对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关系进行分析。国内外定量分析港口物流与经济关系的方法都是假设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关系一定有效,但实际中,两者关系的有效性难以确定,而VAR评价模型不需要假定评价对象具有相关性,它的评价过程是以数据为基础,克服主观的随意性,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和有效,它对多输入、多输出结构复杂系统的具有较强适应性,且可以分析规模效益[12-14]。2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近年来,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发展迅速,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福建拥有丰富的岸线和良好的深水港口资源。建设海峡西岸现代化港口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支撑,这就是要发挥港口“两个扇面”作用的功能,进一步拓展港口市场空间,提升港口的竞争力和辐射力。而港口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要有大规模的港口为前提,开拓港口腹地是港口建设规划的基础,腹地的大小和腹地经济的发展将极大地影响港口的规模和层次。因此,拓展港口腹地将有利于福建港口的做强做大[15]。福建省港口物流的良好发展前景将为腹地经济,乃至整个福建省区域经济带来更大的机会,区域经济的腾飞为港口物流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港口的发展将向更高层次迈进。因此,研究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的关系具有更为深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2.1理论意义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港口物流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一定的带动作用,腹地经济的发展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更多的货源,推动港口吞吐量的增加。论文运用区域经济学和物流学原理福建省主要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可充实港口港口物流腹地经济和区域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为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乃至整个福建省经济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6]。2.2实践意义由于港口物流的迅猛发展和其较为复杂的影响因素,以及区域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这就必然要求对港口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效应进行研究,研究二者之间的关联效应有利于港口腹地制定经济发展政策与发展港口物流政策的相互协调。因而,对港口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效应的研究是对港口腹地进行政策实践必然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保持较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批高增长的行业或产业的支撑。选择具有良好港口资源的区域发展临港产业,已是当前沿海地区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优先取胜一个关键点。临港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港口的作为基础,还需要有广阔的腹地作为原材料进口地和产品的输出市场[17]。2.3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现如今实物的流动已由传统物流发展成了现代物流,正是由于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的发展这一关联的关系,腹地经济与港口物流发展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研究港口物流和港口腹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效应不但有利于地区制定相关的经济发展政策,而且对港口企业经营与发展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18]。具体如下两点:(1)通过研究福建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可以直观地了解福建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带动效应的不足,认识到化解港口物流经济带动效应瓶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港口物流经济带动效应是必然选择,为福建乃至全国进行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事实依据。(2)通过分析福建港口资源与腹地经济之间的联系和不足,提出适用于福建提升港口物流经济带动效应的对策建议,能够进一步利用福建的港口资源,加强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港口物流建设规划,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意义。二、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研究内容通过前面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分析,本论文将以港口腹地物流与腹地经济发展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定性与VAR评价模型[19]相结合的方法,对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进行研究。并以福州港厦门港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同时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的研究综述进行分析概括,明确现在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并构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在分析前人对港口物流定义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港口物流的发展及腹地经济的基础理论知识,为第三章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机制分析,以及第四章评价建模和指标选取作了铺垫。第三章在第二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解释了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发展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从港口物流对腹地发展的促进作用与腹地经济发展对港口物流的推动两部分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为后面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做好定性分析的基础。第四章着重介绍了现在常用的数理分析方法,在考虑了模型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以及各相关模型的特征后建立相应的VAR评价模型对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构建了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评价指标。第五章是本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结合前面的理论分析和构建了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关系的VAR评价模型,研究福建省主要港口城市(福州和厦门市)数据,分析了我国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之间的相关性。第六章是基于第五章建模研究分析得出的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相关性结论,提出了福建省港口物流和腹地经济合理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七章是本文的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研究中的创新点和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1.2.2国外研究现状1.2.3研究综述1.3研究方法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点1.3.1研究方法1.3.2研究内容1.3.3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理论基础2.1港口物流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2.1.1港口物流的界定2.1.2现代港口物流的发展过程2.2腹地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理论2.2.1腹地经济的内涵2.2.2腹地经济的发展理论基础第三章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机制(动因)3.1互动效应概述3.1.1互动效益含义及其产生3.1.2互动效应科学对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的指导3.1.3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的含义3.2港口物流对腹地经济的促进作用3.3腹地经济推动促进港口物流的发展3.4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的影响因素第四章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的模型建立4.1现有研究方法的分析4.1.1回归分析法4.1.2数据包络分析法4.1.3灰色关联分析4.1.4模糊综合法4.2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4.2.1VAR评价模型概念4.2.2VAR评价模型的原理4.2.3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4.3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的测度指标分析4.3.1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的测度指标选取原则4.3.2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的测度指标确定第五章关于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福州和厦门港实证分析5.1福建省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发展状况5.1.1福州港港口物流及福州经济的发展5.1.2厦门港港口物流及厦门经济的发展5.1.3其它港口物流发展情况5.2福州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互动效应评价5.3厦门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互动效应评价5.4福州港和厦门港结果对比分析第六章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发展互动效应研究结论及启示6.1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发展互动效应研究结论6.2主要建议6.2.1加快我国港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6.2.2加快我国港口物流服务业的建设6.2.3加大港口腹地的对外开放力度6.2.4健全法律规章制度强化政府管理职
本文标题:开题报告: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互动效应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30199 .html